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恕才是良药——《大洋之间的灯光》/Miss洋

 

文/Miss洋

 

“贾纳斯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地方。在方圆一百英里以内,只有你一个活人。”地方官介绍说。

“与世隔绝,我早有所准备。”舍伯恩答道,语气平缓。

这是新的灯塔守望人舍伯恩在入职之前与当地官员的简短对话,寥寥数语却将一颗深陷孤独和痛苦的心显露无疑,而在人们孤独软弱时降临的爱情通常更为热烈。舍伯恩与伊莎贝尔在海边小城相遇、相知、相爱,有情人终成眷属。

 

1

新人手牵手,一起登上了贾纳斯岛,小岛上只有他和她,但这已足够,他们拥有彼此。他们一起看日出日落,吹海风,踏浪,游戏。她累了,他把她抱回家;他胡子长出来了,她帮他刮。他们享受着二人世界,也在满心期待着孩子的来临。

然而,风平浪静的大海转眼却风云突变,伊莎贝尔在一个风狂雨骤的夜晚流产了!而我们生活的世界何止变幻无常,简直极其残酷,伊莎贝尔之后经历了第二次流产!当她坐在钢琴前感到孩子将要早产时,她喊了一声:“不!”舍伯恩问她怎么了,她强装镇静地说“没事,没事。”可是紧接着,她一掌打在钢琴上,无力地大喊:“不,太早了,太早了!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奈何血还是染红了衣裳……一天,伊莎贝尔再次精神恍惚地趴在孩子的小坟包前,泪水流淌。突然,她听见了婴孩的啼哭,原来,哭声是从一艘漂浮在海岸线的小船里传过来的,舍伯恩和伊莎贝尔把船拉近一看,里面躺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女婴。可惜,男人已死,只有小女婴还活着。

伊莎贝尔太想要一个孩子了,她阻止了丈夫准备发电报报告这一突发事件。她用了一个聪明的理由对丈夫说,把孩子留下对这个孩子才是最好的,因为警察很可能会把孩子送到孤儿院,而孩子如果能留下来,他们一定会好好养育她。最终,舍伯恩屈从了妻子的主意。

 

2

而令舍伯恩诧异的是,他无意中看见了一个叫汉娜的女人正在为遭遇海难的丈夫和女儿扫墓——而这个女人正是自己养女的亲生母亲!深深的自责、羞愧向舍伯恩席卷而来,他无法面对自己家庭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家庭的痛苦的基础上!于是,他悄悄写信放在汉娜家门口的信箱里,告诉女人她的丈夫已经在天父怀里安息,女儿在一个很爱她的人家里,并且过得很好。但这样做并没有减缓舍伯恩内心的负担,当他在会堂发言,看见坐席中的汉娜时,他完全语无伦次:

“贾纳斯海上的生活,你永远无法预知海洋会带来什么,两大洋抛给我们的一切,你们很多人,你们的兄弟、孩子、父亲没能从战争中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偏要我活着,我不知道我能有什么权力,被赋予生命。我真正想要说的是,我会继续努力为需要的人继续守护光明。”

“生命”与“灯塔”,是舍伯恩所讲的两个关键词,而这两个词相对应的便是“权力”与“守护”。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可以明白生命的主权其实并不在人类的手上,中国有句老话叫“阎王让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耶稣也曾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参《马太福音》6:27)

而关于人类良知的普世律在圣经中也有说明:“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罗马书》2:14-15)正因为人类的生命里深深刻着道德是非的律法,舍伯恩做了一个决定:给汉娜——孩子生母的信箱里放了一个信物——当初孩子随身的小摇铃。

当舍伯恩带着妻女回到小岛后,他对伊莎贝尔说,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小岛,因为船只要来了。妻子问他,什么船。他说是来抓他的船,警察到了以后就说是他要把孩子留下的,是他逼迫妻子隐瞒实情。伊莎贝尔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丈夫怎么可能把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毁了呢?怎么可能有人会傻到告发自己呢?答案就在面对汉娜时发出的质问,“你的良心不会痛吗?”舍伯恩答道:“会痛,痛到无以言表。”

舍伯恩为他屈服于来自妻子私欲的不公义,屈服于谎言而付上坐牢的代价。不过,这种代价比看不见的代价更容易付。“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挖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马太福音》5:29)圣经里的这句经文,告诉我们人要为自己的过犯担责,要悔改,不要让自己继续深陷罪里,以至于整个身心被捆绑。

 

3

电影剧照(来源网络)

面对骗走自己孩子的人,汉娜最终选择了原谅,因为她想起了已经去世的丈夫——一个德国人,尽管他不是士兵,从没有上过战场。汉娜爱上了他,她记得曾经问过他,为什么在经历那么多不好的遭遇之后每天还能喜乐?他的回答是,都原谅了。

原谅,这个抽象的词语,通常出现在一个人直面内心的时刻,在极其严肃的、很难经历的瞬间,比如,多年之后,临终前的伊莎贝尔躺在病床上握着舍伯恩的手,问了一个可能是所有人在弥留之际都会关心的问题——自己是不是已经被饶恕了?有形的身体即将不存于世,随之成为浮云的还有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羁绊了芸芸众生一生之久的有形财务,统统随着身体的消亡变得没有意义。那么有意义的问题只留下和灵魂相关的:饶恕与和好,饶恕才能给人心带来平安。

与饶恕相对立的一面,是报复,而与报复连体共生的是苦毒。关于饶恕,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这话没错,可是并无法解决公义的问题。只有当主权在于一位公义的至高者,他自会按照个人所行的量给每个人时,公义才得以彰显。何况那位至高者,本不爱祭祀,更爱怜恤。(参《马太福音》9:13)舍伯恩对妻子说:“亲爱的,主已经饶恕了我们,你需要饶恕你自己。”舍伯恩曾经承诺过要好好照顾伊莎贝尔,保证要用一生好好爱她。他做到了,他把妻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还重要。

但更为根本的是,在公义和私欲之间,在承担和逃避之间,他选择了前者。恰恰是那份更高更深的公义的爱,让这份不完美的人之爱出现了良知和利己的拉扯,这也恰恰最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在生活中的爱何尝不是掺杂着各种拉扯呢?我们的行为何尝不受各种情感的捆绑呢?也正因有一份更高更公义的爱,才让我们的灵魂感到震撼,让我们心里生出喜乐的哀哭。

当舍伯恩初次踏上贾纳尔岛时,人们对他说,“你的灯塔将指引北半球的船只,给我们国家带来繁荣和财富,这是战后我们最需要的。”

在贾纳斯灯塔建立40周年庆典上,人们这样介绍这座灯塔,“40年来,灯塔一直点亮,它一直是我们面对安全的信标。”

舍伯恩作为现职守塔人发言说,“我会努力为需要的人守护光明。”

灯塔是物资运输的保障,是坚实的后防储备。而对于坚守灯塔的舍伯恩来说,灯塔更是内心的一束光,他要守护的爱包含清洁的良心。舍伯恩守护灯光,拯救了伊甸园的叛逆,获得新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