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杂志背后,凝聚着多人的心血。期盼听到您真诚的反馈和建议,帮助我们走得更远。欢迎登录此页面:https://ocfuyin.org/magazine/,浏览往期杂志;若有好的感想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editorial@oc.org】
扫描此二维码,浏览《海外校园》164期“有朋,不亦乐乎?”专题。
撰文 / Veritas (现居浙江,90后基督徒,IT工程师)
友谊这个话题我挺感兴趣的,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传统意义上的友谊有着很大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看了吴鲲生老师在文章举的美国男孩与狼的故事就特别有感触,也提醒自己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要多向别人表达善意,提供帮助。而孙基立老师在对枪击案的反思中,提到自己在法国留学时与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友好相处同样也是我的榜样。其实这些都应该是基督徒正常的行为表现,但由于自私、自爱等罪性和不爱social的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强调以我的需求为中心),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很好地活出这样的生命,实在惭愧。
对话版块中几位受访者的回答也很让我收益,他们不仅分享了自我与朋友之间关系、身边朋友的气质,还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比如G怡对好朋友的定义是“悲伤着我的悲伤,幸福着我的幸福”,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朋友那我可真是要狠狠地羡慕了!当提到朋友间伤害的问题时,希雅提到“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真正满足我们,包括友谊、夫妻、亲子”,我非常赞同!减少被伤害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要对一段关系抱有本只有上帝才能填满的那种期待。
另外,这一期杂志的排版设计非常棒!给美编加鸡腿!希望编辑团队们再接再厉,不断推出传递“真、善、美”的《海外校园》杂志给读者!
撰文 / 小旭(90后,刚从北美传道人转化角色,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
读《海外校园》164期以“友谊”为主题的杂志我觉得很有意义,因为自己未曾从这么多不同的面向去思考过友谊。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希雅所欣赏的这种朋友:不一定光鲜亮丽,甚至在性格或能力上有明显的不足,但真实、不遮掩自己的软弱,反而对他人多一份怜悯与恩慈。陈恩加弟兄提到社交媒体对建立深入友谊的影响,令我觉得需要警醒和平衡:当我们因为错失恐惧症,花更多时间观看世界各地有趣的UP主和他们精彩的生活时,其实也挤占了和线下那些离我们更近、看似平淡无奇的朋友的交往时间。
潘怡蓉姐妹和阿颖从神学和个人经历的角度让我看到与耶稣的友谊之甘美,以及这份友谊如何实在地转换我们,并我们和他人的友谊,令人感恩和感动。在和非基督徒交朋友这个话题上,末伏、希雅和豆豆的分享都让我共鸣。末伏提到信主后结交的非基督徒朋友越来越少、跟以前的朋友也渐行渐远,我自己和她一样,也在试图改变这个状况,希望能够回到普世的人群中,用生命影响生命。造成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如希雅所分享的,是狭隘的神学观、追求舒适,以及缺乏真正的爱与怜悯。
豆豆作为跨文化工作者的分享也很接地气,友谊不在真空里,而是在生活的各种因素拉扯和挤压下缓慢地发展,我很欣赏他这种接纳局限、允许自己慢慢地、有机地发展扎实的友谊的过程,和他不以传福音为目的、或者说不以对方信主为前提,去接近和维系友谊的做法。
另外,很喜欢这期整体的版面设计,心里想着要是有纸质杂志捧在手里翻阅一定更加赏心悦目。最后,借潘姐妹的话共勉:愿我们都做那“有新、真心、用心”以及“有情、真情、用情”的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