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文/编辑部

 

 

 

与作者神交

 

一年前从温哥华海外中国留学生查经班处看到你们的杂志,我就成了每期必读的热心读者。每次捧读之余,心情都很激动。我感到一种深广宏大的力量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我们吸引在一起,使我们能凭藉这校园一角,回头过去,倾述现在,憧憬未来。

我们这一群从中国大陆来海外的人,走过的道路,无论是崎岖、平坦;我们过去的感受,无论是感慨、叹息,或多或少都挟持着一个特定时代的风云;而我们今天在海外寻觅着新的信仰,追求着真善美的人生,我们的情感、思维,又会相互影响,息息相关。

藉着这本杂志,我读到一篇篇发自心灵深处的好文章,于是不断地与一位位素未谋面但却熟悉的作者神交。让我也拿上这枝拙笔,加入这个校园,与你们一起来寻觅真理,探讨人生吧!

 

加拿大 曹小莉

 

 

 

老同学的震动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同学,最近去英国伦敦短期留学工作一年,周围很多基督徒向她传福音,但效果不彰。但就在她要回国前不久,偶然得到几本《海外校园》,她看到我的小文《失败的感受》及远志明的文章,另有好几位作者都是她的校友、同学,这对她震动很大,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思考,为什么这些熟人会写出这样的文章,是什么力量改变了他们?于是试着向神祷告,神竟奇妙地让她亲身经历了神的能力,最后决志信主。

 

加拿大  丘林

 

 

 

爱的承传——《海外校园》电子考访版代序

 

自从我在一年前第一次读到《海外校园》时,就被其中那文笔精炼、寓意深刻的文章吸引住了。记得我当时是一口气读完拿到手的那期杂志的,读完后就有一个心志,要帮助《海外校园》杂志社把这份读物放在电子网路上,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很快得以实现。几天前,我使用MOSAIC软件在万维网(www)中游览中文读物时,惊奇地发现GB编码的《海外校园》早已以万维版的形式存在于网路中(地址:http://www.engin.umich.edu/~weiwang/CCRC/)。与管理万维版的陈伟望先生取得联系后,才得知《海外校园》还未有HZ编码的考访版供给读者。经过几次E-Mail商谈后,我们决定设立考访版,让这本优秀的杂志在网路上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除了文笔精练、寓意深刻等特长之外,《海外校园》的所有文章都贯穿着一个重要的主题:“神的爱”。抱着各种愿望出国的华人留学生,经过对西方社会的好奇、探索、仿效、迷茫等各种阶段之后,特别是“六四”后对民主、自由、科学、理性等方面进行反思后,发现现今西方社会似乎什么都有:一方面是自由、富有、自信、高超的科技、快速的电脑网路、优良的娱乐、交通设施……另一方面是压抑、贫穷、烦恼、孤独、肉体的放纵、同性恋、无目标的枪杀、震耳欲聋的音乐……但唯独缺少的是人人都需要的爱  这个维系整个社会良性运转的最基本要素。但如果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在人中间能找到真正的爱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也许可以在人中间或现今社会中找到快乐,但无论哪一种快乐都似乎是短暂的、瞬间即逝的。有人可能断言:也许人根本就不会经历到这永久的爱和这种爱所带来的永久的快乐。

当我们阅读《海外校园》上一篇篇生动、真实、感人的文章后,你的良心会告诉你这些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确实已经得到了这永久的爱。这种爱在他们的文章及生活中流露的是那么自然、真诚、纯朴,你很难把这种爱与吞吃毒品后产生的短暂的幻觉联想在一起。也许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人就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学校、公司,甚至就是你的亲朋好友。你愿意进一步认识这些人吗?那么就请这些人自己告诉你他们是怎样得到这种永恒的爱和快乐的吧!

 

加拿大 张钧

 

 

编注:

本刊从1992年11月创刊以来的精选文章,已于1995年起同时以三种最通行的中文内码(Big 5,GB,HZ)在电子网路上(Internet)发行。这些网路站是全球所有中文电子刊物的集散地,许多海内外中国学生学者都常到那里印读中文刊物。《海外校园》是此类高科技媒体上第一份中文基督教刊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