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知你是否有相似的经历:当心情不好、抑郁焦虑时,若朋友相邀看电影,影片中的某个情节,仿佛瞬间治愈了你,使你在痛苦中看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这便是电影的治愈效果。许多感动人心的影片,不仅讲述了现实世界的撕裂与伤痛,也同时带来温暖和疗愈。比如今天推荐的这几部发生在战争年代的电影,从中或许能看到焦虑和绝望的解药,其实就是切实地去爱、去承担。
撰文/小溪
艰难的抉择——《沉静如海》Le silence de la mer
这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小镇上的一个故事。法国当时被德军占领,小镇上祖孙两人的房子被德军征用给一位高级军官居住,祖父已经年迈,孙女是一位年轻美丽的钢琴教师。两人对侵占自己房子的侵略者充满厌恶。德军官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人,他彬彬有礼地向两人表示歉意,祖孙以无声的沉默进行抗议。
房内的气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紧张,两人在德军官进出时都冷着脸,但是军官却善解人意,从不失绅士风度。并用法语向他们解释,参加战争也是迫不得已,他其实热爱法国文化,自己也是音乐家。
一种神秘的联系开始在两个懂音乐的人之间产生,他们从琴声中都能辨别出双方的心境,开始对对方产生一种奇异的感受。同时法国地下的抵抗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女孩也参加了,但是当她知道军官车下有一枚炸弹,而军官就要上车时,她弹奏钢琴的速度忽然加快,军官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又转头回到房内,以为女孩要对他说什么,没想到外边传来爆炸声,先上车的两名军官被炸伤。军官这才意识到女孩是抵抗运动的成员,而她用琴声救了自己。
军官没有告发女孩,但是他们之间的神秘联系从此再不存在了,双方都意识到自己在刀尖上舞蹈。而残酷的现实是:他们被战争胁迫,成为敌人,绝不可能相恋。
不久,军官被调往德军伤亡惨重的东线战场,他在离开之前向女孩倾诉了对战争的疑惑和迷茫。女孩静静地听着,不发一言,最后,她在他登车之前急匆匆赶到车前,想说什么,又最终没开口。两人彼此凝视,简短道别,道别词是“永别了!”
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角都深沉内敛,有强烈的感情,他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仇恨、蔑视和异性之间神秘的吸引力混杂在一起,形成奇异的氛围。电影中对话很少,观众可以专注于演员的表情、动作。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观众人物内心激烈的挣扎、焦虑和矛盾。
这部影片以生动的方式阐述了另一个时代的价值观,那里有许多我们今日可能有点陌生的东西:气节、尊严、职责。而爱情也得服从这些声音。
在我们这个崇尚个性自由、追求自身感受的社会,我们的信仰也有一种高于自身的价值观。它有时需要我们做出艰难的抉择,基督徒在不同时代都无法过一种舒适的、人云亦云、只考虑自身感受的生活。
就如同电影中那一对无法相恋的年轻人。信仰在生活中的考验有时如同战争,我们要为此付出代价,包括情感、境遇,甚至生命。从当年远涉重洋的传教士,到今天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持守基督徒的良心的普通人。即使是考验再次来临,他们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践行良知的召唤——《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这部电影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德国的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战期间利用自己军火商的身份,招募了大量犹太工人:凡被他招募的犹太人,都能以工作为由不必被送去集中营。辛德勒开始对犹太人并没有特殊的同情心,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用犹太工人的费用很低廉,可以让他获取更大的商业利益。而那些即将被送往集中营的犹太人,能进入辛德勒的工厂工作就是活下去的唯一机会。
辛德勒在招募犹太工人时,在犹太居住区,他亲眼目睹了男女老幼被无差别地屠杀,他的良知觉醒了,他从此将自己的工厂和生意转化成拯救犹太人的避难所。为了拯救更多生命,他发挥自己的社交天分,贿赂讨好纳粹军官,艰难地打通各种关节,并投入自己的全部财产,不顾企业破产或是被当成叛国者的危险,将一千多名犹太人圈入自己的保护伞。在这个过程中,他改变了,他不再是一个发战争财的商人,而慢慢转变成一个有伟大灵魂的拯救者。在战争结束时,全体犹太工人聚集在他身边,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他们的后代每年都到他的墓前祭奠,感念他的恩德。
电影巧妙地用黑白片呈现故事的历史感,将辛德勒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开始的时候,他的合作伙伴犹太人史登并不看得起他,认为他不过是乘人之危的奸商,但最终他了解到辛德勒内心的改变。在影片结尾,当辛德勒含泪说他其实还应该有能力拯救更多的人时,史登说:“你已经做了那么多,而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拯救整个世界!”
我对这部电影印象深刻,因为二战的影片不少,但大部分都摆脱不了英雄主义的宏大叙事,而辛德勒却是一个普通人,他身上那种唯利是图的气息、八面玲珑的社交技能,和许多商人无异。他是在残酷的现实中经历了灵魂的觉醒,而他的最伟大之处就是觉醒后,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去践行良知的召唤。
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许多人虽然知道当前的暴行,但是并没有勇气去反抗群体之恶。这让恶行像洪水一样泛滥,席卷了自己和整个社会。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的历史阶段,中国也不例外。
在基督信仰中,良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上帝留在人类心中反抗一切恶行的火种。在宗教的历史中,马丁·路德曾因为公开反对当时教会的腐败而被控上宗教法庭,但是他在法庭上拒绝收回自己的言论,并且对教会的最高领袖们声明,基督徒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的。
良知的声音也许开始是微弱的,但只要我们跟随它,它就会展示出无比的力量。一句德国的谚语这样说,“开始编织吧,上帝会给你线的。”让我们开始编织的,就是那微弱而坚定的良知的声音。在艰难的环境下,只要普通人敢于迈出跟随良心的第一步,这个世界就不会沦丧。
绝境中仍然坚定——《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a
这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意大利的一个犹太家庭的故事。父亲圭多是个犹太人,乐观幽默、心地善良。电影的第一部分,以轻喜剧的形式讲述他这个穷小子是如何赢得了家境富裕的美丽姑娘朵拉的芳心,有了幸福的家庭和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约书亚。
第二部分的氛围完全不同。由于身为犹太人家庭,圭多一家被抓进了集中营,朵拉不是犹太人,却自愿登上去集中营的火车,跟随丈夫和儿子以囚犯的身份来到集中营。小男孩约书亚不懂发生了什么事,哭闹着要回家。圭多将约书亚藏起来,他知道纳粹军官一旦发现约书亚,就会送他去毒气室。他机智地哄孩子这是一个超级游戏,纳粹军官、囚犯都是扮演者,大家在玩儿捉迷藏,小孩子千万不能被发现,否则就出局了,如果他能坚持到最后,就能赢得一辆真正的坦克。
圭多在随时面临死亡的集中营里,做着苦役,将有限的食物省下来给约书亚,同时面带轻松的笑容,哄着小儿子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不断寻找逃跑的机会,甚至还奇迹般地趁人不备在广播室里向女囚室里的妻子表达了爱意,让儿子喊了妈妈,生无可恋的朵拉瞬间知道父子两人还在世上,而且在一起,紧张的心情瞬间放松下来。
在纳粹溃逃的那一晚,他们计划杀害所有囚犯。聪明的圭多洞悉了一切,让约书亚藏在一个柜子里,告诉他千万别作声,只要熬到清晨不被发现,就赢了;而且叮嘱他如果自己晚上没回来,千万别跑出来,不然就会输掉。然后他去找妻子,但不幸的是他被德军发现了,押到角落去枪毙,他经过那个柜子,知道儿子在木板缝里窥望他,就做出大踏步的滑稽动作,向柜子里的孩子挤挤眼,示意他这是游戏,千万别出来。
第二天,孩子依照和父亲的约定,从柜子里出来,集中营里已经空无一人,一辆美军的坦克开进集中营。约书亚大声欢呼:“爸爸说的是真的!我赢了!真有坦克当奖品!”朵拉也幸存下来,只有那位英勇机智的父亲圭多永远离开了。
圭多在电影中是一个简单快乐实在的人,没有什么情节展现他对苦难、纳粹思想、社会不正义这些问题的理论性思考,但是无论在和平的生活中,还是在集中营里,他都奋不顾身地追求和保护着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在信仰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不擅言辞,他们的行动就是他们信仰的表达和实践。
而且,这部电影采用了极端对比的手法,更加凸显了纳粹的邪恶和爱的伟大。在戛纳电影节的影展中,这部让人含泪而笑的影片赢得了观众全体起立,掌声雷动,持续12分钟。
在我们的信仰中,上帝给予人类的天国盼望和人类真实的历史与现实也有这样奇异的反差。天国是永远的和平,狮子和牛一同吃草,所有人都彼此相爱;而真实的世界波云诡谲,充满战争阴霾、杀戮阴谋,人与人之间彼此欺诈倾轧。在这样的反差中,一个基督徒有时需要一种类似圭多那样简单坚定、乐观顽强的精神。无论境况多么令人绝望,圭多都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美丽的希望激励小约书亚,不折不挠地保护他,让人无法不动容。
战争下的和平——《圣诞快乐》Joyeux Noël与《平安夜》Silent Night
这两部电影讲的都是真实发生在圣诞节的故事。
《圣诞快乐》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苏格兰军队和法国军队在圣诞节快要降临时,同时扎营在相隔只有100米的前线,每支军队的士兵都伤亡惨重。圣诞节在炮火中降临了,各个阵地都有服役的音乐家,他们吹奏或者歌唱圣诞乐曲,乐曲汇合起来,在圣诞气氛中,双方士兵也不由自主地走出战壕,向对方士兵致意,双方军官商定圣诞节停战3天。于是,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军人互赠礼物、踢足球、埋葬战友的遗体。虽然士兵和军官都因为私自停战受到惩处,但是士兵们都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从此逐渐形成了交战双方圣诞节停战的传统。这部电影中穿插了好几个士兵的个人故事:想建功立业的两兄弟,对战争充满疑虑的牧者,父子两代都是军官的指挥官,战前是艺术家的一对恋人……每个人都在战争中挣扎,并被这次特殊的圣诞节改变。
《平安夜》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1944年)。圣诞夜,在德国森林中迷路的美军小分队看到一间小屋,他们有一个伤员急需照顾,就敲门询问可否借用一下小屋。女主人伊丽莎白是一个德国妇女,她的大儿子在战场上死去,她和12岁的儿子弗里茨等待在军队服役的父亲回来过圣诞节。虽然窝藏敌军士兵是死罪,伊丽莎白还是让他们进来,但是条件是把武器留在屋外。没过多久,三位德国士兵也同样迷路寻到小屋,提出同样要求,伊丽莎白同样告诉他们将武器留在外边,就可以进来。
美国人和德国人在屋内面面相觑,紧张万分,因为如果在战场相遇就是你死我活的敌人。伊丽莎白说,今天是圣诞夜,把战争留在屋外,大家一同过节吧!气氛逐渐放松下来,大家开始将食物和日用品拿出来分享,装饰圣诞树,吃圣诞晚餐。
紧张气氛时不时会打断这种和平的节日氛围,军人们彼此为自己的阵营和领袖辩护,对战场上孰强孰弱、谁才是正义的一方等问题爆发激烈争吵。每当剑拔弩张时,伊丽莎白就巧妙地制止他们,说:“能否谈谈我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在我家里不要聊战争话题,圣诞节到了,谈谈你们远方的家人朋友好吗?他们一定挂念你们……”一次,德国兵在争执中情绪激动,抓起漏在屋内的一支手枪要扣扳机,伊丽莎白挺身挡在美国军人前面,要求她的同胞放下武器。军人们的情绪渐渐舒缓下来,像圣诞节回到母亲家的男孩子一样,不再打架斗殴,乖乖地帮忙做家务,整理房间,准备晚餐。离去时,双方互赠纪念品,并告知对方哪些区域是危险地区,要尽量避开。
这部电影没有描述战场的宏大场面,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间雪夜中的森林小屋,几个士兵在一位有智慧、善心和勇气的德国妇女的斡旋之下化敌为友,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圣诞之夜。双方的士兵其实都是普通人,有共通的情感和道德伦理,是战争逼着他们去杀戮。
比较两部电影,《圣诞快乐》参与制作的国家阵容庞大,战场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平安夜》则选取了很小的场景,在一个小木屋内展开剧情。但是两部电影所表达的理念非常相似: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这两部电影都基于史实,特别令人感动。今日和平年代的人们心目中的圣诞节可能更多地与交换礼物、享用丰盛大餐、购物等这些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而在战争期间,圣诞节的信仰意义更为凸显,它象征着跨越文化、种族、政治分歧的彼此理解与和平,代表着上帝对整个人类的祝福。
在《平安夜》中,女主人伊丽莎白是全片的主要角色。她如同那一群年轻士兵的母亲。荷枪实弹、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的士兵们在她面前都像被驯服的孩子,他们不由自主地被她的清醒、诚挚、温暖、勇敢折服。在基督信仰中,耶稣的母亲也拥有如此的形象。她看似柔弱,但是上帝却将最艰难、最重要的任务托付给她:耶稣从她降生,来将上帝的和平、宽恕和安慰带给全人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