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话的力量——以《野天鹅》为例/秋英

 

文/秋英

 

我们都需要童话

前段时间读《安徒生童话》,每读到一个特别打动我的故事,就会迫不及待地和我丈夫分享。刚开始他会笑话我说:“只有小孩子才会去读童话。”但我也不理会,继续和他分享。后来他不得不承认童话也会带给成年人很多启发。

我认真读童话是从C.S.路易斯的书开始的。路易斯在《纳尼亚传奇》卷首中对露茜写道:“现在你已经长大到过了读童话的年纪。等到这个故事印出来再装订好,你会长得更大了。不过有一天,你会长大到要再读童话。”正如路易斯所说,我们长大了,但我们还需要童话。他在书中常表达出这样的思想。

比如路易斯在《人之废》里谈到的心胸——情操,他认为如果我们滥情或者冷血,都不是对事物当有的回应。而把事情“看透”,失去了想象力,那就是“解释致死”,没有任何意义了。在《裸颜》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主人公奥璐儿难以相信赛姬口中的神话,但最终在神话中得到力量。路易斯在其自传《惊悦》中也以“惊悦”这种类似想象的、理性根本无法解释的东西来诠释自己的信仰经历。

无论多大,我们都需要童话。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教义与信条,也需要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在寄居的世界,上帝赐给我们的不是只有柴米油盐,也有诗和远方。

最近在读《安徒生童话》的时候,走在大道上我就会想着道边柳树里是否也有树精,地上的小小花苞里是否也藏着一位拇指姑娘。这些美好的故事并没有让我忘记真实的世界,反而让我透过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了童话背后的真实。

就拿《安徒生童话》里的《野天鹅》为例,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力量。

 

真善美依然存在

《野天鹅》讲述了主人公艾丽莎公主经历重重苦难拯救被魔法困住的哥哥们的故事。安徒生刻画了很多心灵美好的人物,比如主人公艾丽莎。她爱哥哥们到一个地步,即便马上就要被处死,也不忘记给哥哥们织可以解除魔法的披甲。而她的哥哥们即便自己变成天鹅也不忘记疼惜小妹妹,在空中飞翔时怕她晒伤就小心翼翼地为妹妹遮住阳光。艾丽莎寻找哥哥们的途中遇见的老太婆,关切地为艾丽莎指明方向,并为她预备好需要的食物和住处。

当然,安徒生在这篇童话里并没有忽略丑恶的角色。国王是丑恶的。他没能尽到照顾子女之责,任由王后欺瞒并仅仅因为女儿丑陋就厌恶她。王后使尽各种手段害那11位王子和顶小的公主,让王子们都变成了野天鹅,而小公主也成了无家可归的人。

善恶角色的交织,使主题更加突显。我们或许会质疑,这样的写法是否会让故事中的人物变成了单调而不真实的纸片人呢?然而,童话的魅力并不是让我们相信其中所写的就原原本本地在真实的世界里历历在目,而是让我们透过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场景,使心灵得以休憩。以其中的几个细节为例:比如艾丽莎在寻找哥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孤独以及在孤独中对上帝的仰望;艾丽莎默默忍受在采集荨麻织成披甲的过程中手起泡脚流血的剧痛,甚至不敢睡觉的极度困倦;再到后来为了哥哥们,艾丽莎在权势面前缄默不言,绝不为自己开口辩白即使会失去生命。从中,我们不需要相信现实中有一模一样的复制,但情节本身就足以让我们为之动容。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又一个血淋淋的真相,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继母的心有多么邪恶与自私;或者大部分兄妹之间都充满各种嫌隙与嫉妒;抑或夫妻之间常常地不信任甚至背叛,等等。这些真相我们或多或少见识过了,也品尝过了。而且,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会很自然地把人想得很坏,然后在心里筑起高高的城墙,绝对不容童话把自己欺骗。但这不过是在冷冰冰、血淋淋的真相面前垂头丧气罢了。而童话真正要教会我们的,不是罪恶已然消泯,而是真善美依然不可忽视地存在着,它时不时地唤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慰藉。

 

连接此岸与彼岸

就像《野天鹅》,它讲述了一个很奇妙的故事。我们不会以为它简单且幼稚到不可置信,因为它引我们进入到另外的一个时空中。里面的人会好的或者坏的魔法;他们拥有和这个世界不一样的力量。

比如王后,就像人见人恨的女巫一样,坏事做尽,明明大有本事,却总是逆向行驶,竟然将高贵的王子们变成了没人注意的野天鹅,但是魔法之上还有更加高深的魔法。艾丽莎在梦中遇见仙女,从仙女口中得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给哥哥们穿上一种特殊的荨麻织成的披甲就会破解旧魔法,但是其道路很艰难。荨麻有刺,必须亲手采集,用脚踩碎,然后织成线;更艰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句话。当艾丽莎面对自己的爱人时,她是多么想对他说一句“我爱你”啊!可是,心中那更美好的信仰在持续不断地支撑着她,让她看到比口中的爱情更美的价值,让她听到比自我辩白更美的声音。

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里所描述的爱情一样,当娜塔莎被阿辽沙深深伤害并抛弃之后,一直深爱着娜塔莎的伊万在经历过长久的被拒绝被利用之后,仍然坚定地爱着娜塔莎,接纳她并帮助她和自己的父亲和解。

这样的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没有想象力的惨淡现实冲击我们的头脑。只要我们关注新闻,近些年的各类社会负面新闻,让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需要的是希望,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童话,是真实可感的信仰。

童话,并没有因为是虚构的故事而缺乏力量,反而因此使我们可以放下自以为的真实,让信仰的力量直击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童话的力量——以《野天鹅》为例/秋英”》 有 1 条评论

  1. […] 童话的力量——以《野天鹅》为例/秋英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