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你·友我

【每一期杂志背后,凝聚着多人的心血。期盼听到您真诚的反馈和建议,帮助我们走得更远。欢迎您登录此页面:https://ocfuyin.org/magazine/,浏览往期杂志;若有好的感想或建议,欢迎与我们联系:editorial@oc.org】

 

| Elijah(1993年出生,现居杭州,软件工程师)

161期《海外校园》,个人比较喜欢的有这么几篇。一篇是《山那边的答案 ——路易斯与<影子大地>》,因为我就是路易斯粉。我一直以为他是非常理性的人,可是在读完《卿卿如晤》后才发现在苦难面前他也会内心无助、会被痛苦淹没。

另外几篇是关于个人见证的,比如对书拉密、紫梅的采访,以及阎颖的文章关于人生三部曲的文章。我特别震惊于她的朋友在美国被卢刚枪杀,以及被害者家人对卢刚父母的同情和宽恕,更感叹上帝藉着如此令人悲伤的经历,成为作者日后信主的种子,并且这份信仰深深影响了她的工作、婚姻和儿女教养。另外北微的信仰漫画我也很喜欢,一方面因为我私下认识她,另一方面她的这个事工既可爱又深刻,需要大力支持。

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关于临终关怀的访谈。当然首先我非常敬佩王克强牧师的临终关怀事工,给许多病人带去温暖和安慰。不过他提到在对不同信仰者进行临终关怀时,有时会顺从病人的理解模式和认知来服事,比如找佛教音乐播放给佛教徒听。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可能值得商榷。这个做法从职业手段上看是正确的,因为让病人能安静下来很重要,但从基督徒的角度看,因为病人在世的时间不多,此时更需要把福音真理以一种温和、坚定的方式告诉对方(虽然这很难,有时还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 罗艳秋(1995年出生,现居吉林)

刚拿到《海外校园》161期杂志,感觉眼前一亮。一方面因为主题很熟悉,另一方面是最近在小组里正在学习杨牧谷先生的《再生情缘》。书中也非常细致地论述了苦难与人生的话题。

本期杂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四篇影评中的一篇:《山那边的答案——路易斯与<影子大地>》。说实话,我是路易斯的忠实粉丝,书柜里他的书就占了20来本。我最喜欢路易斯的《裸颜》,其次是《纳尼亚传奇》。但其作品一以贯之的中心思想,我想是类似的,正如影评的标题“山那边的答案”所表达的。

苦难当然令人厌恶,却如何要我报之以歌呢?人的本性是趋乐避痛的,而痛苦却无法逃避。最常见的不可逃避之苦就是疾病与死亡。路易斯因妻子乔伊之死撕心裂肺,甚至在《卿卿如晤》中称上帝可怕程度不亚于宇宙施虐暴君,但在一切的颓靡之后,他渐渐明白了生命的重量。没错,他妈妈的死亡、乔伊的死亡都是他生命中不能被解释的痛苦,但这并不是终极答案。在苦难的后面,有一位仁慈的上帝。他让我们看到的现实绝不仅仅充满苦难,更是有盼望,有永恒。

 

| Miracle_sy(00后,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遇到上帝,得到救赎)

161期《海外校园》杂志以“与哀伤共舞”为题,既不失文艺,又给读者提供了看待哀伤新的视角。在多数人眼里,哀伤就像是一个布满了蜘蛛的盒子,让人避之不及,想要快快逃离,但越想逃离,就越深陷其中。

其实,哀伤和喜乐一样,都是人情绪的一种,没有好坏之分。真正不好的,是我们看待哀伤的眼光和对待哀伤的方式。当我们学会与哀伤共舞,我们也能更好地和自己相处。

主题文章阐释了基督信仰对待哀伤的观点:基督信仰并不逃避哀伤和苦难,也不掩饰我们遇到苦难后的真实情感。我们并不是懦弱,而是我们知道,上帝是满有怜悯的,他与我们同哀哭,他接纳我们真实的情绪,因此我们也因着上帝接纳真实的自己。

当我看到《痛苦,不是苦难的最后答案》时,感触极深,这完全就是我患病时的真实写照,不满且内心充满苦毒。我也曾问过上帝:我不是认罪了吗?为什么我的生活依旧破碎?是我做得不够好吗?你看不见我的伤痛吗?你真的爱我吗?……

上帝允许基督徒遭遇苦难,并不是刻意为难我们,而是想借着苦难试炼我们,除去我们生命中的杂质,结出符合上帝心意的果子。上帝借着苦难,让我看清自己的本相,心甘情愿地认罪,学会信而顺服。正因如此,我觉得杂志里的几篇见证和采访非常真实,能触碰人心,引起共鸣。

 

| 小小小嗨(1989年生,金融从业者,现居杭州)

幼年时不懂十架的奥秘,每每听老师讲耶稣钉十架的故事,我的思绪总是停留在试图想以各种方法解救耶稣不必受皮肉之苦上,我当时以为一定有办法,并不认同一定要这样才能让人类得救。所以对于背十架跟从主,我一直以为是被动的无奈之举,直到我真的领受了真理。

当然幼年种下的种子总是时不时让我很想去探究十架奥秘。好在洞察人心并怜悯人软弱的主非常体恤我的软弱,所以在他的荫庇之下日子平静如流水,直到生命渐渐长进,我才敢再去探一探十架这条生命之路。

因此我对《海外校园》161期的选题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黑夜相逢:十架约翰的灵修神学浅析》这篇,我非常喜欢!黑夜于我只是浅浅的经历,因为有他,我们在黑夜中的彷徨无措、痛苦呻吟、挣扎疼痛、甚至声嘶力竭的哭泣都会苦中有甘。

这个浅浅的体验让我能近距离感受生命的各样姿态,感受世事无常,也会最直接地让我降服在主的大能中,并认识自己的有限和无力,带领我心归回。痛苦让人深刻,十架是剥夺也充满爱,因我的救赎主永远活着,在我收拾行囊畏畏缩缩但又充满好奇地去探索生命之路时,有他陪伴我经历每一个黑夜,一程又一程,直到那日。

 

| 俄巴蒂(一位活泼热情的房屋结构设计小匠)

《海外校园》161期,作者寸草分享自己皮肤感染后,身心饱受煎熬,但她没有摆烂躺平,仍不停地寻求神的心意,以至于在痛苦中找到了苦难的一些答案——天父要借着患难改变她的眼光,更新她的生命。看到这里真的是特别让人感恩,我想这也是自己要学的功课——在万事中寻求他的良善旨意。

本期对王牧师临终关怀的访谈亦给了我很多提醒,作为一个在教会服事的人,我也常会纠结关怀和传福音的张力,觉得自己就像王牧师说的那种状态:认为我比别人更知道他自己,更知道他想要什么、或需要什么、或者应该要什么,以至于忽略了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来服事。王牧师还有这样的提醒,“不只是为了带人信主这一个目标而与人交往,上帝不做,我也不做,但是保持高度警觉,看到上帝在哪个病人或家属身上动工了,我赶快插上一脚”。这让我瞬间对与慕道友相处的心态平和了很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