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164卷首 | 在一起,不孤单 / 博学

 

撰文 / 博学

 

1807年,《废除奴隶贩卖法案》在英国议会通过,废除了盛行英国、乃至欧洲几千年的奴隶制度。而在这背后,是一个人和一群好朋友的努力和担当,才使得人类往文明的路上又迈进了一步。他们,就是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和克拉朋联盟(Clapham Sect)。这个团契虽只有8位成员,且他们专业、个性、背景迥异,但他们以法律的专业、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信仰的力量,以忍耐、和平的立法程序,成功地断开层层绑捆黑奴的法律枷锁,帮助成千上万的黑奴获得自由。

在《兄弟相爱撼山河》一书中,作家张文亮还原了那段“没有硝烟的战争”背后的故事。而对于这场运动的主导者威伯福斯而言,在他的信仰经历和参政实践中,不论是他在好朋友米纳尔的带领之下获得了信仰,还是在约翰·牛顿的帮助下坚守岗位……友情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纵观人类历史,有很多或影响个体命运、或改变时代浪潮的友情故事,总是让我们欣喜振奋。但是若放眼当下的网络时代,友情似乎变得面目全非,难以企及。我们一方面渴望收获纯粹真实的友谊,一方面却在现实中遍体鳞伤,仿佛藏身在虚拟的网络ID背后,才是安全的港湾。

诚然,社交媒体正在形塑现代人生活、社交的诸多面向。陈恩加在《数字时代……》一文中写道,“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过的往往是双面人般的生活”。而不论是虚拟社交或生活中的交往,人作为“有灵的活人”,内心深层对亲密关系的渴求是不曾改变的。

校园书房前总编吴鲲生老师,从脑科学的新鲜视角切入,谈到“人不是孤岛,人是相依而存的”。“在不完美的社会中,如果成熟友谊的质和数量渐增,会使社会多一分率真;反过来也一样,互信度成长的社会让人放下戒心,比较敢和朋友相待以诚。”

充满杀戮和撕裂的社会,让人们渐渐变得冷漠,不再相信人间有情。正如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发生枪击案后,在高校任教的孙基立,从更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分析了这个时代的社交困境,“现代社会弥漫的冷漠、彼此防范的气氛并不利于建立真正的友谊。”但她并未失去盼望,指出“我们寻觅友谊,并不意味着对世事毫不知情,天真无知,而是在了解世界和人性的同时,作出对自己、对他人都安全善意的选择,并推动这个世界向天父所期待的方向前进。”

古墨分享自己的切身经历及教会历史上的暖心行动,谈到“基督徒给人带去福音的盼望,照顾垂死的病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徒的好客行动,最终赢得了人心,建立了友谊,使许多人离开了异教信仰,从而归信耶稣。”而“好客”也关涉我们日常的灵修实践,正如潘怡蓉老师在其文章中所指出的,与耶稣的友谊会成为建立与人亲密友谊的根基与泉源。

本期,特别邀请到8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朋友,分享各自对友谊的真实理解和体会。盼望透过这些或温暖、或思考性的文字,使我们在这个圣诞、新年季,满怀信心和盼望地开启崭新的一页。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