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诞季,重温经典《以马内利恳求降临》/ 艾伦

【编者按】

每年圣诞季,教会都会透过传唱历史上的经典圣诗,纪念基督降生带给世界的意义。这首《以马内利恳求降临》便是其中之一。

中文版的歌词对仗工整,旋律大气沉稳,在舒缓的曲调中,将我们引向以色列民多舛的民族经历,以及因被救赎而产生的欢欣和盼望。

在全球环境多变的今天,愿我们再次透过重温这首经典圣诗,默想基督的降生以及他的再来。这个超越的信仰,会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使我们不失去信心,更勇敢向前。

 

文/艾伦

 

“以马内利,恳求降临,救赎释放以色列民……”

每年圣诞季,这首圣诗《以马内利恳求降临》,就会广为传唱。其实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早在公元524年以前,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Boethius 480-524)就记录了它的存在。那时它是拉丁文圣诗,其形式属于一个特殊类别叫“唱合诗”(antiphon)。它的名字是《啊 唱合诗》(O Antiphons)。

 

唱合诗的简介

这是一种副歌,希腊文的直译是sounding against。它是教会敬拜礼仪中的一个专用名词,特指在古代教会敬拜中穿插在诗篇或颂歌(canticle)[1] 之间的短句或短段。它的内容也是来自圣经。从形式上看,由不同的人来唱,比如诗班唱诗篇,会众唱合诗;一个诗班唱颂歌,另一个诗班唱合诗。从作用上看,它是进行灵性的解释或者是强调敬拜的一个主题。

唱合诗最早出现在东方教会,被认为是由犹太教两个诗班对唱方式发展而来的。两个诗班对唱的圣经记录见《尼希米记》12章31节至42节:圣殿建成的时候,“我带犹大的首领上城,使称谢的人分为两大队,排列而行:第一队在城上往右边向粪厂门行走……第二队称谢的人要与那一队相迎而行……歌唱的就大声歌唱,伊斯拉希雅管理他们。”

 

《啊唱合诗》与降临期

这唱合诗其实是7首唱合诗的组合。其中的每一首都以“啊”开头,因此被当时的人冠以“啊唱合诗”的名字。最早开始唱的人是修道士,比如位于法国中部卢瓦尔河畔,建于公元630年的圣伯努瓦修道院里的修道士就吟唱过它。在其他修道院中吟唱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因此,人们认为,从早期开始,《啊唱合诗》一直是西方教会礼仪传统的一部分,是一首重要的圣诗。

根据天主教的祷告书,到了8世纪,西方教会开始在降临期(Advent)的庆典中唱它。

降临期是从圣诞节前的第4个星期天开始,一直到圣诞夜的前一天。教会特别设立降临期,其意义除了古代希伯来人等待弥赛亚到来之外,也包括基督徒等待耶稣基督的再次降临,到时候他要审判生者和死者。

在降临期最后一个星期的晚祷时间,《啊唱合诗》会插在颂歌《玛丽亚尊主为大》(Magnificat)之前唱。

 

两个突出的重要特点

《啊唱合诗》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圣经预表学方法对旧约中的基督论进行了非凡的解读。每首唱合诗的标题都突出了《以赛亚书》对弥赛亚的一种形象描述,以下是每个标题对应的经文:

啊!智慧,O Sapientia(参《以赛亚书》 11:2)

耶和华的灵必停留在他身上

就是智慧的灵和聪明的灵

谋略的灵和能力的灵

啊!以色列的主,O Adonai(参《以赛亚书》 33:22)

因为耶和华是我们的审判者

耶和华是我们的立法者

耶和华是我们的君王

他必拯救我们

啊!耶西之根,O Radix Jesse(参《以赛亚书》 11:1)

从耶西的树干必生出一根嫩芽

从他的根而出的枝条必结果子

啊!大卫之钥,O Clavis David(参《以赛亚书》 22:22)

我必把大卫家的钥匙放在他肩头上

他开了,就没有人能关

他关了,就没有人能开

啊!清晨日光,O Oriens(参《以赛亚书》 9:1)

但那受过困苦的,必不再见幽暗

啊!万国的君王,O Rex Gentium(参《以赛亚书》 2:4)

他要在列国施行审判

为多国的人断定是非

他们必把刀打成犁头,把矛枪打成镰刀

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

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争

啊!以马内利,O Emmanuel(参《以赛亚书》 7:14)

因此,主自己必给你们一个兆头:

看哪!必有童女怀孕生子

她要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

每首唱合诗的内容都是用圣经的其他经文对标题进行解释。我们现在唱的歌词就是内容的翻译。

第二个特点,它们的顺序是有意安排的。它们插在《玛丽亚尊主为大》之前的时间是:

12月17日-啊!智慧

12月18日-啊!主

12月19日-啊!耶西之根

12月20日-啊!大卫之钥

12月21日-啊!清晨日光

12月22日-啊!万国的君王

12月23日-啊!以马内利

如果将拉丁文标题的第一个字母按倒序排列I(E) mmanuel, Rex, Oriens, Clavis, Radix, Adonai, Sapientia,就组合成两个拉丁词ero cras,意思是“明天我会来”(Tomorrow, I will come)。

这两个特点和使用的时间使《啊唱合诗》不仅强调了对基督再次降临的准备,也给了降临期一个“欢欣”喜乐的结束。

 

以马内利恳求降临(Veni Veni, Emmanuel

约在公元1100年,无名作者将《啊唱合诗》改写成有韵律的,且每行都是8个音节的拉丁文赞美诗Veni Veni Emmanuel ,他将每一个“啊唱合诗”翻译成赞美诗的一段,将第7段放在了第一,并加了副歌。

副歌表达了“啊唱合诗”的两个特点。“明天我会来”出现在副歌里:“必定降临”( shall come to you )。他甚至奇妙地将第二个特点要表达的情绪“欢欣”( rejoice)放在副歌的开头。另一位无名编辑将这首歌收集在1710年的圣诗集 Psalteriolum Cantionum Catholicarum(Cologne 1710)里。

 

翻译与旋律

Veni Veni Emannual的最早英文版是1851年由约翰·梅森·尼尔( John Mason Neale1818,1866)翻译的。他是英国国教的神父,圣诗词写作者,也是伟大的古典圣诗翻译家。他很有语言天赋,精通20多种语言。尤其是对中世纪的拉丁文有很深的掌握,也阅读大量中世纪经典。

尼尔的翻译并不是出于心血来潮,而是源于英国新教内部的“牛津运动”。该运动重视抵挡世俗化对教会的侵蚀,强调教会应单单敬拜上帝,履行上帝对教会的托付。因此他们要提升英国教会敬拜的质量。这个看见,使尼尔将大量的各种语言的优秀圣诗翻译成了英文。

根据香港的基督教文艺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再版的圣诗集《普天颂赞》,中文的1、3、5段和副歌是刘廷芳1934年翻译的。中文版也出现在1936年版的《普天颂赞》里面。刘廷芳(1892-1947)出生于基督徒世家,留学美国多年,获神学学士学位,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当时著名基督教教育家、神学家、教会音乐家、心理学家和教会领袖,像尼尔一样将很多赞美诗翻译成了中文。他也是当时的《普天颂赞》编辑委员会主任。

圣诗集《生命圣诗》上的版本又是经过腾近辉、何统雄修改。

人们认为这首英文圣诗的优美旋律,是源于15世纪法国方济各会修女行进[2]时所用的音乐,也可能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调上改编的。

 

结语

感谢先贤们把《以马内利恳求降临》这个宝贵遗产传承至如今。它可以让我们管窥到古代与近代教会的敬拜历史;可以让我们想象历世历代耶稣的门徒们是如何行进在通向锡安的大道上,是如何心怀盼望,期待真智慧、真光、万国真正的公义君王、天国之门的钥匙、主、救主的再次降临。

在此圣诞节期,愿上帝施恩怜悯,让我们在唱这首歌时,不仅纪念耶稣的第一次降临,也能想起主的应许“我必快来”。

 

[1] 颂歌canticle,特指圣经中不在诗篇中出现的诗歌。

[2] 行进Processions,也是一个历史上教会敬拜礼仪的专有名词。与游行类似的是在路上行走,是一种庄严神圣的从一个地点行走到另一个地点,一边走一边唱诗篇或圣诗,可能伴随一些特定的肢体动作,走到一些点后会有祷告,走到终点时会有讲道。“行进”是敬拜礼仪的一部分。古代耶路撒冷教会在棕榈主日(Palm Sunday)从橄榄山走到耶路撒冷就是一个记录下来的“行进”例子。

 

本文参考文献:

Frank C. Senn, ”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Liturgy “, 2012

Saunders, Rev. William. ” What are the O Antiphons? ” Arlington Catholic Herald.

Andrew Wilson-Dickson ,” The Story of Christian Music “,2003

《“圣诞季,重温经典《以马内利恳求降临》/ 艾伦”》 有 1 条评论

  1. […] ▸圣诞季,重温经典圣诗《以马内利恳求降临》  / 艾伦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