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生日快到了,要不要一起吃个饭?”11月初的一天,我问好友L。
“不搞那些形式,今年不过了。”电话中,L的声音里没有一丝兴奋期待,倒是有些许低落和不耐烦。过生日,是个形式。L向来鄙视各种形式,秉持无声胜有声、无形高一切的观念。
我也曾是个形式主义的坚定反对派。回想起我成长的20世纪90年代,当时社会上有个流行观念:情人节的玫瑰,哪有饭盒里加个鸡腿实在?因为反感形式主义,觉得仪式就像演戏,害怕麻烦,我没有举办婚礼,没有亲朋好友齐坐欢聚,见证最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为此,20年后的自己,深感遗憾,遗憾年轻时不懂,仪式并非无聊的形式。用心准备的仪式,无论时间和金钱上花费多或少,本身就意味着认真、重视和热爱。
Gary Chapman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提出五种给予爱和感受爱的方式——肯定的言语、服务的行为、赠收礼物、高质量的陪伴、肢体接触。这其中没有仪式。
如果这里有两个人,我为你做一顿荤素搭配的晚餐,算是服务的行为;你陪我坐下慢慢聊慢慢吃,符合高质量的陪伴;那么餐桌上点起的熏香蜡烛,就是仪式了。仪式没有言语,没有行动,恰如小王子所言,它是一份特别之心,将某一天、某一时刻、某一件平常物事,点缀起来,区分出来,显得与众不同,难以忘记。它是爱的修饰语,就像一支唇彩,让一张毫无生气的脸绽放颜色。
2
成长于简单的环境中,我向来不懂美容化妆,也无条件讲究什么修饰搭配,粗枝大叶过了三四十年。但至今清楚记得儿时除夕,祖母那仪式感满满的煮饭过程。
那时乡下平日里煮米饭,也就是在米缸里装两三罐米倒进淘米篮子,拨拉几下,捡掉可见的杂质,用水淘洗两三遍,下铁锅加水,灶下烧柴火即好。到了除夕,煮米饭,祖母用圆柱形的平底罐子量米时,口中念念有词。“一罐天、一罐地……”,头两罐以后家里每人一罐,同样量一次加上各人名字念一次。最后,把罐子倒过来用罐底量,“猫一罐、狗一罐、牛一罐……”这样,倒进淘米篮子里的米煮成一大锅白米饭,就不再是普通的白饭,而是天地人畜共享的恩赐之食。
这些年,听得人耳朵麻木的人生经验莫过于“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了健康长寿,不少朋友严格控制饮食,计算着每一餐卡路里的摄入,检查每一样食品所含成分,特别是糖、油脂和盐的含量,以毫克为单位。不否认,三饱一倒,日复一日,确是一种现世的安稳。然而重复的安稳伴随着寡淡乏味,太容易让个体生命失去活力和意义感。当意识到平淡的灰色一面时,我对日子认真起来。
清晨起来,若是阳光灿烂,我便低头谢恩,感谢神又恩赐一个明媚之日。若是心有挂虑,就打开感恩日记,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送给自己。这是开启一天各项任务前的小小仪式。
家人的生日,虽然习惯了吃生日蛋糕,按照老家的传统,一碗窝蛋长寿面必不能少。节假日或者特别纪念日,哪怕是几美元的国庆日焰火,一盘自制感恩节南瓜派,都在提醒着那一天是不同于平常的24小时。元旦之前,我坚持给孩子们理发,让他们面貌一新迎接新的一年。
3
新约时代,主耶稣基督摒弃了法利赛人的繁文缛节,以自己的宝血和门徒立约。基督是爱,留给门徒的两大使命之一就是“爱人如己”。既然如此,对人对己,请仪式出场,装点爱,彰显爱,让美好更美好,让温暖更持久,和金苹果放在银网子里不是异曲同工吗?(参《箴言》25:11)
冬日节假季到了,小区里一些人家已经开始张灯结彩。夜晚时分,模样各异的彩灯在前院、在门廊闪烁着屋主对生活的热情。好友L不喜欢仪式,无心生日大餐。想到她家的门前总是暗黑一片,从没有出现过节日装饰,我下了一单满天星户外灯饰快递给她,并附送一张生日卡片:
亲爱的L:
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参《约翰福音》8:12)
人生如逆旅,你我是行人。请把这串满天星挂在门前。寒夜里的归人看到灯光,心里会生出一丝温暖和亮堂。
祝你生日快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