, ,

关怀师母的心理健康——“师母:您好!”讲座精彩回馈 / 希雅

她是牧师的得力助手;她是教会的模范妈妈;她是姐妹们的成功典范;教会的大小活动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可能随叫随到;她也许还能烧出一桌美味佳肴;她与人同欢喜同流泪;她是许多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

这也许是你眼中的她:荣耀、令人钦佩的。

但她可能承担着外人难以察觉的压力,或是频繁的搬迁,或是财务上的困境,或是家庭生活中难以言说的痛,或是他人的完美期望、无界限需求,或是成长过程中未曾被医治的创伤,或是服事中无处倾诉的疲惫……

这是你所不熟悉的她:默默的,孤独的。

她是谁?她就是我们的师母!

8月19日,OC海外校园有幸邀请到林青颖(Eltice Lin)博士为我们主讲“师母,您好”讲座,作为富乐神学院临床心理学的博士、也作为一位师母,Eltice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师母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为了深入研究这个课题,她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不仅是从学术角度,也结合她个人作为师母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同行”的观察,使她能深刻洞察到这一角色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给予师母们一些可行的自我关顾、平衡服事需求和自我身心健康的策略。

本次的讲座亮点有:

一、师母角色的独特性与挑战

师母在教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牧师的伴侣,她们往往被教会期待承担许多看似理所应当的责任,在这个身份之下,她们可能承担着各样挑战和压力。

比如:事工/家庭界限模煳、非自愿的经常性搬迁、财务方面的需要、来自会友的问题、 工作成效难以衡量、支持系统不足、孤单感、耗竭感、缺乏安息等负面情绪、长期面对创伤不被重视、完美人设(包含对子女的期待)、活在“金鱼缸”里的状态,等等。

在以上这些压力中,最让师母们有感触的是,承受着来自服事对象的“完美主义”要求的压力。师母们往往不仅被期望在外貌上符合标准,还要在处理教会事务、参与事工活动、支持丈夫、教养子女等方面皆要表现出色。这些完美主义的期待增加了师母们的心理压力与孤独感,导致她们可能长期面对创伤和情绪耗竭的状况而不能自拔。

二、来自研究数据的支持

以上的研究结果建立在Eltice的博士研究课题的基础上。Eltice做了许多相关内容的统计分析。在参与调查的来自不同地区的215位师母中,绝大部分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耗竭感,尤其是在会众对其表现的高期望下,这些负面情绪更为明显。师母们常常感受似乎无论她们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标准,这导致她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渐减弱。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师母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她们在教会的服事。

三、应对策略与自我关顾

面对这些挑战,Eltice在讲座的后半部分,给师母们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首先,她指出与神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与神相约,师母们能够在情感上得到支撑,并在面对挑战时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其次,她特别提到社群支持的重要性,建议师母们寻求来自教会成员和外部朋友的理解与帮助。这种社交支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她们的孤独感,并帮助她们更好地处理工作中的压力。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Eltice还强调了“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的重要性。她鼓励师母们在面对困难时善待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与脆弱。具体可通过自我觉察、持守安息、调节期望等方式来减少情感耗竭和压力积累。此外,寻求帮助和培养兴趣爱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Eltice提出,师母们不应将自己完全封闭在教会事工中,而应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丰富内在世界。

四、教会需要倾听师母的心声

作为此次组织讲座的小编,我不是师母,因此Eltice的讲座让我对师母这一角色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也让我反思自己对师母角色的期望。过去,我一直认为师母都很完美(而且理当完美)——这就是我对她们的完美期待,而在教会众人的完美期待之下,师母们所承受的压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因此,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教会(尤其是华人教会)应该学习倾听师母们的心声,理解她们的需求,然后学习放下对她们的“完美期待”,关注她们的身心健康——师母同样是普通人,她们有情感上的需求和脆弱,她们在长期的服事中经历着孤独、忧郁和耗竭感,尤其需要教会和会众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同时,Eltice在讲座中提到的自我照顾策略也很重要。无论是师母,还是普通会众,都应当被重视自我关顾,都需要学会在繁忙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建议教会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师母关怀小组、提供心理辅导资源等方式,帮助师母们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五、师母们的反馈

讲座之后,我们收到了师母们对讲座的一些回应。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讲座非常有意义,让她们增进了自我了解、自我觉察,也学习到一些自我关顾的策略,希望后续会有相关系列的讲座。师母们也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比如有的师母建议可以在教会讲这个主题,引起会众和牧者的重视,让大家能倾听到师母们的心声,了解这个角色的压力和需要;也有师母想进一步学习自我关怀策略(比如情绪调节方法);还有的师母希望教会能“看到”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师母(比如罹患癌症或患抑郁症、遭遇感情创伤等),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关怀和辅导……

于我们来说,这次讲座是一次“抛砖引玉”,我们希望“师母,您好!”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能带给师母们一些更切实的关怀。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8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