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客的行动,暗夜中的火炬 / 古墨

Haoke

基督徒给人带去福音的盼望,照顾垂死的病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徒的好客行动,最终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友谊,使许多人离开了异教信仰,从而归信耶稣。

 

撰文 / 古墨

 

最近,一首名为《大梦》的音乐视频在朋友圈被频频转发。这首歌出自2023年热门的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3》,由瓦依那乐队和任素汐联袂演唱。之所以牵动许多人的心,是因为这首歌唱尽了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辛酸和不易。

歌词写道:“我已经六岁/走在田野里/一个不小心/扑倒在水里/该怎么办/弄脏了新衣/弄坏了玩具/爸爸会生气/妈妈会着急/该怎么办……”

相对于童年中的那些磕磕绊绊,成人世界更多的是无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

在面对人生的重要选择时刻,歌中唱道:“怕谈恋爱/害怕找工作/害怕回家里/害怕去外地/该怎么办……”听完这首将近8分钟的歌,再想到自己的成长,也会遇到许多个“该怎么办”,深有感触。

 

好客扭转困境

人生确实会经历许多个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刻,这会给人带来无力无依感。人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生活的风吹浪打,一不小心就被卷走了。

我发现在这些艰难时刻,好客的举动常会化解人们不知“该怎么办”的危局。邻居家有一个儿子,因为小时候吃药使大脑受到损伤,成了一个冒着傻气的人。因为智商低,做事鲁莽,村里人不喜欢他,可是我父母却没有嫌弃过他。许多次,他的父母担忧孩子的未来时,母亲都会抽出时间陪伴。阿姨有事出远门,母亲还会让她的孩子来我们家吃饭。也许是念我们家的好,性格莽撞的他,从来没有欺负过我和妹妹。他虽然痴傻,却非常乐意帮我们家忙。

每年秋收农忙时,爸妈不仅顾自家的事,还会顾着邻居的事。记得有一年秋收,父母冒雨帮一个邻家抢收庄稼,毫无怨言地为邻家的需要付出。还有一次村里发洪水,父亲只身一人撑着竹筏去救被淹的村民。这些让人感动温馨的画面,至今记忆犹新。

 

教会的好客之举

在许多人生无望的时刻,难免有些负面的想法,而“该怎么办”的沮丧通常会蒙蔽人的判断力。

在我服事的路上,也深受教会好客文化的影响。在服事之初,教会聚会的地方位于城乡结合部。每到主日,有不少周边的工人来吃饭,甚至还有好几位无家可归的乞讨。教会并没有因为他们上午没来听道而将其拒之门外。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常会面临人生的绝望,但是教会的爱心,却让这些食不果腹之人感受到人间温暖。

教会带领者的好客之举,也常感动我。刚踏上服事之路,因为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非常乐意敞开家门接待。不仅提供夜晚的安歇之处,更不厌其烦地提供饮食。正是这些好客的举动,让我感受到了教会作为家的温暖。

记得当我一人在外学习神学,妻子无力照顾生病的孩子时,是教会的几位热心阿姨去医院陪护。每每妻子忆起她们在医院忙前忙后的身影,总会感恩有这样的家人。教会是一个好客的群体,是弟兄姐妹们的好客之举,给了我前行的勇气。

这种非凡的生命体验,为我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催促我采取切实的行动,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做出一些改变。除了操练对朋友的好客之外,这几年我也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者活动。包括社区每年秋冬季,都会招募志愿者收集衣物分给社区里需要的老人和无家可归者。有一段时间,社区食堂还开设了爱心食堂,解决了许多老年群体的用餐需求,我帮忙洗菜、打饭,忙得不亦乐乎。

在一个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社会,许多老人都会经历“生命的烛火/在风中摇摆 /该怎么办”(《大梦(歌词)》)的时刻,我们善意的行动,也许就能拉一把那些迷惘中的无力之人。

 

好客带来友谊

Haoke2

在实践好客之旅中,于2023年6月离世的基督教伦理学家克里斯汀·波尔(Christine Pohl)的观点,也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她曾是阿斯伯里神学院(Asbury Theological Seminary)的伦理学教授,长期研究好客领域,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好客之道。因为她与耶稣的友谊,她提升她的学生,让他们在与天父的友谊中成长。她会在课堂上准备食物,因此学生们会觉得很受欢迎。她上课通常是对话互动式的,当学生们完成课业时,她向他们示意:我不再称你们为学生,乃是朋友。

波尔努力帮助人们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好客。她的理解是,如果我们明白教会是上帝的家,那么带领教会的人需要体贴上帝的心意。她说:“我们可以回顾早期教会并认识到教会领袖的角色——它一部分是真正关心陌生人、穷人,等等,所以他们需要这种好客的做法。我很难想象早期教会没有热情好客这一重要做法,因为它对社区的形成,对照顾他人、对早期教会的敬拜实践本身都是不可或缺的。”[1]

众所周知,好客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教会。在古罗马,婴儿经常被遗弃在城郊。不管一个孩子是由于性别,还是先天畸形,通常都被带到城外,独自留在那里,孩子的命运被交给太阳、雨水或野兽。基督徒在当时通常是受迫害的少数,他们通常会走出城墙,找到这些孩子,把他们带回家,有时甚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2]

斯塔克在他所著的《基督教的胜利》一书中写道:基督教会因为好客而改变了一个社会。公元165年和251年,罗马帝国爆发过两次大瘟疫。在当时的罗马文化中,人们普遍认为,对人施行好客是一种性格缺陷。因为这种不求回报的怜悯行为涉及提供不劳而获的帮助或救济,有悖公平。[3]

也因此,当罗马1/3的人口死于疫病时,医生们仓皇逃到自己的乡下庄园。大量无医可寻、无药可救的病患被赶出家门。然而斯塔克注意到,基督徒声称他们有解决办法,而且还付诸好客的行动。[4]

基督徒给人带去福音的盼望,照顾垂死的病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徒的好客行动,最终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友谊,使许多人离开了异教信仰,从而归信耶稣。可见,真正的好客,会带来友谊,友谊会带来生命的改变。

值得一提的是,波尔认为好客与友谊的做法相辅相成,热情好客可以带来意外的友谊,而这种愿意为朋友舍命的友谊源自我们与耶稣的友谊。波尔写道:“耶稣给了我们友谊,而这一事实塑造了一种令人惊讶的颠覆性的使命范式……提供和接受友谊打破了‘我们’和‘他们’之间的障碍,打开了医治和和解的可能性。套用《约翰一书》4章19节的话,我们提供友谊,是因为他首先向我们提供友谊。”[5]

 

结语

在一个面临孤独、缺乏友谊的世代,“该怎么办”的人生困境会持续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这也提醒基督徒:人们依然渴望在无望时伸出的一双帮助之手。而那愿意搭救的手,如暗夜中的火炬,给人带去光明和宽慰。

 

注:

[1] https://faithandleadership.com/christine-d-pohl-grace-enters-the-stranger

[2] https://www.thegospelcoalition.org/article/end-killing-babies-revolution/

[3] Rodney Stark, The Triumph of Christianity: How the Jesus Movement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2011.113

[4] Rodney Stark, The Triumph of Christianity: How the Jesus Movement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2011.116

[5] Chris Heuertz and Christine Pohl. Friendship at the Margins: Discovering Mutuality in Service and Mission. Grand Rapids: InterVarsity, 2010.30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