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牧世
大音乐家巴哈根据《马太福音》廿六章最后晚餐的情景,写作了那首不朽的《耶稣受难曲》。凡听见此曲的人没有不深受感动的。尤其是当耶稣的十二门徒在曲中合唱:“主啊,是我么?”然后全体承认:“使主受捆绑的乃是我的罪孽”那一段,常使听众中好些人有了如利刃扎心般的感觉。
是谁使圣善无辜的主受捆绑,受鞭打?是谁把上帝的儿子送往各各他,使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加略人犹大吗?大祭司该亚法或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彼拉多吗?那些大声呼喊要求处死耶稣的暴民吗?不错,这些人全都双手染满了无辜者的血,也都代表了人间某些类型的罪恶势力。然而使基督受捆绑的,却不仅仅限于这些人的罪行,而是全人类一切罪恶的总和。所谓“恶人尽都连手”(《出》23:1)人间所有黑暗势力都勾结一起,一齐向基督进攻:诬告他,捆绑他,对他百般侮辱戏弄;审讯、鞭打,然后把那具沉重的十字架压在他那已经被装着铁钩的皮鞭打烂了的肩膀上,驱策他走上各各他,把他悬挂在十字架上。
人类的罪恶有许多是隐藏不露的,惟有在十字架下,罪恶无从掩蔽,都要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十字架使人的罪性及狰狞面目无所遁其形迹,我们怎能不跟着巴哈名曲中的大合唱齐声承认,“主啊,使你受捆绑的乃是我的罪孽”?
然而在众多参与杀害耶稣的凶手中,卖主犹大的罪行似是最突出。教会史上不断有人在分析那些置耶稣于死地的人的心理状态。大祭司该亚法要消灭耶稣,因为他觉得自己在犹太教中的地位,和倚仗着这地位向罗马统治者取得的一点儿权力已受到了威胁。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为的不欲背负不忠于该撒的罪名,同时怕造成所谓“动乱”,影响了他统治的“稳定”局面。这些理由都是显而易见的。惟独犹大,身为耶稣的门徒,跟主在一起生活,每日沐浴在主柔和谦卑的爱中。主怎样待人爱人,他亲眼看见;主无数的教导训诲,他亲耳听见(他知道耶稣没有做过一件不好的事,也曾见证过他的无辜)。那么,犹大出卖师尊的原因是什么呢?历代以来探究这问题的人虽多,但似乎不容易获得一致的答案。
一般认为犹大卖主乃贪婪之心所驱使,这话固然不错。圣经上说,“他原是一个贼”。(《约翰》12:6)虽跻身门徒之列,并没有改变他的贼心。然而我们若以为犹大那贼心中所梦寐以求的只在那区区三十块银子,或是以为犹大当初跟从耶稣,为的是准备将来青黄不接之时拿夫子的生命去换取三十块银子使用,那就未免太小觑了犹大,也太低估了犹大心中所包藏的欲壑。
在耶稣门徒中,犹大无疑是个颇具干才的人物,否则他不会被选拔来经管这个小团体的财务。重要关键乃是犹大自始至终不了解耶稣的抱负,更不明白耶稣降世的弥赛亚使命。犹大带着他自己的“抱负”进到门徒的行列中,始终没有离开过功名利禄的观念。他可能私下精打细算:这耶稣能治病赶鬼,能叫瞎眼的人看见,叫长大痳疯的得干净,能够用五饼二鱼叫五千饥饿的群众吃饱,甚至有起死回生的秘诀,确有一套非凡本领。凭着这一套本领要干大事业还会有难处吗?拥戴他出来夺取政权,建立一个犹太王国,与罗马帝国争一日长短……那时候,我犹大岂不就是开国元勋?功名富贵,何愁无兮?退一步说,这耶稣,单凭他能够医治人间无人能治的奇难病症那套本领,出来行医,必然财源广进,跟着他混个温饱,绝对不成问题。明显地,这就是犹大跟从耶稣时心底里盼望获得的。万料不到三年从师,犹大梦想从耶稣获得的人间富贵竟连一点影儿都没有,而他所经管的那个钱袋又老是一文不名,即使“常偷取其中所存的”,也实在不成一个数目。
这且不提,三年来他从耶稣所听到的话无非是什么“贫穷的人有福了……饥饿的人有福了……”什么“我来不是要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什么“施比受更为有福……当舍己背负十字架”等等。这一类话在犹大听来不但十分刺耳,简直是“愚不可及”的人才说得出口的话,跟犹大当初参加这小团体所抱负所图谋的恰恰相反。于是犹大对耶稣大大地失望;由失望而对主积聚了一股怨气,认为自己“浪费了三年宝贵的光阴”,跟错了人。因此他进一步憎恨主,由憎恨而轻视而厌弃,终于同意接受当时一个奴隶的售价-—三十块银子,把主出卖了。
有一幅用《最后晚餐》作背景的宗教名画,犹大是这幅画中的主要角色。根据《约翰福音》第十三章所描写的,犹大接受了主亲手递给他的那块饼后,抽身离席,从主面前退出,要去干那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恶事。
画中的犹大正打开一扇门,走出门外。门外黑沉沉一片死寂,与室中的光辉-—从耶稣面上发出的圣洁光辉和明亮烛光—-造成一强烈对照。图画只有一句说明:“那时候正是黑夜。”(《约翰》13:30)
夜象征黑暗。诗人弥尔顿说,“离开了善就是罪恶,没有光明的地方就是黑暗。”一个人堕落之后,必愿意大踏步离开那光明的地方,使自己隐没于黑暗中。犹大当时的心境正是如此。“那时候正是黑夜”,犹大已经把自己整个卖给撒但,成为撒但的奴隶。现在他身不由己,得任从撒但的罪恶权势去控制他了。
作者曾任大学教授,现住美国波士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