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他里面活出自己的故事 / HT

1

这期“健身房”节目,毛叔跟他的对谈嘉宾、历史老师王政文聊有关基督徒的历史。王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天路历程:清末台湾基督徒的改宗与认同》。

还有一本著名的《天路历程》是约翰·班扬写的,讲述一位基督徒在人间走天路,经历一系列生命挑战,最终到达天国的故事。王老师的这本《天路历程》也是如出一辙,讲述了晚清时期台湾基督徒在寻求“天路”的过程中,遭遇的迷惘、困惑,经历的生活变故与调适,揭示了当时基督徒群体面临的社会处境、压力与身分认同。这是一部台湾基督徒的生命史。

这期节目的有趣之处在于,王政文老师讲述他做历史研究的动机,是为了解决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惑,这也是他写作本书的初衷。他在这本《天路历程》中并没有写著名的宗教人物,而是着力研究了普通的基督徒,并且他从研究成果中获到了慰藉。这的确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读历史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2

王政文老师在大学里教授史学方法类的课,他在课堂上着重分享的是治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他并不要求学生们会背更多的历史知识。他认为历史研究其实是在选择我们想要知道的事。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和思维,就可以去到任何一个陌生环境,去收集、整理、分析,就能讲出我们关怀的、想要了解的一个地方、一个人的故事,这才是学历史的能力。

在王老师的历史观里,他在意的是日常的生活、平凡的周遭,他在意那些没有声音的人的历史。他所研究的历史主轴,其实就是他自己,把自己的故事跟历史关联起来,发挥历史的实用性,认识过去就是在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来龙去脉,知道自己可以走在什么样的路上。

王政文老师是他家族中第一个改宗信仰基督的人,在信仰生活中,他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他觉得可以去到历史的脉络里寻找答案,看看前辈们是如何自处,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转换,如何让信仰融入日常生活中。于是他就开始寻找基督徒的故事,以古鉴今,学习成长。他说,著名牧者的故事有很多,但我们这些普通基督徒的故事,也应该被讲出来。

3

在最初的研究中,王老师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早期的基督徒都是社会底层民众,不识字,很难找到他们的完整资料。他就从教会的信徒名册入手,起初那只是一些名字,并没有故事。他就去同时期的书籍史料中一点点查找、拼凑、还原当时人物的生活样貌。

比如,他找到了马偕最早在淡水成立的教会的信徒名册,上面记载着第一次受洗的五位教徒的名字;接着他从马偕的日记、回忆录等史料中查找有关这几位信徒的内容,慢慢了解到他们跟马偕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他们后来从事了什么工作……就这样不断收集整理,人物逐渐丰富立体起来。每个教会都这么做,于是逐渐整理出当时基督徒之间的关系线索,生动地描绘出他们的生活故事,也看到了他们生命的转变。

在他们中的一些穷苦人,受雇于外籍宣教士,做杂役,因着每天跟着牧者,耳濡目染,便接受了信仰,起初家人会反对,但随着他们生命的转变,以及整个家庭因此被恩待,家人也就跟着信主。后来他们不仅成了坚定的基督徒,有的还成为最早的传教士。

清末,外籍传教士把基督的福音带到台湾,台湾的信徒就像初代教会的使徒一样,他们从开始知道什么是祷告、聚会、三位一体的神,到生活、工作,乃至一生都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的故事被梳理出来,那是一段段真实的天路历程,为主作见证。

4

当时的传教士在台湾传福音,也遇到诸多困难拦阻。他们发现汉人并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信仰,因为汉人很难脱离庙宇组织的势力,通常庙宇又与士绅阶层连结,庙宇接纳供奉,也会做些善事。如果有人蒙受恩惠,却不上供奉,还把钱财献给洋人洋教,后果可想而知。

曾有一对李姓父子,因为信主后不再参与庙宇的祭祀与供奉,被宗亲抢夺了田产,父子俩气不过去报官,即便有人证物证,却还是被收监,最后竟被砍了头。他们死的时候被称作“入教的人”。清末基督徒也和一世纪初代基督徒一样遭受迫害,他们也会被当成通敌、背叛家族信仰的人受刑罚。

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少数民族、边缘人、弱势群体,因为没有土地、金钱、甚至家人牵绊,逐渐成为被传教的对象。他们更容易改变,最早接受信仰是基于生活上需要帮助。教会来帮助、资助他们,他们自然就进入到信徒行列中。

大部分人改宗信仰基督,都是渐进式的,通过获得切实的帮助,比如经济支援、医疗救助等。外来组织开设西学,好多教徒去念书。教徒不被传统束缚,已经接受了西方信仰,在思想上接受西方科学技术就很容易。他们成了最早一批西医、科学家、音乐家等。

搜寻前辈的故事,他们似乎一直在洋人洋教与宗法祖国的力量拉扯中承受着巨大压力,基督徒的信仰一直被挑战和考验着。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上帝在每个人身上,做什么样的工,让他们经历怎样的人生故事,完全不同。我们遇到状况时,可以如何回应?力量来自神,也来自教会群体的支持。我们要如何保持与上帝的关系,在需要的时候能顺利获得他的帮助,也可以从前辈们与神的故事里找找答案。

5

如果我们没有过去,就是失忆的人。就如没有昨天相约,便不会有今天的相谈甚欢。耶稣的生平、受难、复活是基督徒共有的记忆,所以我们成为同一群人。

在我信主不久,听一位牧者说,圣经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或者世界名著,圣经讲的所有内容都与我们每个基督徒息息相关。从那以后,我看圣经的感受就再也不同了。天父上帝的故事写在里面,他对前人说的话,同样也在对我说。世上没有新事,我们活在前辈活过的生活中,可以看见他们如何因着信仰基督而有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并从中增长智慧。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虽然每个人都很平凡,如果我们都可以积极学习神喜悦的样子,我们聚在一起,世界就会更美丽。但世上毕竟还有很多不信基督的人,他们遵从自己的内心,遵从世界的法则生活,也给基督徒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何为了见证神的荣耀而学会驯良与灵巧、宽让与坚持,答案也藏在神真理的教导中,学习在神的里面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也是个人生命历程中重要的操练。

在本期节目的发刊词里,毛叔这样说,“世界很复杂,信仰和人生处境之间有很多的纠结,没有简单的答案。学历史不必去追寻某种伟人的模版,而是能够看到普罗大众小老百姓的生活,面对人生与世界的复杂度,对于苦难、他人和自己能有多一点的宽容,会不会就是读历史的好处?”

金句:

·我觉得历史学习背后更多的是关怀和好奇心,是你真的想认识那个人,那个社会,那个人背后的故事。

·我们看似是陌生人,但我们有太多共同的过去,所以我们可以对话。历史看似无用,却没办法没有。

·基督徒也有责任写好的故事,帮助大家更能够彼此融合认识,而不是彼此为敌。

·写历史也和自己的“探索、挣扎、彷徨、困惑”有关系。用我自己的话说,学历史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8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