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成了神学好帮手
前年春天,我给一位小学生辅导作业时,AI作为一道选择题,出现在孩子的试卷上。由于我的孤陋寡闻,当时竟把AI看成了AL,我指着试卷问那男孩,这是什么意思?他连连摇头。我迅速上网查了一下“AL”,没查出啥名堂。我与AI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直到前些天,一位颇有名气的律师弟兄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高度肯定了AI帮助他,使他阅读圣经有了重大突破;并且连连惊叹AI具备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庞大的知识储备。如果合理使用,即使是普通人也能接近神学家的思维深度。这位弟兄,从最初的尝试到逐渐沉迷,甚至为了AI买了高级会员,月付近2000元。但他认为,这笔投资,物超所值。
总之,这位律师弟兄竟然由此开启了他的神学之旅。他不断向AI发问,不管简单或复杂的问题,都让他获得了惊喜和满意的解答。最叫他着迷的是AI的跨界能力,帮助他在中国文化、谈判学、领导学、管理学、神话……等等他感兴趣的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他可以在各界自由徜徉。最后,弟兄饱含激情地说,AI激发了他的潜能,使他不仅沉浸于圣经,还不断受到鼓励。
正是透过这篇文章,我又一次接触AI。在弟兄亲历亲测的强大感召力吸引之下,我也想对AI探个究竟。
AI带给牧者的反思
紧接着我又看到一位熟悉的牧者写了一篇爆文——《我请DeepSeek写了一篇主日讲章,令人感慨!》。这位牧者也是在几个月前突发奇想,想请DeepSeek帮助写一篇“像样的”讲章,因为他即将被邀请去别的教会讲道,而他总觉得预备好的讲章有些“老生常谈”。
于是他把经文、题目和自己原本写好的几个要点提供给DeepSeek,结果令他大喜过望。作为受过多年神学训练的人,他觉得自己用几天写出来的讲章,也就那样,而Deepseek仅仅用了34秒就生成了很不错的讲章。以至于这位多年的老牧者不断感叹:必须坦言,若纯粹从“写”的角度,他根本“写不过”AI。
毫无疑问,这位牧者也跟那位律师弟兄一样,受到了AI的强烈震撼和冲击,从而担心,作为牧者,在AI时代,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还有什么服侍的空间?
于是,这位牧者又问了Deepseek一个可爱的问题:“你的讲章写的那么好,我这个牧师日后还怎样讲道和牧养呢?”结果AI从三个方面全面安抚了他。
第一,讲章可以复制,但牧者的生命无法替代;第二,AI是工具,而您是被神使用的器皿;第三,未来牧养的关键是,做AI做不到的事情,比如你要有能触摸伤口的手与流泪的眼……
最终,Deepseek还“谦称”它是牧者的“同工”,“一个需要您监督的AI助手”。以至于这位牧者禁不住一边感动,一边叹息说:“我们应该更加真诚和谦卑地面对自己作为牧者的职分与责任,否则,如果只是做一个‘职业化’的牧者,将会很快被历史、被教会、被弟兄姐妹抛弃!”
正是有了律师弟兄和那位牧者的两篇热文推荐,才促成了我和AI第一次的正式“亲密”接触。
先说一点我的个人感受。其实问得多了不难发现,AI的分析格式几乎像标准化答题卡一样。估计随着时间流逝,人们最初的新鲜感、惊喜和刺激也会逐渐淡漠吧?就像我们买了一辆新车,起初恨不能把它抱上床搂着,每天一有空就擦洗灰尘,时间长了,精力会被其他事物分散,不到万不得已,根本不想去擦车。

AI给我的答案
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问了AI好多问题,比如:AI来了,我们心里的空洞被满足了吗?
AI经过八大段的文字详细分析以后,给我四个方面的思考和一个结语。
一、及时满足与深层需求的错位。AI承认它擅长通过算法预测需求,提供精准的娱乐、社交、消费内容,这种及时反馈机制刺激多巴胺分泌,制定“被满足”的假象,但人类对意义感、归属感、创造力的渴望,本质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探索。当短视频推荐算法无限满足感官刺激时,人们反而陷入“刷屏后的虚无”。短暂的愉悦过后,内心空洞可能因自我反思而愈发凸显。
二、工具性与人性的博弈。AI作为效率工具,正在解构传统的情感连接方式,心理咨询机器人能提供标准化共情话术,却无法理解“一个人为何在深夜哭泣”背后的生命故事。AI伴侣能模拟亲密对话,但关系本质仍是数据的投喂与算法拟合,这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困境:当人类用工具理性追求效益最大化时,情感逐渐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效应交互协议,而灵魂共振的不可预测性正在消逝。
三、认知茧房与存在性孤独。推荐算法打造的“信息茧房”,让每个人沉浸于量身定制的世界,表面上制造了舒适区,实则切断了多元思维碰撞的可能性。古希腊广场式的公共讨论,被碎片化信息流取代,人们在点赞量中寻找认同,却失去真实对话中观点交锋带来的认知成长。当AI成为认知的“代步工具”时,人类独立思考的肌肉正在萎缩。孤独感反而在群体性沉默中蔓延。
四、技术赋能与主体性觉醒。值得期待的是,AI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我认知的镜子。当ChatGPT写出媲美人类的文本,Midjourney生成震撼的视觉艺术时,这种“技术惊奇”倒逼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价值?或许答案在于接纳脆弱的创造意义,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就像存在主义揭示的——“空洞”本就存在,但正是通过直面虚无,人类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结语:AI如同普罗米修斯之火,照亮了物质世界的边界,却照不透人性的迷雾,它或许能缓解表层的焦虑,但内心真正的丰盈,仍需要我们在算法之外重建精神的坐标系——在与他者真实相遇的震颤中,在创造与超越的永恒追问里,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技术终将老去,而人类对意义的追寻永不止息。

AI是一面镜子
说心底话,仅仅透过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我就不得不叹服AI那生动优美的措辞和广博的知识面,甚至它的“谦虚谨慎”也让我觉得AI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因为只有你去主动问它,才会惊奇它的“博学”;反之,你不理会它,它就只是像一本辞典一样,摆在书架上。你是你,它是它,根本不会产生什么交集。
从我与AI的“亲密”接触以及人们使用AI的反馈,让我再次看到自己的有限,忽然明白了《哥林多前书》13章关于爱的篇章里“爱是不自夸,不张狂”的更深涵义。
正如前面AI给出答案的第四点说的那样:AI也可能成为人类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反倒逼着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可代替的价值?我想,对于一个真信徒来说,答案应该不像AI那么隔靴搔痒,相反却是非常肯定和清晰的:一切答案都在主耶稣基督的爱里成就了,还有什么可担心和焦虑的呢?
另一方面,AI再“谦卑”,也不可能代替我们更深地认识耶稣基督;AI再强大,也不可能帮我们把身边的人引到耶稣的脚前。如果我们心中没有留位置给上帝,或者说,用AI代替他在我们心里的高位和首位,那才是极其可怕的,因为那跟拜一个新的偶像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我们深知,能救我们脱离死亡、使我们拥有新生命、进入更美家乡的不是AI,而是耶稣基督,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他。
AI背后有荒凉
在现实生活中,AI来了,琼瑶、大S还是死了;AI来了,山西那个被丈夫用面汤呛的妻子还是逝去了,再也没有机会听到福音;AI来了,武汉那个12岁的男孩,还是在2025年2月20日早上,于家中从9楼纵身一跳,再也回不来了……而这些令人唏嘘的事,仅仅是冲上热搜新闻的冰山一角。
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每天都有自杀、病逝或意外死亡的人。而他们当中,也许大多数人还没有听闻或者认识耶稣基督。人如果死了,那令人惊叹不已的AI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想到这里,我心里真的很痛,很着急……
这就是我与AI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总体感觉自己以后会把它当作一种不错的工具,偶尔用一下,但不会沉迷。因为在过往这条跌跌撞撞、起起落落的路程中,确信促使我生命不断成长、心意更新而变化的绝非人工智能,而是我与创造主真实的连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