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时代”的挑战来了/亚萨

微时代的一些新工具、新技术,并不一定会成为信仰的障碍,也可能成为传福音和建造教会的利器。

 

 

 

文/亚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和微信等掌上应用的蓬勃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急速变化。

其特征是社交网络迅速发展,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生活节奏短平快,自媒体盛行等;其日常表现为,用手机可以时刻更新微信、微博,用手机可以看电影、购物、打车甚至开店、投资理财、学习网络课程等等。其中,尤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最为广泛。于是,有人简称这个新时代为:微时代。

与此相关,一些新兴的“族类”和新型媒体也随之出现了。

 

 

低头族与爱晒族

 

小明是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但最近他获得了一个新的称号——“低头族”。除了工作的时候,他无论在哪里,包括在公交站、地铁、步行时、甚至是洗手间里,他都低着头,手中时刻摆弄着一部智能手机,在上面刷刷点点。他每隔几分钟就会打开锁屏看一次手机,查看微信和微博账号,转载消息或点个赞,或是发句感言,传张之前拍好的图片并配上一条夸张搞笑的标题。

他每天早上摸着手机醒来,每天晚上在群里聊几句才会睡去,夜里常被手机吵醒,工作时也常常忍不住掏出手机来拨弄几下,或是看到某个东西忍不住偷笑。

他的“朋友圈”里有上千位“好友”,他常常在五六个圈子里同时谈笑风生,自如地切换着主题,俨然一位交际高手。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内向腼腆、不爱运动、不敢也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的标准“宅男”。

小丽被朋友们称为“爱晒族”,这里说的可不是晒太阳,而是在微信上晒图,她会不断地实时添加每天的各种生活照片:老公给自己买新包了,上图;宝宝出生了、会爬了、长牙了,上图;换了双新鞋子,上图;周末修了一个新指甲或换了个新发型,上图;早餐桌上多了一样从老家寄过来的特产,上图;出门看见雾霾中的某地标建筑的景色,上图;每当吃饭,丈夫、朋友甚至父母都要等她拍完照、发完微信,才能动筷子……

 

 

微妙的心理需求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的地铁或公交站、马路边、咖啡馆,还是亲友聚会的场所,甚至自己家里,“小明”和“小丽”们随处可见。心理专家分析说,这些被看为病态的“受控”行为,隐藏着行为者微妙的心理需求:

第一,人际交流的需求。有些人由于工作性质、成长经历等原因,不能或不愿意与真实的人面对面地交流,而通过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既不用见面,又能传递自己的信息给亲朋好友;有些人语言表达能力差,书面表达能力强,新媒体使其能取长补短;还有些人,生活孤单,少有朋友,以此方式传递信息,可以感知到自己与世界仍有连接,这也是一种心理慰藉。

第二,被尊重的需求。通常,一条微博或微信发出去,立时会有数十人乃至上千人转载、评论或点“赞”,这自然会给人带来一种“我很重要”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第三,被爱的需求。有人发出心情不好、生病了或是工作不愉快等信息,是为了告诉自己的亲友——快来问候一下我吧,我很孤单,我需要你们的关爱和关注。

 

 

无法自控的后果

 

其实,这些心理需求本是正常的,上帝起初造人就是有情感、有灵性的生命存在。那么,“小明”和“小丽”们为什么会被心理学家们诊断为“病态”呢?因为他们用错误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只不过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其外在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

“小丽”们得的是我们已知的“强迫症”,而根据《i成瘾:逃离24小时×7天“i不释手”的生活》的作者罗森博士的看法,“小明”们得的则是“多重任务疯狂症”。这类智能手机用户无法自控,需要经常打开手机,处理多项相关信息,因而也时刻需要低头盯着手机看。

这些“爱晒族”、“低头族”除了对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外,更有严重的后果经常见诸报端:南京一名“低头族”,在经过火车道口时,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湖北十堰一名少女,走路低头玩手机,在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

 

 

微时代的信仰媒体

 

正如早期的电影被教会视为洪水猛兽一样,在当今的中国,不少保守的教会牧者和带领人,对新媒体工具采取回避甚至反对的态度,认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信徒的灵性和生命,夺去他们的读经和祷告的时间。

不过,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一个平时不爱读经、祷告的基督徒,即便他不使用这些新型的媒体工具,也照样不会形成读经、祷告的习惯;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能善用新工具和技术的基督徒,反倒可以开辟牧养和传福音的新领域。

在“微时代”,智能手机可以将我们更新的内容实时地推送到朋友圈里,关注我们的人,就会主动点开来看。这样,一些优质的福音信息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到达目标对象,这比以往的福音单张和杂志省钱且省事,还避免了熟人习惯性的拒绝。此外,微博、微信的转发和评论功能,增强了传播的互动性和及时性,强化了福音网状传播的有效性。

从实践经验来看,有一批牧者在这个禾场的辛劳耕种已经初见成果。远牧师的微博有20多万人在关注,也就是说,远牧师可以将自己的神学思考与内心感受,第一时间与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与非基督徒分享。

在微信订阅上,各类杂志每天推送自己的信息与文章,其内容都非常贴近当下的生活,尤其那些从基督信仰角度分析、评述社会突发事件的文章,能更好地帮助读者对基督教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比如《海外校园》杂志,就为微时代的赶潮者们预备了适合他们不同口味的OC系列电刊和OC微信。

《境界》杂志从微博做起,目前转到微信订阅杂志上,以时效性著称。无论是复旦投毒案的评论,还是深圳女高管地铁死亡事件的点评,抑或对昆明暴力恐怖案件的发声,都从基督信仰的角度,对社会问题予以关注和剖析,与当代生活声息相通。

 

 

微时代的福音战场

 

此外,普通信徒的实践也可成为某种积极的印证。我所委身的教会,去年下半年开始,以聚会点为单位,建立信徒的微信圈。此前,大家由于彼此住处距离较远,只能每周日聚会见面一次,小组分享时间也不充裕,很多内容无法涉及和深入,彼此关怀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微信圈后,大家可以随时在圈里分享个人的祷告需要,其他人则可以帮助代祷;有的人看到触动自己的文章或书刊,就分享给大家;还有教会活动的实时概况播报,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并参与。这个微信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先前信徒之间沟通机会少、内容单一、时效性差等弊端,方便了大家的彼此勉励和及时沟通。

可以说,微时代的一些新工具、新技术,并不一定会成为信仰的障碍,也可能成为传福音和建造教会的利器。虽然当前有“低头族”、“爱晒族”,但他们恰恰应该成为基督徒主动接近的传福音对象。因为基督耶稣在世工作时,并非只是单向地呼召百姓来跟从他,更多的时候是主动地走到大众中去,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3亿,并且正以每月超过1000万的速度迅速增长。人群在哪里,基督的福音工作也应该抵达到哪里;人群聚集之地,也应是牧者和众信徒福音工作的禾场!

使徒保罗在书信中,曾多次将信徒生命成长经历比作为战场,那么,面对微时代的战略要地,我们是奋勇前行为主赢取人心,还是袖手旁观坐等良机尽失呢?

 

作者现住北京,OC记者。

刊于OC125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