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鲲生
关照现世,人确是陷溺在苦痛之中。如果人得到救援,脱离了今生或永世的苦痛,或两方面皆得解除,仍然只是消极的范畴;救赎,除了消极面,尚有同等重要的积极层面:进入完整的或健全的境界。
我们观察世界上各种学说理念或宗教,发现可以粗分为偏重今生的救赎,和偏重永世的救赎等两类。
偏重今生的宗教
一般而言,偏重今世救赎的,多是政治取向的“准宗教”,如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及各种面貌的国家主义。
也许有人不同意把这些政治主张,划归宗教范畴。实际上,这些政治团体要求其成员献身、自我牺牲的强度,连宗教团体也望尘莫及。
政治学者拉斯基描述史太林和他同伙,为一批深具“宗教”信念者:他们坚信其见解珍贵无比,他们认为任何牺牲都不为过。
而共产党员遵守马克斯、列宁、史太林的著作,如同清教徒遵守圣经一般。共产主义的远景是绝对的今世,只注重此生此世,努力帮助人挣脱剥削、贫困、社会主义,努力建立社会新结构,努力迈向全民不匮乏。
新约圣经中的撒都该教派,不信天使、鬼魔,不信复活;只重视摩西五经。这一派的教义是:顺服律法,可引致昌盛和祝福;不顺服律法,则导致衰败。可以说是注重今世的教派。
禅宗也有类似的倾向:终极的道可在此生达到,此时此地(Here and Now)即可获正觉。(注1)
偏重永世的宗教
社会学大师韦伯(Max Weber)研究,认为印度教与中国儒家对人世的关怀呈现强烈的对比。韦伯分析,在《中间考察--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中,说:“印度教……对现世持最彻底的否定……”
印度教以为,世上一切政治、社会建制都没有意义,人们最重要的事是看破红尘、去除无明,归回“梵我一体”的境地。
由于印度教对世界采否定的态度,并一心追求舍离现世的一切,因此产生了浓烈的出世思想,对于人文建制、文明发展,皆采取消极的作法。(注2)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也有类似的倾向。释迦牟尼说,一切有知觉的生存乃是“极端的痛苦”--连死都不能解脱这痛苦;因为死是进入另一个可怕的苦境,会变成奴隶、动物、植物……
佛教的教义是,要解脱痛苦,必须追求涅槃。“涅槃”在梵文的意思是“吹灭”,好像蜡烛吹灭一般。
“涅槃”是属于彼世的,而且彻头彻尾与此世对立。
兼顾今生与永世的宗教
基督信仰重不重视今世?基督信仰是不是忽略了今世?基督信仰有没有因为追寻永生,而轻看了今世?
英国作家鲁益师(C.S. Lewis)说:“请问你是在那里遇见永恒?”
他自己回答说:“是在这里、现在。”
有人批评基督信仰不重视“人”,只关心“神的荣耀”。
是这样吗?基督信仰若是不关心人类,上帝的独生子耶稣,为什么还要取了人的形状,来到人间,住了三十多年?
耶稣亲口教导,人能够“重生”,从上头再生一次?
请问,人是在哪重生?
“就在这里,此时此地。”
基督信仰说人可享有永生,基督信仰所说的永生,不是始于离开世界那一刻,是我们在今世遇见基督的那一刻开始的。
今生与永世重叠
基督徒生活在今生与永世的重叠时期:永世已开始,但今生还未结束。
《歌罗西书》3:2说:“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
你有子女,我有子女,他们的教和养,是“上面的事”,还是“地上的事”?一日三餐呢?买房子、买车子呢?
买房子置产,可能是上面的事,也可能是地上的事。
请看《哥林多前书》第10章23、25节:
(1)“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
(2)“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
买房子置产,到底是上面的事,还是地上的事,有两个准则可以参考:
(1)是不是荣耀神?
(2)是不是自私的--只考虑一己,还是也考虑别人?
小孩子受教育也是同样状况:我们是期待他日后为神而活、为他人之福利而活?还是只期待他过好日子、作人上人?这一些都是在“动机”的范畴里,任何人不能随意定罪别人。
而一个为主的大爱、主的宝血赎回来的门徒,得在圣灵的光照里来面对自己:我这样做,是出于“爱”?还是出于“私益”?
今生与永世密不可分
如果人生一切都要结束于“坟墓”,那么今生就只有暂时的意义和暂时的价值。然而,因为人类有永生的可能,今生的意义就因此不只于今生。
“永世肯定今生”,在众多学说、理念、宗教中,唯有基督信仰如此妥贴地将今生与永世连接了起来:
每一个“现在”所采取的行动,影响我们在永世里的状况;每一个“现在”所做的判断,都要在永恒里交帐。
我们的“现在”,必须向永恒负责,因为我们是本于永恒、倚靠永恒、归于永恒的。
正因为我们的“现在”有可能在永恒里被纪念;于是我们的“现在”,就有了永恒的价值。
结语
基督信仰绝不是像共产主义所指控的,只顾将来,不管现今。基督徒与人文主义者一样,关心现世的人生、社会的福利;从历史上可知,绝大部分的社会关怀工作都是基督徒开始做的。
福音会使得一个人因看重永世而忽略了今生吗?“检视历史,我们发现对现今世界有极大贡献的人,都是那些对永世极为重视的人:那些导致整个罗马帝国皈依基督的使徒,那些建立中世纪文明的伟人,那些废除奴隶交易的英国福音派人士……正因为他们的心灵全被天国占据,所以才能在世上留下足迹。”(注3)
基督徒的态度是,现世固然重要,但却不是一切(《太》4:4)。基督徒并没有乌托邦的空想,然而他们却往往成为堕落社会重生的力量。
为什么那么关心永世的这群所谓的基督徒,会比其他人关心现世呢?因为当一个人回归到造物者面前时,他不只是寻回了真正的生命,也寻回了爱的能力。事实上,真正的生命就是有能力“去爱”的生命。
作者为台湾《校园》杂志主编,《校园出版社》总编辑。《校园》杂志是一份“深思信仰,对应时代”的刊物。
注1.JND Anderson ,《Christianity and World Religion》,(Leicester:IVP, 1984) pp.82-111
注2.张超雄,〈宗教特质与历史动力〉,台北《历史月刊》1991.5,页97-99。
注3.鲁益师,《清醒的心》,(台北:校园出版社,1978),页289。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