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

 

 

 

文/山眼

 

 

 

我们,人类,这个由登上月球的先驱者和食不果腹的贫穷人共享名称的族群,在每个人一生中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多数人会回答“快乐”(虽然这快乐的内容因人而异)。

是的,我们渴望快乐,我们逃避痛苦和烦恼。然而不可否认的,不快乐却是生活中的一个常态。

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我们能否把握自己的心情之舵,达成完满的人生旅程?

 

心理探求

 

心理学便是朝着这方向前进和探索。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只是它的研究对象不是物质,而是人类的精神和意识形态。心理学“涉及对神经细胞活动的微观分析,又包括对文化体系的宏观分析;不仅谈到健康心理的勃勃生机,还涉及到心理疾病导致的人生悲剧”(Richard J. Gerrig Psychology and Life)。

科学心理学(Scientific Psychology),则于1879年诞生于德国,以可量化的实验来研究心理学,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当代工业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称,全美每年授予博士学位人数最多的学科是心理学。心理学也是社会最需求的专业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和旺盛需求,存在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商品社会滋生着人们无穷的欲望,人类对未来的展望更是雄心勃勃。花团锦簇的外在物质蓬勃,使人们不断产生内心需要依附于物质的幻象。然而,即使物质和科学的发展一再使人类惊喜,人类却悲哀地发现,自己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获得自由。相反,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已经成为无可逃避的事实。卡夫卡的《城堡》,就呈现了20世纪上空那挥之不去的焦虑。

在更加浮华和紧张的21世纪,人们每天都面临着自我实现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巨大张力。一个有限的个体,在资源有限的社会里,在一个由选择、比较、竞争等等元素组成的社会里,求生存、发展、价值、认同,确实需要有相当的智慧来平衡欲望、情感、体力和心智。源自情绪失控的心理疾病、犯罪和自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无法摆脱的烂疮。

因此,我们盼望心理学能帮助我们,阐述我们的心理存在状态,让我们认识自己心灵的线条与轨道,塑造健全理想的人格,实现心理健康,也就是过上“快乐和有力的生活”。

不过调查指出,现代社会普通人的忙碌紧张度,堪比以往的战争年代,“压力”几乎是全社会共享的苦涩果实。由压力直接或间接而来的沮丧、焦虑,渐渐侵蚀了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不断地追寻快乐,却似乎离它越来越远。不快乐的人越来越多,而快乐却成为稍纵即逝、难以长久保存的奢侈品。

 

答案各异

 

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呢?心理学几个主要流派,各有解答。

其一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这是对20世纪人文思想深有影响的一派。弗洛伊德说,“超我”和“本我”的争斗使人痛苦,“超我”意味着外在世界道德准则在人内心的投射,而“本我”是人的本能。

另一位大师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相信人需要寻找生存的意义。

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则由自己的成长历程得出结论:自卑感是不快乐的根源。

弗洛伊德的“本我”解释,暗合基督教“罪”的观念,及人本性自私和骄傲的事实。但他将“超我”,放在与“本我”完全对立的角度,说明他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

在我看来,道德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给予世界秩序、整肃和提升,另一方面,当道德被迂腐滥用时,会抹杀人个体的独特性。但以弗洛伊德的解说,人恐怕将永远无法获得快乐,除非人类退至没有是非标准的蒙昧之中,或个体变成践踏道德和他人的自大狂。

对于弗兰克尔所说,意义的满足将为人带来欢乐,我倒是认同。孔老夫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人在一个无神或泛神的文化传统下生长,似乎已经放弃了对永恒和意义的询问。然而,回看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还是要承认,有意义的生活会使我们更加快乐及充实。而基督教就提供了一个终极的意义,这是超越一切现实意义之上的,因而会产生持续强大的心理动力,指导人的一生。

由阿德勒对人自卑感的诠释,可以追溯到人的自我形象。当我们把快乐建立在与别人或外在世界的比较上,那实在是不可靠的。因为人总有不如别人的地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以此为快乐的基础,实在是偏狭的,完全忽略了人的多面性和根基上的平等性。

 

 

最终归宿

 

认识耶稣的人,可以看到一个丰富、完美、高贵的人格形象,看到他的温柔与谦卑,平稳和笃定,热爱与真淳,忠诚以至献身。他拥有完满无缺的智慧,他不以这个世界的标准来衡量和指导自己,因为他有更高的标准,那就是创造世界万物的神的标准。

这样的神,给我们的是温暖的怀抱。因为爱,他为我们付上了生命的代价。他也按照我们本来的样子接受我们。不是基于我们多么有成就,也不是基于我们的外表,甚至不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评价。他对我们的爱就是这么单纯,以致看起来有点愚拙。只有当人细细品味的时候,才知道那是多么恢弘、浩大,难以诉诸文字,也不是出于这个黯淡的世界。

有这样一个神,有他给我们的标准和爱,我们真的不必自卑。绝对的标准已经立定,他人的眼光岂不是微尘?

有时候想想,人的一生是不断犯错的一生,这是何其沮丧的事实。可是主耶稣在我们做错的时候,仍然原谅和帮助我们,只要我们回归他。他的眼光不在眼前的三两小事,他不断鼓励我们,将他巨大的支持和力量灌注在我们的一生当中,使我们与他越来越相像,使我们的生命道路越来越欢然广阔。

一百多年来,心理学的发展果实累累,对人们的帮助是不必讳言的。然而它终究有许多现在不能解释,可能永远也无法臻至全明的遗缺。心理学也无法承担一切精神问题的答案,无法交给我们一个“快乐指南”。

信仰是我们心灵的真正归宿。耶稣超越科学、文化、历史,把这个世界没有的喜乐和内心的平安带给我们。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11:28)他说:“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像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翰福音》14:27)

Joyce Meyer(乔伊斯.梅尔),一位自小被伤害,成人后性格严重痛苦扭曲的人,在《管理你的情绪》(Managing Your Emotions)这本书里,讲述了他在主耶稣的爱里,胜过沮丧、愤怒、自卑等负面情感的过程。任何一个有着长期负面情绪的人都知道,改变自己是多么艰难。不过,就像一首诗歌里唱的:“在他(神)没有难成的事!”

 

 

作者来自陕西西安,电气工程师,现居加拿大温哥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