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越追逐快乐,越感觉痛苦?/ 艾丽思

当我们放下追求高多巴胺所给予的愉悦与刺激的心态,转而去拥抱真实的生活,接纳生活的平凡与琐碎,痛苦与快乐的天平会逐渐恢复平衡。

 

撰文/艾丽思

 

1

我的父亲曾很爱看电视剧,每天一下班,东西还没放下,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晚上他会看到很晚,母亲睡眠浅,嫌电视吵,为此没少和父亲吵架。节假日,父亲也是整天宅在家,对他来说,有电视作陪就够了。

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我也很爱追剧。大学期间,在网吧里看韩剧,逃了无数节课;毕业后,日子忙碌起来,追剧收敛了许多,但每逢心情不好或感觉空虚无聊时,心还是痒痒的,想要看一部剧开解。一旦点开,立马失控,孩子、家务、工作等事务都被抛到九霄云外,没日没夜,一头扎进了电视剧里,直到全剧终。但此时,不仅兴奋一扫而空,疲惫、空虚、懊悔、自责、羞愧等情绪都涌了上来。我陷入痛苦的抑郁中,不断悔改、求主赦免,立志下次不看了。

但下一次可能又失败了。除了电视剧,我也喜欢读小说,看电影。有段时间,我开始刷起了微信的视频号,有时坐着没事,一刷就一两个小时,刷时觉得有趣,刷完索然无味,头晕脑胀。其实大部分视频内容都雷同,有的甚至低俗无聊,颠覆三观。后来,我尝试关闭了视频号功能,但没过几天,它又出现了(据说是一旦点击了朋友圈的小视频,视频号又会默认恢复),有时我还是情不自禁地打开,看上一会……

 

2

这个学期,我修了一门课,是关于成瘾治疗的。研究认为,成瘾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迫行为,即当事人知道这些物质或行为可能造成不良后果,但仍然会持续重复。不断被刺激的多巴胺改变了大脑的奖赏系统,由强迫行为而带来的失控、耐受,以及戒断反应是成瘾的三大特点。毒品、网络、赌博、色情、酒精、电视剧、购物等物质或行为都可能成为人们无法摆脱的“瘾”。

每个人都可能成瘾,成瘾者曾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可能上瘾,自己的意志力足够坚强,能抵制一切诱惑。当然,现实生活中,因为上瘾而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也许只是少数。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认为自己并没有上瘾,对于某些物质只存在“使用障碍”,无伤大雅。

就如我父亲,他沉浸在电视剧的世界里,表面上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但他并不享受这一切,他只是“活着”而已——他几乎从未主动和家人建立连接。妻子的抱怨、孩子的不满、未竟的理想、一地鸡毛的生活……他不愿面对与承担,索性躲在了那个虚拟世界里。

透过父亲,我看见了自己。每当我心情不好,或感觉痛苦时,我生命最深处似乎有一片阴影,那是光未曾照到的地方。那里有生命深处的空虚、恐惧与黑暗。为了逃避它们,我试图躲进那个虚拟世界:小说、电影、短视频,我以为我可以获得满足与安慰,但却是更深的痛苦。

 

3

很讽刺的是,在这个试图用一切方式回避痛苦的世界里,我们越想追逐快乐,却越感觉痛苦。这和成瘾研究“不谋而合”:一个人想要的快乐越多,痛苦就会越多,直到再多的刺激都让你感受不到快乐。

快乐和痛苦是天平的两端,快乐更像是生命的礼物,当人们不再主动去寻求快乐,而是直面生命中的那些痛苦(痛苦本是生命的一部分),此时,反而能收获到一种切实的快乐。痛苦让我们与他人连接,感知到自己的人性以及生命的厚度。

就如接纳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由于人的堕落以及罪无孔不入地侵袭,我们需要承认生命充满了痛苦,去面对人生的真相——离开了造物者,被造物的存在失去了依托,自然是空虚、无聊的。恶者的谎言让人以为,人生就应当充满快乐,没有任何痛苦;或者当我们有了痛苦,我们可以立即用各种高多巴胺物质(例如网络游戏、食物或性等)来解决这种痛苦,殊不知这种解决之道引我们进入一个会被吞噬的深渊。

从另一个层面,生命深处那些深刻的渴望正说明这个世界无法满足我们,我们不是为这个世界而造,我们存在的本质高于我们自己所认定的。就如C.S.路易斯所说,我们是三心二意之所造,当无限之喜乐馈赠给我们时,我们却耽溺于酒、性以及野心,恰如一个无知孩童,他情愿在贫民窟继续玩泥巴,因为他无法想象,海边度假的机会到底意味着什么。

 

4

当这个世界以“追求快乐”为座右铭时,任何痛苦(哪怕是轻微的不适感)都成了人们无法忍受的东西。因此,逃避痛苦、满足欲望成了人们活着的目的。并且,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是成瘾物质太容易获取,许多革命性技术不仅让获取途径更为便利,也大大丰富了成瘾物质的种类和效力。尤其是网络的使用,使参与网络游戏、线上赌博、色情等活动变得轻而易举。

这些成瘾物质让人无休止地对获得的刺激作出反应,从而让人回避自己,无法与自己、他人产生真正的连接,继而加重焦虑与抑郁的情绪。因此,从本质上,规避痛苦是当下人们陷于焦虑、抑郁等的深层原因,成瘾物质使多巴胺释放得越多、越快;而在短暂的快乐之后,天平愈发向另一端(痛苦)倾斜,以至于后来即使接受了愉悦刺激(高多巴胺物质),天平向快乐端的倾斜时间逐渐变得更短,而向痛苦端一侧倾斜时间就会更长、更强。导致最终多巴胺不足,人感受不到任何形式的快乐。

这似乎是一种咒诅。但我们也不该完全绝望,因为上帝赐予生命强大的复原力。许多研究表明,大脑的变化虽是永久性的,但大脑也可以绕过受损区域,形成新的突触回路,创建新的神经网络。

 

5

那么,如何让受损的大脑恢复功能呢?为了让痛苦与快乐的天平恢复平衡状态,我们需要做的是不逃避痛苦,直面生活,忍受不适。刻意地离开一切容易令自己上瘾的物质(比如操练手机“禁食”、卸载购物软件、陪伴家人时完全放下手机等),约束自己是戒瘾的第一步。

其次,与自己独处变得很必需。就如卢云在《从幻想到祈祷》中所说,在充满焦虑、厌恶无所事事的世代,一个人需要从无聊的“孤寂”到学习安静的“独处”,才能为自己的内心、为神“制造空间”,聆听心灵深处被喧嚣尘世的嘈杂掩盖了的呼唤,让神能在我们甘心为他腾出的空间中有所作为。

再次,操练过“简朴”生活。这里的简朴并不单指物质上的,更多是心态上的。比如,不吃外卖,认认真真为自己准备一日三餐,单纯地散步(不带手机,不听耳塞)、花时间与家人在一起、体验当下平凡的每一刻……当我们放下追求高多巴胺所给予的愉悦与刺激的心态,转而去拥抱真实的生活,接纳生活的平凡与琐碎,痛苦与快乐的天平会逐渐恢复平衡。我们也能重新收获一种简单的、普通的快乐,并充分体验这个世界。

《“为何越追逐快乐,越感觉痛苦?/ 艾丽思”》 有 1 条评论

  1. […] 【心理】为何越追逐快乐,越感觉痛苦? / 艾丽思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