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之源 | 书介:鲁益士(C. S. Lewis)《四种爱》

《四种爱》一书的主题是“上帝就是爱”,而区别“舍己之爱”与“需求之爱”,则构成了该书论述的出发点。

 

 

 

文╱范学德

 

 

 

鲁益士(C. S. Lewis)是大手笔,举世公认,而他就“爱”这个大话题又写出了一部大作——《四种爱》(The Four Love)。这是每一个关切爱这个话题的朋友不得不读的名著。并且,我深信,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不会后悔。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它耐读,可以反复读,伴随你一生一世。

我手头的中文版《四种爱》一书,是由林为正翻译,雅歌出版社出版。顺便说一句,现代人越来越不愿意读厚重一点的书了。但是,不读名著,心灵就很难提升,升华,超越。尤其对于基督徒来说,就是为了支援中文基督教的出版大业,我们也应该在书架或者办公桌上,摆几本自己买来的好书。

《四种爱》一书的主题是“上帝就是爱”,而区别“舍己之爱”与“需求之爱”,则构成了该书论述的出发点。

所谓“需求之爱”,依柏拉图的分析,乃是“因匮乏而生”,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没有一个基督徒敢说,我爱主别无所求。说到底,我们在上帝面前是乞丐。因此,无论我们怎么接近上帝,我们也不可能与上帝完全相似。

上帝是爱的真理,若不留神,就会变成爱就是上帝。“而爱一旦被奉为上帝,当即成为魔鬼”。据此,鲁益士反复强调,“所有人类的爱,发展到极致,都不免会妄想拥有上帝的权威”,无论是其堕落到了极点,还是发展到了最崇高的时刻(第6页)。

论及爱国,鲁益士说,“国家之爱,一旦走火入魔,便会恶行恶状。”(第22页)因为爱国情操包含了许多成分,而这些成分又有许多不同的组合方式。

四种爱的第一种是亲情。人生中持久的幸福,十有八九来自于亲情。论及亲情,鲁益士说,“亲情所有的是一张如家人般平凡的外貌,因此,大多数给予我们亲情的人,在我们眼中都平实无奇。”(第36页)基本上,亲情并不挑剔对象的好与坏,它能爱最不起眼的对象。

在所有对爱的渴望中,对亲情的渴望最容易变得极不通情达理,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亲情的对象,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亲情的对象。贪得无厌,于是就成为亲情的某种病态。“想要人爱,先惹人爱吧”,这句格言可以广泛使用。鲁益士提出的另一个要点就是,保持一定的礼节,家居与社交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谁也不可以随心所欲”(第45页)。

亲情中的另一种突出的病态,就是控制之爱,使被爱的对象永远处于匮乏之中。旗号则是,我这都是为你好啊。这在某些家长中,表现得特别清楚。

友谊是四种爱的第二种。它在古代最受推崇,而在现代则降为次要。鲁益士特别强调,“友情是一种最不‘自然’的爱,与本能,生理,社交,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几乎无关。”(第62页)友情的基础是伙伴之交,因共同理想或共同目标而结合,肩并肩,携手并进。于此,可见友情的可贵:超越人性。

“友情是上帝的工具”(第92页),这是鲁益士的独特论点。因为在友情中我们看到,一切的美好都来自上帝,并且上帝使原本就美好的,变得更加美好。“因此,友情不但是上帝用来启发我们眼界的工具,也是用来创造美的工具。在此盛宴,上帝才是真正的主人,是由他来选择参加宴席的客人。”(第93页)如此就可以说,人生得一知己,乃是上帝的恩典,一切都出自上帝的恩典。

关于爱情,这四种爱的第三种,鲁益士首先区别了“爱情”与“肉欲”,他的区别很棒:“没有爱情的性欲要得到‘它’,也就是情欲本身;爱情要的则是所爱的人。”(第99页)他接下来这样分析,对于一个充满了肉欲的男人来说,“女人正是他不想要的东西。只不过,要得到他所想要的乐趣,女人还正好是必要的工具。”鲁氏之神思妙语,于此可见一斑。

论及爱情的特征,鲁益士说,“爱情的特征便是宁愿与所爱的一起痛苦,也不愿与他人共用幸福;即使双方都成熟而且阅历丰富,自知分手的创伤将痊愈,只要撑得过眼前分手的暂时痛苦,今后十年自信会过得比彼此结合快乐得多——即使如此,也不愿分离。”(第112页)“宁可如此也不愿分开。宁可拥有她而痛苦,也不愿失去她而快乐。如果心碎,就让两颗心碎在一起吧!”如果内心没有这种声音,心中便没有爱情。

的确,爱情如此伟大。但在其伟大之处也暗含危机。爱情的话语如同神谕,它能令人完全投入,仿佛达到了永生的境界。但是,爱情毕竟是一种情感,它不能代替上帝发言。

危机与危险都在这里:“爱情一旦受到毫无保留的推崇及无条件的服从,便会成为恶魔。对于自利之心,它如天使般加以摈弃,不过对于上帝或全人类加诸身上的要求,它却如魔鬼般一概反对。”(第115页)鲁氏之隽语,随手可得。

圣爱,是四种爱的最后一种。说到圣爱,鲁氏敏锐地观察到了一点:“付出爱,便不要怕受伤害。不管爱的是什么,心必然会受到折磨,甚至被打碎。如果心要保持完整,便不可以对任何人付出,甚至动物也不行。”(第128页)因此,鲁氏相信,并且我也相信这一点,即使爱得再不对,再过度,也比为了安全而孤芳自赏、自绝于爱而更接近上帝的旨意。

将因爱而受的痛苦献给上帝。“如果我们的心注定要破碎,如果上帝要我们的心为爱而破碎,那就让它碎吧”(第129页)。

上帝乃真爱本身。“爱乃是上帝的创造力。这个最初的爱是舍己之爱。”(第133页)鲁氏大胆地借用了一个生物学的比方,“上帝就像是‘寄主’,故意把寄生虫养在身上;他让我们剥夺他,利用他。这才叫真爱。这正是爱的蓝图,众爱的发明者。”(第134页)

上帝赐给我们舍己之爱与需求之爱,同时他又让我们分享他的舍己之爱。这爱的特点是:其一,它全然公正无私,只想到什么才是对所爱者最好的;其二,它能爱那些本质上不可爱的人。上帝同时也改造了我们对彼此的需求之爱,使我们能够心怀感恩,喜乐地接受别人的施与。这种改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凡是爱,惟有让真爱进入,才能升华为圣爱”。而“人间的爱,惟有愿意臻入圣爱的永恒,才能期望本身的永恒;至少要在人世间有个开始,以免长夜来临,想改造都不可能了。”(第134页)

就此打住:爱,永远不会太迟。

成为接受者。接受圣爱。

 

 

作者原为马列哲学讲师,现住美国伊利诺州,自由传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