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不了的孤寂——谈影片《婚姻情景》

《婚姻情景》与其说是在描述两性关系,不如说是在描述一个道德规范完全“解体”,追求“性自由”的社会中,人类的绝望与无所归依。

 

 

 

文╱区曼玲

 

 

 

七十年代初轰动欧美,播放时超过半数的瑞典人观看过的“婚姻情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一片,日前出现全新的光碟DVD版。虽然时隔三十多年,但是瑞典剧场与电影巨匠英格玛.柏格曼(Ingmar Bergman)编导的作品仍然震撼人心。影片中所触及的问题不仅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混乱的婚姻空虚的心

 

顾名思义,这部片子是描绘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主角约翰及玛莉安贯穿全场,配角极少,多靠两位主角间真实、露骨的对话与互动来表现冲突,戏剧张力十足!观众随着镜头,看到一个表面上和乐、幸福的婚姻,后来历经丈夫外遇、出走、离婚、妻子另结新欢、再婚等等过程。讽刺的是,片尾两人在各自男婚女嫁之后,又反过来背叛各自的伴侣,私下相聚偷情。回顾过往二十年来共同的回忆、彼此的伤害、背叛,与错过的良机,两人不禁悲从中来。这分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在两位主人翁的无奈与矛盾中透露出人性的自私、脆弱与困惑。

约翰与玛利安原本是一对拥有事业、财富、孩子等等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约翰在一所大学任教,颇受器重。但在内心,他却一直与生命的无足轻重、一成不变、责任的约束等“搏斗”着。他意识到心里那份深沉的渴望,却不知道该去渴望什么。在遇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学生之后,他抛弃家庭、与情妇出走。但是,虽然有情妇相伴,约翰却仍逃不过心中的空虚,更受着良心的责备。他充满怒气、厌世、苦毒,叹息说:“孤寂是必须的,好比家常便饭。”“空虚带给我极大的痛苦!”

影片中的女主角玛莉安是专办离婚案件的律师。丈夫的外遇先是让她措手不及、震惊莫名,在渡过这段锥心之痛后,玛莉安试着重新在事业上站稳脚步,尝试与其他异性交往,开始独立自主的新生活。

她时而自信、神采奕奕;时而脆弱、濒临崩溃。两人离婚后又在乡间小屋幽会时,相较于约翰的绝望与激动,玛莉安先是神色自若、平静自信地说:“我不像你。我顽强、也很享受。我可以依赖我的理智、感觉与经验来行事。”

但她的这分洒脱并不能全然遮掩心中的伤痛,不久之后便彻底显露了。她从恶梦中惊醒,思绪紊乱,恐惧莫名。走私偷情的欢娱,带给她的,其实是内心的更为不安、更为深沉的孤寂。她心慌意乱地问:“我们是不是自知自己的景况已愈来愈遭,但却不晓得该怎么办?”

她与目前的丈夫有炽热、令人满意的性生活,而现在又正依偎在“前夫兼情人”的怀里,但是她仍然觉得自己从没爱过人,也没被爱过。这认知让她“非常不快乐”!

玛莉安无力地问约翰:“你想我们所有的人(指自己、约翰、她的丈夫、她丈夫的情妇们,等等陷在婚外遇中的人)是不是都活在绝对的迷惑中?我们心里不踏实、恐惧、错乱……一片混乱!”

“婚姻情景”与其说是在描述两性关系,不如说是在描述一个道德规范完全“解体”,追求“性自由”的社会中,人类的绝望与无所归依。

 

 

自我中心带来的失衡

 

只要是人,就会渴望自由,想要摆脱一切羁绊,因此会有:“不希望受婚姻捆绑”,或“不想定下来”等等说辞。对于上帝叮嘱的法则、道德规范更是厌恶。曾经听到一位女性朋友说:“我不需要任何宗教的规范,大家都是成年人,自己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自有一套道德准则。”

放眼当今的社会,呈现出的便是这种人人用自己的道德准则来行事的风貌:在欧美的大都市中,离婚率已高升至百分之五十;北欧的社会里,“拼凑家庭”(Patchwork Family)已成了标准形式;台商在大陆包二奶并不稀奇;“阶段伴侣”之说甚嚣尘上;同性婚姻在不少国家已被承认与接纳……今日社会,性开放,婚姻也开放,社会舆论对情感不忠的接受度也大大增加。

在这种“主观道德论”的风潮下,人们以“实现自我、满足自我”为行事的准则。女性尽全力想排除婚姻的枷锁、小孩的束缚,在事业上与男性竞争,力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与平等待遇;而男性则追求性欲的满足与享受、顺服肉体的需要与欲望。

当约翰与玛莉安的朋友向他们透露婚姻出现危机时,身为他们唯一的朋友,玛莉安却没有劝友人去为自己的婚姻努力。而约翰和玛莉安共同的朋友斐德列克对约翰的婚外情也早有风闻,却帮他瞒着玛莉安。

“主观道德论”让一切变成合理,变成可以被接受的。看到别人要分手或有外遇,第一个考虑的因素,是如何让当事人更能“满足自我”,婚姻的价值与不可侵犯性往往被摆到次要的地位。没有人愿意扮起“黑脸”来劝戒人,因为不想被旁人取笑为“老古板”;况且,这档儿事不是早已司空见惯了吗?

这部片子之所以会在欧美大受欢迎,是因为许多人在约翰与玛莉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两位主角的迷惘与困惑,正是他们心境的写照。今年即将满88岁的英格玛.柏格曼,本身在婚姻纪录上也不落人后。他年轻时风流倜傥,结了5次婚,跟无数合作过的女演员有同居或暧昧关系,婚生与非婚生的儿女共有8个。

柏格曼他们这些“老一辈”的婚姻如此,今日的婚姻现象又如何呢?从六十年代嬉皮风鼓吹“性自由”、女权运动开始;到七十年代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质疑;一直到今天,家庭观薄弱、一夫一妻制的瓦解,以及同性婚姻的被接受与认可……两性的互动与沟通正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天,“家庭”所受到的威胁比起三十年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两性关系中的误区

 

事实上,外遇或情感不忠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很难避免。我们一方面渴望被全然接受,希望能信赖与自己相亲、相属的另一半;但是另一方面又受到肉体欲望的挟制,遭到感官的引诱。这是人类堕落之后的真实光景。

凭着上帝放在人心里的良知,人们“直觉”地知道,“对配偶不忠”或“脚踏两条船”是不正确的行为。但是许多“性学大师”与“自由解放”派人士,却靠其“智慧”发明出许多符合本身利益、自圆其说、伤人害己的模式与谎言,让人误以为“性解放”是我们应有的自由,是达到快乐、实现自我的“仙丹”,只有“保守人士”或“假道学者”才会加以批判讨伐。

然而,放纵肉体欲望的行为,真能带给我们心灵的平静、安宁,与真正的幸福吗?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这样的人是死在过犯罪恶之中的人(参《以弗所书》2:1-3)。

上帝造人时,原本就属意一夫一妻。受造的人当遵行造物主的律,人人都应该尊重婚姻的关系,夫妻忠实相待,这样我们的婚姻才能蒙上帝祝福。而人类却一直想挣脱上帝所制定的规则,将他美善赐福的律视为束缚。

然而,任凭本身欲望驱使的行为,只会招致更多的紊乱、不安与空虚。如果我们误以为放纵性欲,甘受情欲驱使,是我们应有的自由,就会免不了在不停地追求、替换、失望、再追求、再失望的恶性循环中,出卖自己的心灵与肉体,到头来得到的必是无比的寂寞与虚空。

因为肉体的享乐虽然是上帝赐下的礼物,但是必须在男女双方心灵相契、相知、相属,彼此委身的情形下才能在内心营造安全感,达到深沉的满足。上帝创造人的原意如此,因此任何的背叛与欺瞒都会在肉欲的享乐之后留下不安、焦虑等负面的痕迹。

除了受到肉欲的挟制以外,有些人情感出轨的原因是心灵苦闷,以及对配偶的不满。这种人常常误以为只要换一个伴侣,目前婚姻中的问题就会消失;只要另找一个跟自己心灵相契的人,心田深处的那个空洞就能被补平。

可惜天底下百分之百符合我们心意的“白马王子”、“白雪公主”不仅难寻,也许一个都没有,多的却是充满缺陷、不完美的“正常人”。许多时候配偶只是一面反照镜,反映出我们自身的丑陋。若不在自己身上下工夫,作调适、求改进,就算换一百个情人,问题仍然无法解决。

况且,肉体的相亲并不能满足我们内心对“亲密”、“相属”、及“爱”的渴望。我们心里渴求真爱的那个“大洞”,必须在自己付出相对的“忠诚”、“接纳”、与“责任”之后才能被填满。这是男女关系能获得上帝祝福的条件,拒绝上帝的规范与约束,就等于拒绝他的保护与赐福。

人靠着自己的“智慧”、“勇气”,拳打脚踢、自寻出路,换来的却只是遍体鳞伤。在我行我素的“自由”下,不仅自己受本身欲望的支配与管制,成为“罪”的奴仆,变得更不自由。而且,更是剥夺、损害了他人的权益。不管我们多么解放,思想与行为多么自由,“不忠”与“背叛”还是会啃噬我们的良知。在换过无数伴侣之后,终究还是会像约翰与玛莉安一样,内心充满矛盾、不安,与叹息。

上帝早已经将走出这条死胡同的方法启示给我们,这方法并不“古板”,也不“老套”。我们可以选择悔改,回到上帝的规范与保护之中,在忠实、专一的关系里体验真正的甜美。当然,你也可以拒绝上帝的律,也拒绝他的祝福,而选择膨胀自我、无羁无绊,在无止尽的“追求”中舔噬新伤旧痕,品尝没有出路的孤寂。

这分选择的自由,掌握在你我手里。

 

 

作者来自台湾,曾任翻译与英文编辑。现住德国,进行筹建教会与写作工作。

 

《“摆脱不了的孤寂——谈影片《婚姻情景》”》 有 1 条评论

  1. […] ▸摆脱不了的孤寂——谈影片《婚姻情景》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