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

 

 

 

 

文╱刘同苏

 

 

 

 

经过纽约布鲁克林大桥,沿着278号高速公路,向皇后区东行。路边的楼群比曼哈顿的建筑低矮得多,也稀疏得多。于是目光便可以透过向后滑动的疏密间隔的屏障,看到远方相对静止的景象。

曼哈顿的高楼积木般方方正正,显得刻板,沉重,密密麻麻排着挤得透不过气来。那簇拥的一片,汇聚了世人一切的梦想:金钱,权势,流行的时尚,感官的享受。真是红尘弥漫、物欲横流。那里,竞争的浓烈硝烟能够窒息人间最旺盛的生命,追求的炽热欲火足以熬干世上最具活力的青春。

曼哈顿的群楼、纵横盘绕的公路、潮涌飞驰的车流,像是人心底原始的欲望,一味纠缠、混杂,无法割断。忽然,有一块空旷将这一切中断、定格──柔缓起伏的空地上,数万块石头的墓碑扑面而来,刺入人的眼帘和心。

春日明媚,空地上的草正在返青。白晃晃,直立在那里的墓碑更显得冰冷生硬,它们是另一世界居民住所的门牌。

这真是一幅奇异的画卷。这个世界最活跃的场景,和另一个世界最死寂的处所,和谐地融为一体。森然林立的墓碑向远处蔓延,自然地融入同样森然林立的楼群。同样笔直僵硬的体态,使两者交织成为同一群落。

原本应当具有最大反差的地方,却呈示着同一的色彩。也许墓场的死寂正揭示了疯狂曼哈顿(它是这个世界的象征)的真正实质。坟墓是为了安放无法再向前走的躯体。如果生命只是有形的存在,那么,形体的停顿就是生命的终结,坟墓就是那终点的标志。

完全从属于肉体的生命只有一个去处:坟墓。即使曼哈顿的疯狂活力可以掀起涛天的浪潮,它仍然有限得不足以超越有形之物一步。它疯狂追逐的所有目标,无非只是必然消散的物质,和依附于物质的更短暂、易变的感受。曼哈顿是纯物质性或纯感官性存在的写照。物质产生的驱力,必然在物质消散的地方终结;感官具有的活性,一定在肉体冰冷的时候归于死寂。

曼哈顿的楼群没能淹没这片白森森的墓碑,曼哈顿的喧嚣也都无法越过死亡的高度。坟墓在有限存在的终点,冷眼看着“曼哈顿”——这人世间虚假的火热,冷眼看它繁华中泛起的死亡之气。

这繁华都市中的墓场,这一块块简朴的墓碑,仿佛是一扇扇门,是一个世界的终点,但也许可以成为另一个世界的入口。以现世为目标的,就留在现世的坟墓之中。以天国为归宿的,就超越死亡的终点而永享天国的荣耀。想想耶路撒冷城外那个空着的坟墓吧!何处是我们心灵真正的居所、家园?

 

 

作者原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先后在康州及纽约牧会。现居美国旧金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