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162卷首 | 在路上/编辑部

 

文/编辑部

 

谈起“润”,很多人从字面看,或许首先会联想到“滋润”“润物细无声”;若往深处想,可能也会联想到鲁迅笔下命运悲惨的闰土。诚然,这些想象,都在表述某种对现实的解读和想象。

我们渴望在干旱的日子中被滋润,因为眼下的土地实在满目疮痍。许多人在其中要么躺平,要么摆烂,要么陷入无休止的内卷中,试图用某些底层逻辑治愈自己的精神内耗。当人们发现网络上爆红的“二舅”视频竟涉嫌造假时,仿佛这才意识到,所谓治愈,不过是自欺欺人。很多苦难,不过是经由短视频的包装、宣传而被大众熟知,最后向公众捧上一碗精美却嘌呤超标的“鸡汤”。

当人们沉浸在短视频的世界,被其中呈现的苦难感动到泪流满面,并自认为找到精神安慰之时,却鲜有人忆起,在几年前的某城,驱逐低端人口正热烈上演……

选择留下或离开,或许正在成为这一代华人的集体记忆。尤其是,随着国内政治、经济、民生、育儿……的变化,很多人不得不被动地采取逃离的方式,寻找另一种人生可能性。如此,“润学”应运而生(所谓“润”,其实是英文“Run”的谐音,意为“逃跑”),甚至有媒体将此视为“显学”,因为这门“学问”不仅仅甚至不需要在象牙塔内完成,对置身其中的人更多地会带来社会、经济、人生、未来等各方面的影响。

且不论这些宏大叙事下的社会背景,具体到细微的个体,每一种选择,都会使其经历无数次的挣扎、考量和探询。毕竟,创造更好的生活、接受更文明的教育,是许多预备润或已经润出去的人共同的心愿。但这期间的辛苦,可谓冷暖自知。

正如思南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她赴美28年,并不都是一帆风顺,也会经历职场与生活的磨砺,而因着信仰,她才真正道出“一路风雨一路歌”。艾丽思是大陆80后,从结婚到生子,她至今已经历了3次搬家、逃离。她坦承,自己并不知道前面的路,但学会相信和交托,人生才不至于陷入困顿。

90后的树溪曾是媒体人,他“润”出去的前后,有过内心的挣扎和迷茫,选择一条窄路,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孙基立,已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寻找桃花源”的情结始终挥之不去,当她经历梦想与现实的张力,她对“理想世界”的认知又会发生哪些变化?从律师到卡车司机的身份转变,从中国“润”到美国的尘土,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詹梦莉牧师的艺术陪伴和疗愈,或许会给在路上的我们一些温暖与慰藉。中国神学研究院的潘怡蓉博士,结合自己的经历,从灵修神学的角度,分享如何在移居之地营造一个家。80后德语诗歌译者肖蕊,以诗性的语言,介绍德国犹太裔女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奈莉·萨克斯(Nelly Sachs)的流亡与诗歌。作为经历过纳粹迫害的诗人,萨克斯一生都是一个“流亡者”,一生都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家乡。她为这世界上所有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们,唱出了无尽的哀歌。

本期的“诗艺空间”,穿插着诗歌和艺术作品。盼望这些小变化,如同人生颠簸旅途中的小驿站,使身心有安顿的空间。

生命,是一趟旅程。若是以恩典的情怀过寄居的每一天,或许你我都能发现“在路上”的每一处风景。

 

《“OC162卷首 | 在路上/编辑部”》 有 1 条评论

  1. […] ▸卷首:在路上/编辑部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