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保留,没有后退,没有懊悔──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

 

 

 

译╱吕允智

 

 

 

博得恩没有机会去中国,但他的遗产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医院。

身为博得恩乳品企业(Borden Dairy)的继承人,当1904年,博得恩(William W. Borden)在芝加哥的高中毕业时,他已是身价百万的富豪了。他的父母给他的毕业礼物是环游世界。他去了亚洲、中东和欧洲。他见到许多苦难中的人,心里有很沉重的负担。他写信回家说:“我愿意预备自己,献身宣教工场。”

下了这个决定之后,博得恩在自己圣经的背后,写下了“没有保留”(No Reserves)这几个字。

博得恩在1905年进入康州的耶鲁大学。外表看来,他与一般的大学新生并无两样。但很快地,同学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有一位同学如此写道:“他在大学中显出的灵性远超众人!他的身心已经完全献给基督。同学们发现他坚定如磐石,非常可靠。其实全因他已立下生命的目标,并且分别为圣!”

博得恩听了耶鲁校长的“学生应立定目标”的演说后,大为失望,“他没讲到我们的目标该是什么;也未提及我们该从何处得到力量;更别说要如何尽力对抗试探。”环顾四周,他看到的仅是空洞的哲学理论,苍白无力的道德,以及生活中的罪恶污染。他感到极度地悲哀。

博得恩发起了“校园更新运动”。他的一位朋友如此描述:“第一学期的每天早餐前,比尔和我一同祷告。我说不上来是谁的主意,我想肯定是他开始的。不久就有第三、四位的加入。我们先读一小段圣经,然后祷告。比尔很会分享圣经……他先诵读圣经,指出神的应许,再以满心的确据来支取这些应许。”

博得恩发起的小组晨祷,很快传遍整个校园。第一学年结束时,有150位大一学生,每周参加小组查经与祷告聚会。到他大四时,全校1,300位学生中,有一千人参加小组。

博得恩总喜欢向那些“无可救药”的同学传福音。“在他大二时,查经班已有三百人,我们会分配大家去关心不同的人,尽量让每个人都被照顾到。挑选对象时我们会一个一个提名:谁愿意选这个人?如果有很难传福音的对象,没有人要负责的,博得恩总会说:把他的名字给我。”

博得恩的福音事工,并不限于耶鲁大学校园内,他也帮助纽海文街头的醉汉。为了重建他们的人生,他创立了耶鲁希望会。“他常在晚上,到城里的贫民区,在街头、廉价旅馆及酒店中,在那里帮助可怜的贫民,喂饱他们,带领他们归向基督。”

博得恩的宣教负担,渐渐集中在向中国的回民传福音。此方向一定,就再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也影响了同学,他们也开始考虑参与宣教工作。有位同学说:“他的确是我见过最特别的人……他有钢铁般的意志。我总觉得古代的殉道勇士,以及现代的宣教英雄,就该是像他一样的人。”

“虽然他已有百万身价,比尔还是深以天父的事为念,他没有花时间娱乐。”博得恩的时间都花在传福音上。他主持了耶鲁的学生宣教大会,也担任Phi Beta Kappa荣誉协会的主席。

从耶鲁毕业时,博得恩拒绝了几个高薪的工作。此时他在圣经上又写了几个字:“没有退后”(No Retreats)。

博得恩进入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神学院就读。在神学课程进修完成后,他乘船前往中国。由于他的目的是向回民传福音,他先停在埃及,学习回教文化与阿拉伯语文。在那里博得恩感染了脑膜炎,一个月后他离开世界,年仅二十五岁。

当博得恩过世的消息传出,“一股忧伤的浪潮涌向世界各处。博得恩不单放弃了他的财产,更无怨无悔、甘心乐意地献上了自己的性命,作为祭物。”

博得恩之死,出师未捷,这在不在神的计划中?这是他生命的浪费吗?博得恩临死前,在他的圣经的“没有保留,没有退后”之下另外写了几个字:“没有懊悔!”(No Regrets)

博得恩没有机会去中国,但他的遗产中的一部分,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医院。

今天,该医院的网站上,是如此介绍的:“位于市区北滨河路边,毗邻白塔山公园,环境清幽雅静的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广大患者理想的休憩疗养之地。医院历史悠久,1914年由美国传教士博得恩创办……”□

本文引句均选自戴存义师母Mrs. Howard Tayler所著《耶鲁的博得恩》(Borden of Yale)一书。本文译写取材自http://david.snu.edu/~hculbert/regret.htm。

 

译者曾任本刊编辑,现居南卡罗莱纳州,正在神学院进修。

 

《“没有保留,没有后退,没有懊悔──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 有 1 条评论

  1. […] ▸没有保留,没有后退,没有懊悔──No Reserves. No Retreats. No Regrets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