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尊重,叫及时回应 / 沉静

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文/沉静

好多人渐渐习惯了不回复微信;群信息太多,视而不见更是司空见惯,也并未觉得不妥。大家都如此,我也随波逐流——“沉默是金”。

有人被冷待而忧心

有一回,聆听主日信息,传道人讲述了她如何靠着上帝“胜过老我”。

故事是这样的:在父亲生病期间,她发代祷信到闺蜜群,一直无人回应。半天后,终于有人发言,却是其他事项,仿佛没有人看到她的代祷事项。为此,她心里起了波澜,微妙的情绪逐渐发酵出责怪、苦毒和怨恨,直到后来禁食祷告,被上帝光照,她才愿意饶恕。

的确,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尊重、认可,甚至称赞。这位讲员的切身经历很真实:闺蜜们不理会她的代祷信息,让她很不舒服。信息未被看到而不回,情有可原,难过的是自己的信息被忽视、被跳过。

时下,大家的社交圈子渐渐挪到了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人际关系、社交礼仪、甚至生命的本相,都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人们不经意流出的漠然和怠慢,无形中成了一把隐形的利剑。圣经上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参《马太福音》7:12)

这位讲员的经历提醒我:务必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谨慎回复信息,以免影响伤害别人。

一场误会让我警醒

前段日子,我们有事回老家。傍晚时分,我发信息给大儿子曾就读的幼儿学堂的老师(我也在那服侍过),告知我们回来一周,询问是否方便带孩子到学堂一起学习。

结果,左等右等,没有回复。意外中,我看到这位老师在朋友圈里发了两个字:“好累!”我心想:糟了,是不是我的请求增加了她的负担?怎么不直接回复我呢?我的心情开始受影响。

晚上睡前,我看到她在学堂群里发言,可依然没回复我。我开始考虑不去学堂的方案,心里沉甸甸地入睡了。

一夜睡得不安稳,黎明时分,我发信息给老师:“若不方便,就不去打扰了。”结果,她很快回复我:“啊……看到信息很高兴,忘记回,我经常不回别人信息,非常欢迎……”我长舒了口气,原来是个误会。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我心里却良久未平。我开始反省自己平日里对回复微信的态度,体会到这关乎对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关乎个人的修养与礼仪,甚至生命的品格。

有时忙,疏于看手机耽延了回复;有时看到未及时回复,随后就忘了;有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殊不知,隔着屏幕别人正在焦急等待。

希望得到别人及时回复,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换位思考,即便是简单的“好”“收到”“谢谢”“再聊”等,都比悄无声息的白屏合宜。

如今,我会格外留意,若来不及详细回复,就将它置顶或重新标为未读以防忘记。无关的群退出,但和我有关的,群里有@我的,一定找时间认真回复。看到群里的询问,若能回答得上,就帮忙解答。不再视而不见,不再成为冷漠的人。

习惯养成便觉甘甜

经上说:“口善应对,自觉喜乐,话合其时,何等美好。”(《箴言》15:23)当我慢慢养成习惯,谨慎对待每条信息时,就能感觉自己正在善待他人,尊重每个灵魂,责任感步步提升,着实品尝到“自觉喜乐”的甜美。

若当回的不回,当说的不说,就失去机会。“话合其时”,就是回复需有时效性。不错失时机,耽误别人。真诚与人交流,何等美好。

时代变迁,我们需要留心不能被手机辖制,不沉溺于网络社交;但每件小事皆是荣神益人的机会。爱人如己,体现在每一个细微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更需要谨慎尊重、爱护每一个人。

本文刊于OC15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