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大集体中容易抽离出来的人:90后前媒体人聊仪式感 / 树溪

【编者按】

谈论仪式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追求生活品味的人,视仪式感为生活中的必须,他们透过一些仪式的细节,使生活的某些瞬间更富有意义;还有的人比较崇尚思想的独立和自由,仪式感对他们而言并非必须,就像90后前媒体人树溪所说的那样,“我感觉我不是很有仪式感那种,属于在大集体中容易抽离出来的人……”而跳出集体叙事的框架,以特立独行的思想来生活,是否也是另一种层面的“仪式”呢?

听听树溪的分享,作为新生代,他是如何理解仪式感的?

Q:可否解释一下在大集体中容易抽离出来,具体指的是什么?

A:到美国后第一次去教会参加主日,我那时候还不信主,也没有过主日敬拜的体验,一切都挺新奇的。有的人高举双手,有的人用脚打着拍子,有的人默默哼唱,大家看上去都在认真地唱诗歌,除了我。我像一个躲在相机取景框背后的人,在观察和记录。“抽离感”有些类似这样的场景。集体性仪式通常都有固定焦点,比如主日崇拜的焦点是神,升国旗的焦点是国家,婚礼的焦点是新人,但我的取景框似乎常常会偏离中心,移到焦点之外的人或物上。

当然我并不是从小就有这种疏离感的。恰好相反,小时候我属于升旗仪式会热血满满高唱国歌那类“又红又专”的好学生。这种转变是从大学开始的。一方面是受新闻专业训练的影响,不论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是对保持客观报道的要求,记者会刻意避免陷在某个事件或现场的漩涡之中,而是尽可能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并尽可能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另一方面是对被操纵和自我失去控制的恐惧和反抗。在集体仪式下,个体被糅合进一个更大的集体意识中,反而陷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在很多情景下,尤其是在极权社会里,这种集体意识就是领袖意志。所以,“抽离”像是一种刻意为之的行为,而不是无意识下的注意力涣散。坦白说,总是“抽离”也是一种病态的孤僻,我还是相信人需要也应该真实地活在集体中,人和人之间也需要更真诚紧密地连接。集体仪式是在塑造这种连接,只是我们生活中太多的仪式塑造的是另一种不健康的关系。

Q:在你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仪式,对你潜移默化造成一些影响或困扰?

A:在个人生活中,我其实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仪式。比如很多人可能会庆祝生日,但由于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我对生日不怎么重视,所以从小没有过生日的概念。其他的诸如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大家似乎也只是吃吃喝喝,并没有感受到对新人的祝福,对逝者的哀悼,或是不同节日背后家庭团聚的纪念。这种个人生活仪式感的缺失,我觉得蛮遗憾的。

不过从小到大,我经历过的集体仪式却很多。虽然不像荒诞的革命年代那样“早请示晚汇报”,但对大多数在中国经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来说,从红领巾到统一的校服,从升旗仪式到各种会议,这些集体记忆并不陌生。大学毕业后,我在部队服役过两年,那可以说是我人生中“仪式感”最强的时候:上床睡觉前要把鞋子摆正到规定的位置,吃个饭须扯着嗓子唱歌,走路须齐步走,喊到名字要答“到”……这样的规矩贯穿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些刻板重复的练习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你属于更大的集体。如果你违反了这些规矩,不仅个人会受罚,整个集体也会蒙羞。长期在这样的仪式化规训下生活,你会渐渐忘掉自己的存在。

其实,大多数人对部队这一套并不陌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规训的影子。问题在于,这种基于恐惧和刑罚的规训仪式,无法让人与人之间建立真正紧密的联系,更可能助长彼此猜忌、羞辱和仇视。对个体来说,必须时刻紧绷自己的神经,避免犯错。就连睡觉,你或许都在担心是不是白天会有哪个战友犯错,班长又突然吹响紧急集合哨,让所有人在午夜打背包集合。

Q:你如何理解仪式感?你认为真正的仪式感,其核心是什么?

A:比如同样吃顿饭,哪怕是煮个泡面,可以调料包一加,热水一倒,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动,把肚子填饱就完事了;也可以自己熬个汤底,把时蔬放到锅里,水开后窝个鸡蛋,加些肥牛,等到面条软硬适中口感筋道时起锅,盛到最喜欢的碗里,在开动前再来祷告一番,祝福造物主神奇的创造和自己投入的心力。想必大多数人,都会在后者中感受到对食物的尊重和对生活的重视,有更强的仪式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少爷与我》那集,少爷刘波每次问:“你是怎么做到的?”龙傲天回答说:“用真心。”在捧腹之余,我觉得挺感动的。在我看来,仪式感的核心也就是“用真心”。用真心,全情投入,专心致志。

从集体性仪式来说,每一套仪式背后,都有它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否则就谈不上是一种仪式,也就没有所谓的仪式感了。而对于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来说,能感受到真正的仪式感,同样需要“用真心”。特别是透过心的体验,和仪式本身建立的连接。我会特别强调连接,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意义。不走心是没有仪式感的,只是独有其表的空壳。集体性仪式中想要传递和强化的某些理念,必须让人能够在一整套流程中以个人化的方式去经历和体验,如果没有这种连接,那么这套仪式也就会变成形式主义。

Q:现在很多90后、00后,都蛮追求生活的品味。但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是很有仪式感呢?

A:可能跟我的成长经历有关。作为在中国的中部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小时候的生活环境里是不太有仪式感的。长辈们都忙于劳作,不论是对于小孩老人,还是对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足够的重视。经历过或仍在艰难生存的人,可能很难花时间、金钱、精力去营造所谓的“仪式感”。当然,并不是没有苦中作乐,或者愿意投入资源为生活增添些许意义的人。但对我而言,很可惜也很残酷的是,从小不太有这样的经历。我相信,也有不少人和我类似。只是在讲求仪式感的今天,这些人是沉默失语、难被看见的。同时,可能跟性别有关。相比之下,大部分中国男性还是活得很粗糙潦草,而且不少男性对此并不自知,甚至“乐在其中”。

这两者背后实际上是一种畸形的社会文化传统——长期以来,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不被认可和尊重。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后的新中国时代尤甚,许多家庭和村庄代代流传的仪式已经凋敝,小集体的连接被打破,都被统合到爱党爱国和集体主义的叙事中。可以想见,在我父母年轻时的那个年代,所谓的生活中的仪式感很容易被批判成“小资情调”。某种程度上,我之所以欠缺仪式感,是带着这样的文化烙印的。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极端。我也会警惕消费主义语境下被庸俗化的仪式感,比如中国互联网流传的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必去的网红打卡地等等。动动手指下个单,生日纪念日搓顿好的犒劳一下自己,拍照修图发个朋友圈,我认为这很难被称之为仪式感。相应地,仍然延续至今的比如祭祖或儒家传统、以及其他中国民间信仰,也都相继失去了它的文化内核,成为空洞的形式。

Q:以前或最近在读的哪些书或电影,是和仪式感比较有关的?

A:除了一些像《金枝》这样专门研究巫术之类的人类学著作外,没有关注其他和仪式、仪式感相关的书或电影。之前《海外校园》有一期谈论历史主题,一位弟兄提到《浪潮》。这部讲述一个高中学校模拟独裁实验的德国电影,有许多片段可以归入仪式感的范畴。比如,学生们开始设计组织logo,采取统一的服装、统一的问候手势,以确认集体认同,塑造并强化集体意识。

另一本书虽说与仪式感毫无关系,但不妨做一个奇特的反衬。一开始提到的从大集体中抽离出来,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可以说是从这个世界抽离的人,他和同事、邻居、女伴关系淡漠,母亲的死没有在他心里掀起任何波澜,在法庭上面临对自己的审判,也似乎置身事外,他身上似乎感受不到任何的“仪式感”,直到他被判死刑而被处决。从大学到我信主之间这段日子里,我像是走在成为默尔索的道路上。或者说,在这个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说少都有默尔索的影子,那种无法再爱、无法再与他人建立连接的能力逐渐缺失。

Q:是否可以说,你其实比较厌恶某些意识形态下的形式主义,但还是倾向于过更自由、独立的生活,是么?

A:不论何种意识形态下,一切的形式主义都让人生厌。对集体性的反抗,确实带着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然而,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让人倍感孤独。我想我期待的生活,是一种和人建立真诚而亲密的联系,进入超越个体的伟大传统中,听见更大的使命与呼召;但同时集体的存在又不至于让个体淹没,我作为个体依然有自由施展、实践和回应呼召的生活。

Q:信主后,你觉得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在基督信仰中,你是否能经验到仪式感的部分?

A:我第一次被基督信仰触动,是听女朋友(现在是太太了)跟她的姐妹一起祷告。当时她的朋友要去东岸继续求学。我那时不信主,所以她们在客厅祷告时,我在厨房瞎溜达,并没有在意她们在祷告什么。但她们彼此真诚恳切的话语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和那位姐妹并不认识,她和女友之间的过往我也并不了解,但有一种此前从未体验过的感动。那个场景下作为陌生人的我,清晰感受到她们之间的羁绊,我有些羡慕这样的关系。三年多过去,现在的我更能体会这种弟兄姐妹同心合意的感觉。

现今的时代,虽然早已不是旧约时代,不在律法之下,也不像天主教那般注重仪礼,但每天饭食前的祷告,或是读经灵修时与主同在的时间,或是主日礼拜,福音派基督徒的生活也充满了仪式感。而在那些经历圣灵的时刻,我确实感受到了我已经活在了我所期待的那种生活当中。我很喜欢的一首敬拜歌曲是《所有美善力量》。每次教会主日敬拜唱起这首诗歌,我经验到的不只是与此时此地的弟兄姐妹一共敬拜,还有仍在各地经历逼迫的基督徒,历史上一代一代为主做见证的追随者,以及神与每一位弟兄姐妹同在的平安、盼望和美好。

对于不信主的朋友,或许免不了质疑这种感受。因为听上去,这跟任何一种信仰和集体主义叙事下的仪式体验是很相似的。被民族主义洗脑的人,或许也能在唱国歌的时候,想起一代又一代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者,并感受到强烈的为国献身的“呼召”。我想说,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我也不怀疑这样的真诚。然而区别在于,盼望不至于羞耻,神的爱里没有惧怕。有时候我依然会走神儿,会在弟兄姐妹聚会时,从大家讨论的话题偏移,甚至在祷告时也无法专注,但我知道神始终与我同在。他开的门无人能关。

点击阅读作者更多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