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之瑕

 

 

 

 

文╱盐光

 

 

 

 

哥哥有他“俗气”的机灵,我有自己“高雅”的伶俐。

 

 

一、“偷”吃的技巧

 

哥哥小的时候很聪明,尤其是“偷”吃。

当时,“文革”时期,家家户户几乎都是能吃饱就万幸了。我们家床底下有个红木箱子,妈妈除了把她认为重要的东西放在里面之外,还将一个盛白糖的盒子也放在里面。箱子通常是锁着的,除了妈妈有钥匙,其他人都没有,并且她存放钥匙的地方没人知道。

我家还有两个不计财产的“宝物”,就是用浆糊和“千层”报纸糊起来的纸箱,它们放在我家窗棱顶端,左侧的一个木板架上面。说它们是“宝”,是因为那里面盛着好吃的东西:地瓜干和花生。

每次“改善生活”蒸馒头时,妈妈都会从她那最“珍贵”的箱子里掏出一些白糖,用来包三角形的糖馒头。每隔两到三天,她就会踩着凳子,从板架上的纸箱里取出一些地瓜干和花生,将花生放在铁锅里炒。

听到花生在锅里劈哩啪啦的响声,闻着不时飘出来阵阵的香气,我和哥哥的口水直往肚里咽。花生一出锅,我俩就顾不得烫手,每人猛地抓上一把吃起来。炒熟的花生就着地瓜干吃,真是一道风味,别提有多么香甜了。

然而,哥哥有个秘密是妈妈不知道的。

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做完两件事情再出去玩。他先是用螺丝刀,将我妈妈那个红木箱子上套锁的活页拆卸下来。取出那个白糖盒子,舀出一小勺白糖,再用手将白糖面上摊平,盖好放回原处。然后,再用螺丝刀将活页复原。

接下来,他会搬来一个木梯子,爬到高处,取下那两个宝贝纸箱,分别抓出七八片地瓜干,掏出一把花生,然后再把纸箱放回原处。

每次哥哥做完这两件事,他都会收买我,各样给我一丁点儿,还警告我,说:“你也吃了,不准告诉妈妈,否则如果有别人欺负你,我会不管!”因为哥哥知道,即使妈妈发现我参与,她也是揍他而不会揍我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告发他。

妈妈竟然从未发现过哥哥“偷”吃的恶习。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我记忆中,哥哥仅有一次因为“偷”吃被妈妈逮住,并痛揍了一顿。

那次快过元宵节了,妈妈打算自己做元宵。她到商店买了几个糖烧饼,准备用里面的十锦糖馅做元宵馅。她买回烧饼放到碗橱里后,就去邻居家串门了。哥哥放学回来开碗橱,发现了那几个馅饼,就将里面的馅统统一扫而空。

他的“偷”法是将馅饼仔细咬开一个小口儿,用筷子把里面的馅掏出来,掏净后,再用咬下来的小块饼将口堵上,如果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烧饼被动过。

晚上,妈妈将买来的糯米面用水和好,开始做元宵了。可等要包馅时,却发现所有的烧饼都是空的。妈妈气疯了,出去将玩得正欢的哥哥扯着耳朵揪回家,狠狠地痛打了一顿,并且一边打一边说:“是谁教你?怎么这么会偷吃?”我还记得当时哥哥被揍后,两眼怒视着我,还以为是我告发的呢。

 

 

二、成“名”的智慧

 

我虽然很羡慕哥哥“偷吃”的胆量和“无师自通”的聪明,但也不乏其自我欣赏。我常想,“天生我才必有用”,哥哥有他“俗气”的机灵,我有自己“高雅”的伶俐。

我在小学时曾被选为学校通讯报导员,为学校黑板报提供稿件。全校各班级一共选了十几个通讯员,我是其中的一个,所以,甭提有多自豪了。然而,几个月下来,我的稿件一直没有见报,很是让我沮丧。

心想:可能我写的文章太落俗套,少了精彩新颖的典型吧?若能立足在“好人好事”方面,在内容上下点“功夫”,说不定不但能见报,还能 “一鸣惊人”呢。这样想着,情不自禁构思的主题就落到我们班上一个腿有残疾的女同学身上。

一天,雪下得很大,满路积雪,我们的课后学习小组就安排在那个同学的家里。学习过后正聊着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如果编写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做了正常人没有做到的好事,那会多么令人心动啊!

那个年代要的就是这样的“榜样”和“标兵”。如果那个同学出名了,我这个“作家”的脸上不也跟着有“光”嘛。这样即利己又益人的事,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便“肆无忌惮”地编起故事来,娓娓动听地描述她如何不顾自己残疾的腿,常常去帮助别人;又如何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到一个有病的同学家里,关心、帮助同学补习功课,使得她在回家的路上遇上艰难,历经千辛万苦,很晚才回到家里等等。

至今,我还记得我写的那篇文章的题目为:“身残志不残,革命意志志更坚”,当时被作为头版头条,登载在学校的黑板报上。顷刻间,因我这篇夸张的虚构之文,那个女同学的“事迹”在学校人人皆晓了。当看到很多同学围在黑板报前“欣赏”那篇文章时,我近乎“飘飘然”了。

然而,令我诧异的是,那个女同学竟没有因为故事是我编造的而不安,而是心安理得地将“表扬和赞誉”都接受了下来。我的文章登载了,愿望实现了,当然也没有觉得羞愧,反倒为自己很有“创作”天份,而生出了很多自豪和骄傲。

 

 

三、嫉恨和虚荣

 

一恍,几十年过去,对自己儿时的“糗事”似乎淡忘了很多,但儿子从出生到成长所发生的事却历历在目。实在是不得不承认“童心并非无瑕”,罪性与生俱来。

记得儿子还在牙牙学语时,有一天,我买了些葡萄回来,洗好后先捡了大小各一粒拿给他吃,他竟然先将个头大的那粒夺去。我试着从他手里夺回换成小的,他便放声大哭起来。惹得爷爷奶奶既高兴又恼火,说:“看看,我的孙子多聪明啊!他知道大的比小的好,快把大的还给他。”还真的,换了回来,他就不哭了。

儿子从小由姥姥照看,因为他喜欢同大他一岁的表哥一起玩。他的小表哥很安静,也很聪明,给他一样东西能玩得很久,也能玩得很出色。我同时买了两套积木送给他们俩,儿子的早已扔得无影无踪,而他表哥的却一直保存得很新很全。

每当儿子在家里“上窜下跳”时,他表哥总是安静地躲在一处搭积木。有一次,我被他闹得实在忍无可忍,便朝他大叫道:“你看哥哥多听话,多聪明。你什么事都不会做,简直是个小笨蛋!”

他听完我的话后,竟然气哼哼地把他表哥推倒,将他表哥刚刚搭好的积木房子“哗啦”一下全都破坏了。他表哥委屈地大哭起来。我跑过去问儿子为什么这样做,他说:“谁让你说哥哥比我好呢!”

儿子六岁上学了,为了方便接送,让他在姥姥家附近的学校上学。他每周末回来一次,周一再搭他爸爸的“专车”顺路去学校。然而,我们发现,每次送他到学校门口时,他都要爸爸将车开到学校门口同学多的地方。而且,每次车停下,他都要先朝窗外“搜寻”一下,看是否有他班上的同学。如果看到有,他才肯下车,故意喊一下同学的名字,示意他是乘“专车”来的。当同学投来羡慕的眼神时,别提他的小表情有多么地得意和满足。

 

 

四、人皆有罪性

 

我们常在“罪”的黑暗里行走,于是,对自己及周围人的“罪性”表现,就习以为常,见多不怪了,甚至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很多人来教会,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说人有“罪”这一说法。记得在多维网上看到一篇驳斥基督教信仰的文章,作者“忿忿”地说,看到我们的孩子那清澈的眼神,怎能说人有“罪”呢?似乎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可是,他怎么没有想到,我们是看到我们的孩子刚出生后那清澈的眼神,(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呢!)但我们终将看到我们孩子向我们发出的第一次谎言,而不是我们教唆的;我们也终将看到我们的孩子的自私,也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我们终将更看到我们的孩子的诡诈、贪婪、嫉妒,更不是我们所预料到和期望的。

那个作者还说,圣经里说“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马太福音》5:28)人的心思意念都成了“罪”了,这个说法太过分了。

但是,他怎么就没有想到,人的行为是由心发出的。如果不是在心里先有了行淫的念头,就不会去行奸淫;如果没有对人先产生嫉恨,就不会杀人;如果没有贪婪之心,就不会去偷窃,贪污。“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言》4:23)。所以,我们哪个人敢说我们心思洁白如雪,没有任何“杂质”呢。既然有,又怎么说这不是“罪”呢?“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言》16:2)

信主前,我也从来没有思想过: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说谎,而我们就会说谎,没有悔恨?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打架,而我们就会欺负别人,没有愧疚?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贪大之心,而且无所顾忌,没有羞耻?为什么当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听到别人比自己强的时候不开心,暗生嫉妒,没有自责?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别人没有而我们有,就会使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而没有怜悯之情?……

想到这些,就不难看到我们自己的光景,实在都是陷在罪中。罪的代价就是死,人人都有罪,理应承受死的刑罚,与圣洁完全的神永远隔绝。耶稣基督出于爱所成就的,替罪的救赎是人人都需要的。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神为什么降世为人,来到世上,受尽了屈辱和痛苦,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真的是怜悯我们这些“罪”人,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爱我也爱你,尽管我们是如此地不配。□

 

 

作者来自中国辽宁,现住洛杉矶,从事进出口贸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