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匿名画作揭示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能敞开心灵,让耶稣驻进、影响我们时,我们便会发现,他所带来的改变,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他满足我们灵里深处作为一个人最迫切的需要。

文 / 区曼玲

许多欧洲电影虽然在制作上没有好莱坞电影奢华,但仍有一些不乏平静沉稳的佳作,留给观众空间想象的空间。

没有署名的画作

今年1月,在回台湾的飞机上,我看了一部芬兰电影《匿名的画作》(One Last Deal,2019),故事平铺直叙,却发人深省。

影片的主角欧拉维(Olavi)是一位早已届退休之龄的画商。他穷毕生精力经营一个画廊。但近年来,画廊生意萧条,几乎门可罗雀。他虽仍认真整理顾客资料,打电话寻找买家,并且不时上拍卖会场物色画作,却仍改变不了债台高筑、濒临破产的残酷现实。

一天,在一个拍卖会上,一幅画着一个男人脸部特写的画作吸引了他的目光。这幅画被孤零零地挂在墙角,备受冷落。欧拉维一眼就看出它的与众不同。凭着多年的经验与直觉,他判定这可能是19世纪俄国写实主义大师列宾(Ilya Repin)的作品。

他向拍卖商询问画家的名字,得到的答案竟是:不详!因为此画没有署名。这类画作在拍卖商眼中并不值钱,所以出价不会高。

这下欧拉维的兴趣来了。他打算来个最后一搏,去调查这幅画的来历。如果真是列宾的作品,那他就可以低价买入,再高价卖出。不仅能赚到一笔可观的退休金,还能为自己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个如意算盘打得虽然不错,却有个难题:他分身乏术!他不能既顾店,又跑图书馆,查找资料。其实,在早已数字化的时代中,欧拉维却不会使用计算机,所有资料都要用手写。

此时,欧拉维唯一的女儿莉亚(Lea)忽然打来电话,希望父亲能答应外孙欧投(Otto)来店里做实习生,好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他们父女已经好几年没联络,感情疏离,为了自己能有时间去查找画作资料,欧拉维勉强答应留下外孙在店里帮忙。

破灭的发财梦

在和欧投的相处中,欧拉维发现看似桀骜不羁的外孙,其实非常聪明,而且是块做生意的料。于是欧拉维开始传授他一些生意经,两人的距离日渐拉近;他也慢慢懂得去欣赏对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命特质与生活方式。

在欧投的帮助下,他们先后在米勒斯花园美术馆的典藏目录中,以及一本宗教艺术作品集里,发现了这幅画作的资料。原来这幅作品名为《基督》,正是顶顶大名的画家列宾的作品!

下一步就是筹款。为此,欧拉维典当了贵重饰品,向朋友借钱,收下了欧投的银行存款,那是外孙准备将来上大学的基金。他还屈尊向女儿借钱,女儿伤心无奈泪流满面地跟老父诉苦:“我是你唯一的孩子,但这么多年来,我一个单亲妈妈是怎么过的,你完全不知道!我自己欠了一屁股债,日子捉襟见肘,哪有钱可以借你?!”

最终欧拉维虽然勉强凑足了钱,也在拍卖会上成功竞标买到了那幅画,并很快找到一位富商买家。事情却一波三折,原本可以赚到出价12倍的巨款,却被拍卖商得知画作真相后搅了局。欧拉维最后一次发大财的机会终究没有成功。

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悲剧结局。影片最后,欧拉维临终前,轻松吹着口哨,仿佛与自己、与人生做了和解。交易的失败似乎不再困扰他。欧拉维在画作的背面藏了一封给女儿的信,他在信中忏悔自己没有多花时间来陪伴保护女儿。那幅价值连城的基督画像,则是他留给外孙欧投的遗产。

生命更大的“收益”

圣经中记载了一则寓言:一个商人在寻找贵重的珍珠。当他找到之后,就卖掉他所有的一切,来购买那颗珍珠(参《马太福音》13:45-46)。欧拉维也是如此,他不惜一切代价拥有了那幅名画。他最初的动机是物质上的,想为自己赚取退休金。但是买画的整个过程带给他的,却是超乎物质、更加宝贵的事物,如亲情的重建、心灵的平安、忏悔并获得饶恕的人生终局。

据斯德哥尔摩米勒斯花园美术馆的解释,列宾之所以没在画作上署名,极可能是因为这幅画的主题是基督,画家自知这不是他所能完全刻画或言说的。

我们与耶稣的邂逅何尝不是如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他的道路高过我们的道路,意念高过我们的意念(参《以赛亚书》55:9)。我们不能将他局限在预设的模式中。

同时,许多人对基督信仰的理解,只停留在获得实际的帮助、物质的收益,希望祷告蒙垂听,困难得解决,很像欧拉维看见画作时的初心。他在意的,并不是画作本身,而是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一点,他与拍卖商的动机并无不同。

吊诡的是,当我们把经济效益当做唯一的目标时,便显出人类贪婪邪恶的本相。如同拍卖商的谎言对欧拉维的打压,以及富商买主的不识货、不守承诺。

如果我们能敞开心灵,让耶稣驻进、影响我们时,我们便会发现,他所带来的改变,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他满足我们灵里深处作为一个人最迫切的需要。

虽然欧拉维至死都没有达到他既定的目标,却在整个过程中,看清了自己对女儿的亏欠、对外孙的轻忽、对家庭的不负责任。他得到了与亲人和解的机会。

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欧拉维并不是怀揣着带不走的“荷包”,而是得着了被原谅、接纳的平安。

在我们走到人生终点时,源自基督属天的心灵平安,难道不是生命更大的“收益”么?!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