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墙

在这不诚实里,我们生活在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假我”里。

 

 

 

文/滕胜毅

 

 

 

 

一年多前,我姐姐打电话给我,说是某某表兄因脑疾已进出医院数次,时好时坏。他在询问我的电话号码,想问我美国是否有好药治他的病。

把姐姐的电话挂上后,我马上往他家里拨号,最后终于打通他的手机,在医院里找到他。谁知这老兄一拿起电话,就说他什么都很好,闭口不谈他这几个月的病痛。我顿时不知如何适从,原有的关心和同情变成了纳闷。一座厚厚无形的墙顿时横在我们之间。

其实,我也知道他这样做的原因。在我们三位同龄表兄弟中,只有这位表兄没读过高中、没上过大学。他是一个很成功的私营企业家,却总感到不如我们其他二位当医生的。所以他对着我们,一直是报喜不报忧。

不仅仅是我表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常常报喜不报忧,包括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已经成了我们思维的定式,也被很多人视之为正常。即便是对自己的亲人、所爱的人,我们也是如此。

当年寄回国的家信,不都是如此吗?一是不让家人牵肠挂肚,二却是根本不敢表露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如果让人知道了上课只听懂不到一半和上街购物无所适从,那不是太没面子了?“我是位堂堂的海外学子,要是在他人面前承认自己上课听不懂英语,岂不是自折身价?”

“通过努力奋斗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掩藏自己的缺陷可以获得他人的接受,增加身价。”这种想法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理念。我们一方面渴望被接受、得到爱,一方面却想方设法隐藏“真我”,生怕被他人知道后会被轻视、被拒绝。外表上我们显得“我什么都知道、我的总是最好的、我没有问题”,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困窘,和由此产生的对自己价值的怀疑,甚至贬低。虚空感和自卑感也随之袭击我们。

我们背上了这样的包袱,却在下意识里,把它当成我们人生奋斗的动力。其后果会是什么呢?

牧者辅导专家Dr. Osborne牧师,在他的《了解自己的艺术》中写到,困扰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公开的罪行,而且还有内心的自我上印记着的罪感。这罪感集合了羞愧感、自卑感、被拒绝感、无价值感等情绪,以及其它那些我们觉得“坏”的想法、愿望和冲动。

在下意识里,这罪感以某种微妙的方式处罚我们,迫使我们给“真我”带上面具,以致他人不得见我们的真面目。久而久之,我们便变得越来越不透明。又因怕暴露自己内心的不诚实,我们就变得更不敢公开、坦白自己了。

亚当和夏娃在接受了魔鬼的谎言之后,表现出了内疚、羞愧和恐惧的情绪,并用否认和相互指责,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们羞于与他们的创造者相见(《创世记》3:1-10)。

自此以后,这种自卑感就一直随着人类的繁衍而代代相传。我们对自己撒谎,否认自已真实的感受,假装什么事都没有。“我必须要被人接纳,我才能接受自己”,变成了我们生活的理念。

在这具有欺骗性理念的基础上,我们把内心的不诚实逐渐合理化:“大家不都是这样子吗?”回避问题、夸大和否认事实,开始占据我们的意念,假话、谎话开始随口而出,空头许诺也开始变得自然。我们的良知慢慢变得麻木,我们失去对诱惑的抵抗力。

在这不诚实里,我们生活在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假我”里,焦虑、烦恼、内心的不平安和折磨也接踵而来。我们不肯诚实地面对自己,却愿意受“假我”的捆绑。为了战胜这个“假我”,我们又给自己披上“超我”的外衣,使自己越来越不认识自己了。内心的重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我们的生活,距创造者原初的计划,越来越远了。

诗人大卫说:“我闭口不认罪的时侯,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诗篇》2:3)不坦白、回避、否认、隐藏,在我们与造物主之间筑起了一堵厚厚无形的墙。没有解决的罪感,阻止了我们与神直接坦诚的沟通;被隐藏的罪感,带来了内心的惩罚、折磨,使得健康亦受影响。如此,何来平安的意念、喜乐的生活?

耶稣在毕士大池边对瘫痪三十八年的病人说:“你想要变得完整吗?”(KJV,《约翰福音》 5:6)他的意思是,有灵、魂、体的人应该是完整的好好的人。

要想成为完整的人,找到神原初造的那个“真我”及其目的和意义,就要通过忏悔,坦白地与神相对,把我们内在的、因罪感而带来的焦虑、痛苦交给他,接受他的赦免。因为,这些罪感要么被赦免,要么就在我们下意识里继续处罚我们。

诗人大卫接着说:“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诗篇》32:5)真正接受了神对罪的赦免,罪感就不会再像千斤重担似地压在我们的心思意念和良知上,我们才有真正的喜乐。“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篇》32:1-2)”

不管我们已经信了主,或还在慕道,我们是不是都应该“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以弗所书》6:14),毫不留情地,诚实坦白地面对那个“假我”,让主耶稣逐渐把我们重新塑造成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完整的、好好的人,去自由地接受爱、给予爱,享受神给的丰富的人生?

 

 

作者来自大陆,现居西雅图,从事牙齿矫正工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