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教育者的观察:AI能代替我们吗? / 孙基立

人类拥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以及和上帝之间独一无二的关系,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且无法替代之处。

与AI交流

最近我和一位刚退休的教授聊天,问到他为什么要提前退休,他说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他发现学生都用AI写论文,而且稍加修改后很难辨认。他觉得这样应付差事的“教导”和“学习”会渐渐让他失去工作的热情,因此决定提早退休,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我自己也是以教书为业,很理解那位同行的看法。作为教师,最快乐的事情就是陪伴学生成长,看到他们学会思考、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用AI代工,最终人类会不会思想都趋同,“退化”成没有能力独立思考的生物呢?

后来我发现,在语言教育中,运用AI代替人类和语言学习者进行交谈已日益普遍。以前语言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找一位母语是这种语言的语伴,规律性交流,现在很多教师用AI代替了真人语伴,学生似乎也省去了找语伴、约时间、在交谈中考虑到对方喜好等考量。AI是一个随叫随到的语伴,随便谈什么主题都可以,也不需要考虑对方感受。真人哪里有这么方便!

但是这样的“交流”是否可以算是真正的交流呢?我们是否会养成和真人交谈也像和AI交谈一样的说话习惯呢?

据说,当下一些很“宅”的年轻人,由于对两性关系的恐惧,干脆选择花钱买一个机器人伴侣,这位机器人伴侣符合一切理想伴侣的特征:耐心、体贴、从来不生气,永远以你为中心。一旦习惯了这样的交流模式,他们还可能接受一个有瑕疵、有脾气、不一定以你为中心的真实伴侣吗?

“投喂”知识

带着这些疑问,我去参加了一些以研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研讨会。一位学者的说法很形象:你可以把AI当作一个博学的、可以咨询的对象,他也不一定都对,也不能完全依靠他去思考,但是他可以告诉你一些知识,节省你不少时间,也给你一些有益的启发。

我很认同这位学者的说法。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常常通过AI查询资料,了解当前对不同议题的看法,这样的确节约了不少精力。想当年查资料得钻进森林一样的图书馆,大半天也找不出有用的东西,现在有了AI的确方便了许多。

但是,当AI用自己的机械性逻辑开始代替我们思考的时候,就要开始警觉了。我以前去过峨眉山旅行,对那里的猴群印象深刻,我们被告知,不要随意投喂猴群,因为这里的猴群由于游客的长期投喂,食物结构发生了改变,过度肥胖,常常患有“三高”的疾病,逐渐丧失了在大自然中觅食的能力。有些猴子居然胖得步履蹒跚,完全没有了野生猴子的矫健机灵。这对于它们的健康和长远发展危害性很大。

猴子当然很享受饭来张口的生活,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智慧,想得不够长远,但是我们人类会不会被这些方便的智能工具“投喂”,也像峨眉山的猴子一样,只图方便,而没想到这种做法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作为语言文化的教育者,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语言的学习如果只为达到以交流事务性信息为目标,其实是非常肤浅的,用AI或者普通的自动翻译机就可以达到目标。但是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主要方式,它可以更深邃地表达,比如幽默感、暗示性语言,都和交流的这个人本身,以及他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而多样性的语言是人类不同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思考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沟通方式,事务性只是其非常表面的功能。只有真正去认识了解一个人才可能通过语言达到心灵深处的沟通,形成真实的友谊和彼此理解。

而这一切是AI所无法模仿的。即使有一天,AI技术可以模仿这些,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因为它毕竟没有灵魂,无法真正理解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受。这就如同一个AI伴侣和一个真正的人类伴侣毕竟是不同的。

人之所以为人

AI的诞生是人类的知识积累达到一个崭新高度的标志,它可以快速整合人类的集体智慧,模仿人类的思维习惯,进行类似人类的逻辑推理和思考。但是这一切都是事务性的,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和灵魂,它的所谓“情感”其实是一种机械性的模仿。而人类作为上帝的造物,和机器之间的差别就是拥有独特的情感和灵魂。在事务性交流的效率方面,AI已经远超人类,但是人类不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事务性功能而存在的。人类拥有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以及和上帝之间独一无二的关系,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且无法替代之处。

但是今日的工业社会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人的工具性日趋凸显,而人的灵性日渐衰微。我们每天的生活逐渐被“完成各种目标和任务”填满,而且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也越来越标准化、同一化,机械化的逻辑逐渐在统治整个工业社会。但是在标准化统一化的竞争中,人类永远拼不过本身就是以这样的逻辑被创造出来的AI。

如果人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作为个体的独特性最终被以AI为代表的机械性逻辑同化,那么人类作为有灵魂有个性的造物,也将矮化为没有思想感情的类似机器人那样的存在。而作为曾经被视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这样的职业,也不再有什么意义。我因此非常理解那位同行提早退休的抉择:他不再愿意参与这样的把人类物化的过程。

真实的体验

我在写作这篇文章的同时,又在同行的聚会中听到一位从事稀有民族语言研究的教授的谈话。他说在他的学生时代,学习这种语言的方法就是前往这个地区,和当地人一同生活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这种语言无论是教材还是资料都相当缺乏,那个地区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他费尽周折才申请到所需的费用和找到接待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好几个月。现在的学生使用AI资源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这种语言,他在感慨科技带来的便捷时,又说道今天的环境让学生们不再需要经历那种和当地人生活的真实接触,也不再需要对他们的语言文化有第一手的感同身受的体验。他们学到的知识仅限于语法单词,对于当地文化的了解也仅限于书本,不再有共同生活的阅历,这其实从长远来说是不健康的。

我非常同意这位同行的见解。因为学习本身令人激动之处,包括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人的真实体验。如果缺乏身体力行的感受,知识也变得无趣无味,就像快餐一样,很快填饱肚子,但是没有让你健康强壮的营养。我相信我的同行作为一个外来人,在一个陌生的偏僻小村庄中,摸爬滚打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非常丰富的,他拥有网上用AI软件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宝贵经验。只有经过了这样艰难的过程,才可能了解当地特殊的风土人情,他所学习到的东西才是有血有肉的。

在其他领域,AI也激起了广泛担忧。比如说,它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代替许多职业?AI会不会在不断改进中成为有思想感情的“二手人类”?在众多的伦理问题中,我最关注的是人类的成长。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非常喜悦地看到他从只关注吃喝睡的小婴孩成长为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的儿童,再成长为对自己的观点有信心、有勇气挑战成年人的少年,这一切都很缓慢,但是我从不希望他一步到位,一出生就有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因为从他走过的每一步,我都惊叹于上帝创造人类之伟大。他问问题、寻找答案时的那种可爱和执拗的目光,都是我记忆中的珍宝。

对于学生,我也希望他们有丰富的学习体验,享受其中的发现之喜,这是他们大学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过程。这一切都不是AI所能替代或给予的。

作者资料夹

我出生在岭南,在长江边上长大,我游历过许多国家,虽然游历会带来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但是基督的信仰给我带来了另一个意义上的家庭和亲人。我非常喜欢用文字表达我内心深处的声音。文字让我找到了许多知音,我虽然从未见过他们,但他们了解我,也是我最珍惜的朋友。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70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