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的喊叫,无声的乌鸣——众艺术家谈卢奥

 

 

 

文字整理/郭颜

 

 

 

艺术家简介

 

卢奥(Georges Rouault,1871-1958),生卒于巴黎。卢奥14岁时,在巴黎装饰艺术学校的夜班求学,同时在彩色玻璃设计行当学徒。1891年,20岁的卢奥考上美术学校,后入画家莫罗工作室学习,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在这里结识了马蒂斯等画家。

1885-1890年间,卢奥从事修复中世纪教堂的彩色嵌玻璃窗的工作。在莫罗死后,任莫罗美术馆馆长。他的绘画题材在1914年前多为水彩,后来才以类似彩色嵌玻璃画的方法作油画。他用粗大的黑线勾勒轮廓线,填入厚厚的色块,如《受士兵嘲弄的基督》《老王》《悲切》等。宗教的狂热使他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独者,他甚至坚信,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基督终将再生。

 

 

激荡灵魂的绘画——杨飞云谈卢奥(此段摘自《乔治卢奥》画册《表现的力量》一文)

 

卢奥是我最敬重的表现主义大师之一。他仿佛有一种先天的表现性素质,激情高涨,极具爆发性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背后却承载着神性的伟大与崇高,巴赫曾说:“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赞美上帝的荣光和心灵的欢愉。”卢奥的艺术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和情怀,他借鉴了中世纪的彩绘玻璃和教堂圣像画。

在他的画中会强烈感受到那从神性而来的超然境界,加之坎坷的生命经历,人性在神性力量中升华。他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中的深层情感,他所表现的死亡已然超越了世俗的生死。同时,他具有高超的绘画悟性、洗练、概括、凝重、自由的笔触。除了这直观的震撼,卢奥的表现性绘画更是动人心魄,把人的情怀、热望、生命体验、灵感悟性饱含在他简朴的笔划中,触动人的内心,激荡人的灵魂,久久不去。如此的精神力度与绘画才华高度结合在其表现性绘画中。

 

昌旭正谈卢奥:我们真的认识他吗?

 

认识一个人,是多么不易的事情。我们时常连自己都难以认清,更何况是与我们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家卢奥呢。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深层思考是怎样的?

当我对一个人感兴趣时,总会有这样的疑问。

卢奥的百余件作品开幕展览首日,在展览现场无意间听到某观众的疑惑——怎么看不懂啊?这除了审美的局限之外,更多的是心灵的隔绝。对于绘画者而言,优势是看懂艺术语言的魅力,进入语言技术的研究。却也正因为此,反倒容易忽视艺术家的深层思考,那背后隐秘的力量。对卢奥艺术来说,我想,产生此隔绝的原因正是卢奥心灵世界的力量泉源——基督信仰。

卢奥关注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语言,而更多是苦难和死亡。

苦难,因人失去了曾确定的存在感,活在不确定的焦虑中。苦难让人恐惧,听之色变。苦难全是不好的吗?未必!在苦难中,人不致骄傲,更能认识自己。在内观中反观人的本性(本相),认识自己。但陷在苦难中不自持,却也是可怕的,尤其是没有盼望的苦难。卢奥,也曾对世界过多盼望,在苦难中,他学会了仰望。他不对世界抱“悲观”主义,而将盼望寄予更高之处。

人常说,世界是美好的,但它的美隐藏着伤痛。人往往被其甜美所惑,未发现世界的诡诈。

死亡,人所遇到的罪性中最顽固的东西便是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不能面对死亡的是对世界的贪恋。不能面对便只能逃避,寻找各样方式企图对抗死亡,可人人终有一死。向死而生,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便向死亡走去。然后呢?一想到这个,就如面对漆黑的夜,绝望袭来。

卢奥在他的黑白版画中呐喊。这呐喊是向内的呼喊,要唤醒沉醉的心灵,渴慕上帝释放被罪围困的心灵。人若向外呐喊是徒然的,无非是释放被罪压抑的身体,得间歇的安慰。向外呐喊是与人、与世界的对话,向内呐喊,是与神,与自己的对话,是不可见的隐秘者的倾听,必得私密的心灵爱语的安慰。

黑色,是死亡,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重量。白色是光,从死里复生的光。黑色隐藏了万色,世界万物在黑色前都失去了荣光,唯有白色才能揭开。世间无黑色的遮掩,将会是什么样子?在各种刺激性的色彩中丧失了对色的敏锐察觉力和控制力。老子说,五色使人目盲。只有黑白永不褪色。在时间里,万物归于黑白。我总偏好于黑白照片的单纯,它除却了繁杂的混乱,使我在单纯的暗与光中思索前行。

黑夜遮盖了一切的华美,安息于沉寂孤独的夜色中,万物才显现其真实。黑夜里,人卸去一切的伪装,从繁忙中抽身安歇,孤独地面对自己,真实才还原其真貌,对内而思,向内看去,使人成为人,在这夜里我看到了黑夜里苦苦思索的卢奥。

 

 

追求人的庄严——杨天硕谈卢奥和马蒂斯

 

卢奥与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自同一个工作室,两人的画都具有随性的线条,浓郁的色彩,概括的形体。

但两人的精神内核可谓极其迥异。

不同于马蒂斯的轻盈洒脱,卢奥的作品中含有沉郁悲愤的力量。

一个更追求人的自由,具有希腊神话的酒神精神;

一个更追求人的庄严,继承了基督教中的神圣传统。

在前者精神的影响下,当代艺术从某种程度上走向了死胡同;而名气略小的后者,他的坚守似乎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应该需要思考的。

 

 

击中心灵的画面——仝紫云

 

以前对卢奥的了解是片段式的,仅仅在一些博物馆看到零星的少量原作,直到2014年中国油画院陈列馆展出了一批卢奥原作,我才对卢奥有了近距离的认识。看到原作,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卢奥的画中有一种和伦勃朗相近的悲悯气质,虽然呈现出的是完全迥异的风格。我想,这与他们的基督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读卢奥的作品,不但要看原作,更是要看作品的题目。从直觉上就会被画面吸引,这是一种直接的、强烈的艺术;待看完作品,再看作品标签时,内心又会被击中一次,吸引我再一次细细凝视原作!《正直的人,像白檀木,在砍自己的斧头上留下余香》当我看到这件作品的题目时,内心最柔软处竟被击中,像我这种平时很注意克制自己情感的人,居然愣愣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所措……

我注意到,卢奥油画作品中的色彩使用得很节制。油彩反复厚涂、罩染、刮擦,留下来的是一种强烈中带着雅致的色彩。一些厚涂的作品甚至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壁画的效果。

 

 

用绘画表达对社会的认识——张晓鹏

 

卢奥是我特别喜欢的画家,我大概从中学时就知道他。卢奥是一个有虔诚信仰的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宗教画家之一,表现主义大师。

卢奥和马蒂斯实际上是可以一起说的,他们都有同一位老师,那就是莫罗。如果用味道来形容马蒂斯的画,里面会有一丝甜味儿。马蒂斯曾有一句名言,他希望观众看他的作品时,好像是坐在安乐椅上的感觉一样。如果用味道来形容卢奥,更多则是苦涩,他用绘画来揭露和反抗社会。

绘画是情感的表达。卢奥用绘画表达他对整个社会的认识。卢奥后期的画,画得非常厚,甚至是用刮刀一层一层往上堆积,这些不同的色层,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卢奥画了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更多的是一些基督受难的形象。他的画中人物形象是扭曲痛苦的,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一个经历很多痛苦的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你可以从卢奥作品中看到他对生命的理解是厚重、沧桑和苦涩的。他画耶稣时,也在描绘耶稣的苦难,特别是从不太明确的眼睛的描绘当中,你仿佛能够看到一种悲悯,这应该是卢奥对信仰更深刻的一种理解。

我认为真正的艺术品不是装饰品,艺术品和装饰品是有严格区分的。经典的艺术品会有一种美感以外,能引起人们思考的东西。卢奥作品的美并非唯美的,而是一种深刻的美,让人看过以后,很难遗忘。

 

 

朝圣者的路标——王思丁谈卢奥

 

卢奥被誉为“艺术修士”,他不仅画宗教题材,更是把基督精神渗入万物之中。卢奥的作品表达了人类远离造物主的痛苦,揭露了人类的堕落与罪。

基督徒在朝圣的路上有很多艰难,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积淀中缺乏超越的永恒视角,基督徒艺术创作者在信仰与艺术的相溶中面临很多具体的困境与挣扎,而寻求的心如何从黑暗抵达黎明?干涸之地如何变为泉源?如何走过这一段成长中的心灵磨砺?卢奥是朝圣者的路标,把渴求上帝的灵魂导向上帝让他们去的地方。

艺术大师广袤的心灵世界形成文字并保存下来的毕竟是少数,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是文本的重要补充,更全面而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他们的信仰、他们对上帝的认识,等等。而这要进入对他们艺术作品的诠释,奥古斯丁说“上帝给予人两种视力,‘为了观看那些(可见)事物,上帝给了你们头上的眼睛,为了观看上帝自身,上帝给了你们一颗心。’”

观看基督徒艺术大师的绘画,是在这两种视力之间架一座桥梁,从可见的绘画艺术来呈现看不见的心灵世界,从视觉的物理空间来展现超然的心灵空间,这需要了解绘画的艺术语言,又要明白属灵世界的奥秘,两种视力之间的桥梁蕴含着秘密,这个秘密蕴藏在这些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里。

 

 

作者来自北京。

 

相关阅读:《焦灼中的盼望——读法国画家卢奥有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