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知识的意义

寻求知识是指什么?对于古人而言,寻求知识意味着了解世界,改善生活,提高道德水准。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寻求知识的动机有了改变。

 

 

 

 

 

文╱FELC小组

 

 

 

 

 

知识的定义

 

知识的简单定义,是数据和信息的积累。知识可经由搜集资料、产生关联,透过理性的理解与学习而扩大与延伸。智慧和知识常常交换使用。然而,智慧和知识不同。智慧是通过知识、运用理解和判断,所得的精华。

 

 

古代西方对知识(智慧)的追求

 

在论述知识方面,常提到的是三位西方早期哲学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470-399 BC),柏拉图(427-347 BC)和亚里士多德(384-322 BC)。他们三位为西方文化寻求知识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早年致力于实际、有用的知识,和关于次序的科学理论。他摧毁了人认为世界完美的理解,指出我们如果想要拓展知识,必须接受自己的无知。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相信“唯一好的是知识,唯一不好的是无知。”

苏格拉底也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知善者必能行善”,“美德便是知识”。他相信人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要遵照自己内心中那个神圣声音的指引,就会找到快乐。在这个意义上,他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399BC,希腊雅典法官以腐蚀青年和干涉宗教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朋友们劝他逃走,但是他相信抗旨会有损政府的权威。他接受了判决,在朋友和追随者的陪伴下喝毒药而死。他最后的话是:“时候到了,我们该上路了。我死,你活,哪一个好,唯有上帝知晓。”

 

 

柏拉图

 

柏拉图着重通过观察和思维获取知识。他是一个世界人,老练的士兵,到处旅游。他与他同时代的科学界及政界要人,有着密切的接触。透过他的观察,对数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师承苏格拉底,亦认为知识的有限。他指出,“我是雅典最聪明的人。因为我知道我不知道的。我是单一的无知,其他人是双倍的无知。他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他们不知道。”

柏拉图建立了“柏拉图学会”,十分昌盛。529AD,罗马政府以宣扬异教为由将其关闭。该学会存在了九百年,是当时重视哲学思维最大的学术团体。

 

 

亚里士多德

 

亚氏致力于通过逻辑思维和哲学调查来追求知识。据说亚氏一生写了150篇哲学论文。流传下来的30篇涉及从生物学到物理学,从道德到政治等广泛问题。

亚氏相信人一旦获得知识,永远都不会失去,并且终身受益。他说:“教育是为老龄做最好的准备。”当有人问他受过教育的人,跟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有多大差别时,亚氏回答道:“就像活人和死人。”

 

 

古代中国人对知识的追求

 

孔子比苏格拉底早了一百年,是古代中国最强调追求知识的,尤其重视可以实践的知识。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追随者之一荀子也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也。”

孔子强调追求知识的重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像上文提到的几位西方哲学家,孔子也相信,真正的认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的学生收集了他的教导。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论语》。在论语的开篇,就反映出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活跃头脑,追求更高的道德水平。他的学说至今仍同时激励着东西方人。

 

 

美国人对知识的追求

 

大多数美国人追求知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美国学生都心怀着为社会做出贡献。学工程的、物理的、艺术的学生,希望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学医的、教育的等社会科学的学生,则希望能以所学来帮助别人……挣钱多,个人生活好固然重要,但是他们不会只为了这个原因选择他们的职业。他们更注重能发挥所长,也因此能拥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生活。

很多美国父母提倡让孩子在经验中增长知识。他们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在失败中学习。美国人中最流行的一句话是:“买来的教训比听来的教训好”。这跟孔子“困而学之”有相似之处。

 

 

现代华人移民对知识的追求

 

华人移民推崇知识,但有些人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学习,急功近利。这些人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兴趣,但主要是为了在美国站稳脚跟,生活风光。他们只在乎发展技术能力,忽视在美国必需的社交和与人沟通的技巧。很多人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担心身份、工作等。

另外一些移民则不太重视正式的教育和学术地位。他们看重的是自己的生意是否成功。他们倾向于与志趣相投的人发展关系,认为这是追求知识的最佳方法。

 

 

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追求知识上的比较以及同圣经的比照

 

古代东西方哲学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描述了人对知识的追求。他们都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表达了他们希望知道更多的愿望。他们急于为自己、也为人类的进步而追求知识。他们也认为,对知识的运用中,道德是最基本的要素。

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有了差别。有一些人希望以知识来服务他人和社会,也有些人是为了替自己累积财富。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成了他们努力追求知识的动力。

圣经《创世记》2:9第一次提到了知识,“分辨善恶的知识树”(the tree of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这是亚当和夏娃犯罪的根源,他们违背了神的禁令,因此与神隔离开来。

古代的所罗门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比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早了好几个世纪。他统治以色列达四十年之久(约 970 BC-930 BC),并且,圣经中《箴言》的大部分,以及《传道书》和《雅歌》,都是他写的。

在《箴言》1:7,所罗门写道:“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在《历代志下》1:10,记载了所罗门向上帝的呼求:“给我智慧和知识,好让我领导人民……”所罗门没有为自己求什么好处,所以神回答他:“……我也要给你资财,丰富,尊荣”(《历代志下》1:12)。

圣经在多处告诉我们,唯有神拥有完全的智慧。《约伯记》37:16说神是“知识全备者”;《箴言》3:19-20说:“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以知识使深渊裂开,使天空滴下甘露。”这样的智慧,人无法测透、不可思议(《约伯记》11:7、28:12-21)。人的智慧始于敬畏神(《诗篇》111:10;《箴言》1:7,9:10)。

古代的哲学家们谦卑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为追求知识是有意义的。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道理依然没有变,追求知识仍受益无穷。圣经可以给我们知识,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指路明灯。

 

本文由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多元文化教育事工(Faith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小组撰写,其成员来自多个教会中东西方的学者。该事工的宗旨是帮助移民调整适应美国文化。编辑是Bill Engstrom。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