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与天下无贼——冯小刚电影《天下无贼》观后感

傻根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呢?凭什么不应该看到世界的真相呢?凭什么要别人拼死来保护呢?

 

 

 

文╱石衡潭

 

 

 

大陆名导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机趣又饱含辛酸的故事:

在一列火车上,一对想以扒窃技艺,换来锦衣玉食的“贼公”、“贼婆”,与一个完全没有被尘世欲望与机心所污染的、以维修庙宇为生的民工相遇了,由此而开始了他们心灵的感化和命运的逆转。

由于民工傻根的异常纯朴和毫不设防,他们放弃了“宰羊”的念头,反而成为这只“羔羊”的看顾者与保护人,而且发展到不惜一切代价,与另一拨儿扒窃团伙生死一搏。

最后,贼公王薄“壮烈牺牲”,贼婆王丽改邪归正。他们留下的遗腹子,王丽也发誓,保证他将来不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扒窃团伙及其头目黎叔,也都落入法网。似乎是真的实现了天下无贼、天下太平的梦想。

 

 

与狼共舞的童话

 

平心而论,这部影片的立意不可谓不好:在丑恶之处呼唤美好,在熙攘之间寻求心灵净土。它的制作也不可谓不精:雪域高原的罕见奇景,扒窃老手的惊人手段,引人不禁的连珠妙语,令人叫绝的斗智斗勇……

可是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建立在虚构的基础之上。它可以被看作一个美丽的现代童话,却绝对不能作为现实生活的指南。

首先,傻根这样完全纯真的赤子之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回答是否定的。影片为了加强傻根形像的可信性,给他安排了异于常人的经历与环境:他是一个孤儿,从小就没有父母,他由村里乡亲们带大,学习维修古庙宇的手艺,后来又随着村里的维修队来到青藏高原。在高原上,他很少有机会与人相处,倒是与一群狼成为了朋友,他有什么心事都向狼来诉说。似乎这样一来,傻根就真的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就真的能够保守其赤子之心了。这可能吗?

经验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孤儿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也有七情六欲,也要面对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也要经风雨见世面。而且,一个孤儿往往不是比平常人更幸运,而是更不幸,所以,他对世态炎凉、人间冷暖,会比平常人感受更深。

影片给傻根设置的小环境,也十分温馨。维修队里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大家都对傻根非常好。工头把傻根多年来的工钱小心积攒,一分也不苛扣。他既是老板,又是银行,还让傻根在需要时带着六万元钱回乡去娶媳妇。

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常常是:农民工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年,却得不到工钱。要靠在风雪漫天的大街上举牌抗议,直到政府有关部门介入,最后才能得到一点回家的路费。至于工钱被层层盘剥苛扣,那更是家常便饭,都不值一提了。

人与狼和谐相处、与狼共舞,也只是一个传奇或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即使真正有这样的事,也只是因为狼只依据本能行事。本能满足了,它就不会再滋事。

在狼没有善恶道德问题,而人则不一样。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而且这种自私是没有餍足的,所以,与人打交道要更谨慎、更提防。

傻根却根据狼都没有伤害自己,推导出贼肯定不会来偷窃自己,这当然是不成立的。这是一种无知,而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与勇气。

傻根在完全不能确定王丽是否真的患有绝症的情况下,仅仅凭萍水相逢的王薄几句话,就把自己的几千元钱掏出来给对方,这同样是一种无知。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个孤儿,能够得到一笔“钜款”回乡娶亲,一定经过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或危险与屈辱。他一定会时时谨慎,处处提防,而绝对不会口出狂言,目中无贼。

 

 

有多大的感化力?

 

其次,傻根这样的赤子之心,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大的感化能力吗?回答也是否定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因赤子之心而幸免于难,或不受到攻击与伤害,却只会让罪犯更加便利与猖狂。这一点在影片中其实也显现了出来──人们对着佛庙虔诚顶礼膜拜时,正是窃贼下手的最好时机。

电影中,正是傻根的“目中无贼”的狂傲和“天下无贼”的自信,引来“群狼”的聚集围攻。他虽然逐渐感化了王丽与王薄,但却不能对黎叔的扒窃团伙有丝毫影响。他实际上把自我护卫、自我保全的责任,转嫁到了王丽与王薄身上(当然也增加了护卫的成本)。

他自己浑然不知,高枕无忧,而王丽与王薄则时刻警惕,提心吊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窃贼玩弄于股掌,而王丽与王薄一次又一次地使他化险为夷。最后,王薄为保全他的财产和赤子之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他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仍然一无所知。这实际是对赤子之心的一种嘲弄与讽刺:赤子之心原来是任人摆布的,其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这种赤子之心是盲目无知的、软弱无力的,而且结果是危险可怕的。试想,如果傻根不是那么无知无畏,他就不会引来“狼群”的垂涎;如果王薄及早狠心下手,傻根失去的可能只是金钱,而得到的是宝贵的教训,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实际上,一个人的无知,是给了别人作恶的机会;一个人的无畏,是把自己和帮助自己的人置于危险之中。

鼓励无知与无畏,是愚蠢与错误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犯罪分子之所以得逞,许多悲剧之所以发生,很多就是由于人们的无知、疏忽与大意。

 

 

真的值得这样做?

 

再说,有必要这样保护赤子之心,并且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在影片中,王丽与王薄开始还只是想保护傻根钱财的安全,后来却成为对这赤子之心的守候了。他们不愿意让傻根看到现实的残酷,不愿意让他的赤子之心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所以,他们要拼死来护卫这赤子之心,护卫他们心中惟一的一片净土。

可是这有必要吗?这值得吗?开始时,王薄对此是怀疑的,他希望给傻根一个教训。但被王丽制止了。王丽希望以一个干净的母亲的身分,来迎接即将出生的婴儿,因此她坚定了自己保护傻根不受伤害的决心。她觉得似乎在傻根和她的孩子之间有一种特殊的关联,那就是赤子之心。

其实,王薄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傻根凭什么不能受到伤害呢?凭什么不应该看到世界的真相呢?凭什么要别人拼死来保护呢?这样对待他是保护了他还是害了他呢?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没有豁免权,任何人都没有例外。每个人都需要知道世界的真相,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生活的磨练。不然,他就永远是一个给别人带来负担和麻烦的累赘。

在王丽与王薄就要逃离是非之地时,他们与黎叔狭路相逢。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决定与黎叔做最后一拼。最后的结局,即使涂上了道义胜利的色彩,仍然是个悲剧。单凭一种感动,试图以个人来制止犯罪、支撑秩序是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

 

 

虚假虚弱与无奈

 

如果一种理想是建立在对现实完全无知的基础上,如果它对于现实完全无能为力,那么它就不是一种真正的理想,而只是一种幻想,一个空中楼阁。

它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有害的,会对人们产生严重的误导。我们设想一下,傻根醒来之后会怎样,或者应该怎样生活呢?是应该知道王薄与王丽为自己所作出的牺牲,还是仍然一无所知呢?如果他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是继续保持他的赤子之心,继续对人毫不设防,好让下一次悲剧重演呢?还是骤然看清人世,改弦更张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因为它不愿也无法面对,而实际生活却会给我们最好的回答。生活的回答可能多种多样,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会宣布这种赤子之心理想的破产。

真正的理想,是能够洞察、穿透现实,又能够引导、改变现实;真正的理想,敢于面对现实的严酷性与残酷性但又并不认同于它,也绝不向它妥协;真正的理想不是脆弱的宝贝,需要别人小心翼翼地呵护,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真正的理想是坚强有力的,它会给持守它的人以无尽的希望和无穷的力量,它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自信、智慧与成功。

实际上,这部影片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虚假与虚弱、无知与无奈:明明是贼声四起,却偏要说天下无贼;明明是胆颤心惊,却偏要装作目中无贼;明明是心底有私,却偏要说赤子情怀;明明是哄人把戏,却偏要自欺欺人……人啊,何时能抛弃这虚假的安慰,追求那坚实而真正的理想呢?

 

作者是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从事研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