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的5个认知风险与6个灵性视角 / 潘怡蓉

近几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不仅在自动驾驶汽车、面部和语音识别、虚拟助理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今快速变革与创新所产生的多样化技术发展也应用在更广泛的领域,成为能够帮助人分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其相关运用也渐渐进入神学院,出现在教学与学习的讨论和反思中。过去一年,无论在我的神学院年度退修会或者香港的神学院联合年会中,AI都是我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同时AI也开始影响教会的活动设计,包括:AI证道、AI查经以及灵修指引的运用。

去年,有机会和作律师的侄子分享交流对AI的体验,并且互相提供可以信任的文件。为了测试哪种AI运用更有果效,更值得信赖,我试着先输入自己的中文名,然后键入英文名,接着询问一些灵修神学的议题。我竟发现,一些AI工具对于资料的处理不仅有系统,也提供分析的聚焦角度和解读方式。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我的研究与教学,甚至教会服事中,更适切地使用AI,同时能突出AI在信仰所关注的领域中,目前还无法做到、也不能取代的一些角色和贡献。

仍有做“真人”的自信

AI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在整合分析资料、设计运算系统、设立训练模型、发展应用程序的多样组合中多有所长,个人或企业可以根据所设定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模型架构,并应用到实际的“作品”或产品中。AI不仅能够精确分析和提出决策建议,且更少出错。无论在工业生产线上进行自动化组装,还是在服务业中与顾客互动,AI技术都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并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工作,从而节省时间和成本,大幅优化制造业和客服行业的运作,这种经济结构转型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可能性。今日,AI正在影响教会会众的职场生活,牧者们也需要理解会众面临的挑战,并加以引导。

AI能够根据文件内容高效完成内容分析、信息提取、文件分类、摘要、审阅、情感分析等任务,同时提出聚焦的洞察与分析,节省了管理文件与分析信息的时间。有时写论文也可用来参考,从文件中提取重要资料,提供新的灵感与视角,提升文章的质量与深度,为学生或年轻一代的生活与课业学习带来另一种模式。因此主日学的导师或神学院的老师,需要理解学生和AI的使用,并且教导受众能够在AI协助中,持续发挥创意与思辩能力,以至于透过真人的认知能力,更全面地认识上帝与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之恩。

近年来,灵性生活讲求使用五感认识上帝与他所造的世界。所谓的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近年来,计算机的视觉与听觉技术也普遍应用在我们生活中,视觉技术让机器通过镜头捕捉并分析图像,提取其中的情境信息,并按照指令执行决策或提供分析。从人脸识别到医学影像诊断系统与新药物的研发加速,计算机视觉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也使得自动驾驶等技术成为现实。而语音助手(如Siri和Alexa)、智能家居和语音搜寻等应用,已经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便利。对基督徒而言,五感不只是用来提升便利,更是用肉身来体验神的临在,所以在经历神同在的体验上,AI仍有其局限。

在预测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实时预测未来趋势,并有效检测潜在的威胁和漏洞,降低与规避风险,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因此也经常应用在金融、法律、商界等。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出现更多创新的应用领域,它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生活的不同范畴。

有一首诗歌叫《我知谁掌管明天》,歌词第一段说:“我不知明日将如何,每时刻安然度过,我不求明天的阳光,因明天或转阴暗……”信仰强调的是:“凭信心入门,也凭信心走到终点。”有AI帮助我们理解信仰,会不会让我们体验不到信仰的核心?

5个清醒的认知限制与风险

前一阵,与一些从事神学教育的朋友聊天,一些同侪认为,AI能帮助我们理解、学习和解决各种问题,应对处理复杂的信息,也肯定AI在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成本节省、加快创新、创建个人化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减少错误与提高准确度,等方面都能提高我们的研究效率,让生活更便利。然而我却感到,AI从好用到善用,亦须先评估它的限制与风险。

风险1 资料的呈现有缺陷

AI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数据输入。如果数据存在偏见、不完整、被伪造,或者算法设计不良,都会影响AI结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使用者要格外谨慎,避免毫不质疑地信任,在使用前必须先验证其真伪及出处。因此牧者与老师在引用信息时,更需要多向度求证,更负责地使用。

风险2 需要信仰群体的探讨与监督机制

如果过度依赖AI所提供的结果,而不加以检视,则会忽略其中的错误;再加上若缺乏团队的互动交流与探讨,则不能做出切合实际处境的决策,也失去在圣灵里寻求上帝引导的空间。因此需要建立明确的使用AI的机制,来避免越过“圣徒相通”的交流以及可能引起的误导。

风险3 降低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许多人工智能产出的写作文本和图像,几乎与人手的作品一模一样,叫人难以区分。虽然这种合成的产品既新奇又有质量,但若过度使用,也减弱人的归纳、整理能力,甚至减低在圣灵中的灵感与顿悟,使得某一部分的恩赐停滞或萎缩。因此,在使用AI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会众与学生的思考训练,引导大家探索自己的潜力。

风险4 伦理与知识产权问题

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必须考虑到伦理问题。包括:避免引用不公平或歧视性的数据;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下,确保隐私安全和保护知识产权。当学生们用AI来写作业,或者牧者们用它写证道讲稿时,一方面可以有快速参考的资源,但一方面也可能不经个人知情或同意,有抄袭、甚至侵犯版权的风险。

风险5 警惕沉迷AI有可能导致的心灵困境

当人们沉醉于AI的世界,失去与真实生命的交流和真实世界的接触,不仅可能产生心灵疾病,最重要的是,这种有距离式的脱节与躲在资料背后的分析,影响真实的人性在真实场景中的互动与发展,把真正有血有肉的社群与物质世界化成模型加以掌控,使得道成肉身的信仰体会减少,也削弱了对肢体接触的深层价值理解。

6个灵性层面的思考

最近我与几位学生讨论AI对神学生的影响,有位同学竟表示,会不会有一天当超级AI诞生后,不仅能理解、认知和执行复杂任务,还可能具备自我意识、创造力,并能像人类一样可以自主地表达情感、需求和信念,不但超越人类智能,像科幻小说与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反过来控制人类,导致人类可能无法赶上,甚至不知不觉中被AI终结者毁灭?另外有职场的弟兄姐妹在与我交谈中提到,AI无需休息又不受情感影响,可以为担心员工常生病又多情绪的雇主,提供另一种选择,将会对许多行业造成失业的冲击,会不会有可能连牧师与老师都没工作了?……

我对有这些疑虑的朋友笑着回答:“我不太能预测我们是否会因AI遭肉身毁灭,我比较关心AI对我们灵性生活的影响!”回家后我也思考:面对AI时代,在灵性生活方面,我如何帮助学生更适切地运用AI,又能加以引导?我试着整理出几个我比较关心的想法,试着说说灵修生活可以受益于AI,但是AI无法取代灵性生活最核心的位置。

思考1 灵性生活的核心

与上帝互动是基督徒的灵性生活核心,透过圣经与神学反思,我们不断认识他、渴慕他,更乐意在聆听上帝的话语和圣灵引导中,做出讨他喜悦的回应。因此上帝主动向我们说话,是这份关系的起点,一切被造物和人工产品并不能取代上帝的意愿和主动。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就是建立在更正确地按照上帝的启示认识他,在生活的每个层面回应上帝的呼召,在不同的范畴经历上帝的同在与同行。AI可以帮助我们搜索到有关信仰的资料与研究报告,却无法取代上帝的存在,以及人在自主意愿中对上帝的回应。

思考2 祷告是一种爱的对话

祷告并不只是为了寻求答案,祷告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基督徒除了聆听与遵行真理,更是在生活不同的处境中,向我们的生命之主发出赞美、感恩、忏悔、诉苦、祈求和代祷,这些真实的对话建立在与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的关系中,也是在圣灵里的交流。AI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圣经或写祷文,却不能取代圣灵藉着圣经对我们的光照与净化,以及我们从心底对上帝真诚的诉说。既然对话是一份又真又活的关系,这关系的存在是为深化美善与爱的关系,使我们每次向上帝敞开,对上帝与对人的爱就得到净化与提升,这份爱不是AI能提供的。

思考3 从否定神学看AI的掌控

AI强调从资料建立模型,再有从掌控进入预测。灵修学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路径,特别是在奥秘主义(mysticism)的灵修经典中[1],谈及未知之路与吊诡人生时,常常在文本中采用许多“否定神学”(apophatic theology)来描述人性中认知的有限性。否定神学在灵修经验的描述中,对灵程旅人至少有补充作用,使走灵旅的人比较能坦然地行走低谷,或是接纳黑暗中摸索难行的时刻。[2]而这种不将上帝限制在某种人类言说的方法,期望带出来的是:上帝不但是“什么”,也不会只是限于这些“什么”,上帝本身永远超越人可以描述的“什么”。AI所产生的数据可做参考,然而上帝的道路与意念高过AI的预测,基督徒的生活是凭信心前行。

思考4 与不安的存在共处

AI的信仰分析,虽然给人一种能掌握、可预测的安全感,但是容易将信仰的内涵窄化和简单化,将人与上帝的关系互动形成可预测的公式和固定模式。久而久之,对信仰失去新鲜感,用一个角度去看人与解读世界,甚至将信仰生活建立在一种可预测可计划的框架中。但在灵程路径上,上帝常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向我们显现,甚至不按常理出牌地与人相遇,令人感到很难理解,有种深不可测的迷惘,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正这种不安却使人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并继续明辨上帝多变的临在方式,不断欣然地突破对信仰既定的体验。我们在AI时代,需要学习在追求安全感的同时,接受不安与变化的现实,学习在当中倚靠上帝与仰赖恩典。

思考5 默观众生为见上帝之手

默观是一种被动的尊重,灵性生活是认识自己、他人与世界的过程,不断看着展现中的一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人的生命既是不可透视的奥秘,处在默观中的人,会看到那双隐藏的手。在这种默观的过程中,不预设或定义自己是怎样的人,对自我与他人的认识常保持在一种更新的状态中,以天父爱的眼神看到真实的自我与世界。默观的人,留心看着那位在众人中行事的创造者,思想他的作为与安排是如此奇妙。怀着期待的心,默观者品读自己正在展开的故事,也欣赏他人的剧本,在各自的迂回情节中,看到救恩故事交织在其中,也看到那双写故事的恩手,因此对上帝深深感恩。AI可以帮我们分析世界与人生故事,却不一定能让我们透过视觉、听觉,经验到上帝在现实生活的临在。

思考6 从真实顾念看不见的永恒

AI需要倚靠现实所提供的素材作分析,没有可见的就很难预知看不见的。但是《歌林多后书》4章16至18节提到:“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神学的终末论常常是用来检视当今流行的思潮或技术,AI可以揭示看不见与永恒的一瞥,也可以提供我们认识永生的教义,但是却不能带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度,也不能确保我们能进入永生,因为若不透过基督,无人可以见上帝的国以及进入永生。

后记

完稿之时,我正在多方位学习AI,也从AI的提示中得到一些思考。这篇文章代表我近期对AI带来助益的欣赏,也说出我的关注,虽然我仍在适应与体验中。也许有经验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们华人群体中会涌现更多的专家与作者能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

面对一种新时代的科技,我也期待从不同角度学习,以至于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正在发展的新时代,并以更合乎信仰真理的方式服侍会众与学生,也见证基督信仰的独特和宝贵之处!

注:

[1]:关于这方面的简介,参Harvey D. Egan, S.J., Christian Mysticism: The Future of a Tradition (New York: Pueblo Publishing, 1984; reprint, Eugene, OR: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1998)。

[2]:参 郑圣冲译:《不知之云》(台北:光启,2004)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70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