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类,谁给城市更好的装扮?

文/博学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这座被称为魔都、人口接近2500万的城市,如今不得不接受被制约、被规范的挑战。某些自媒体以“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为标题,探讨垃圾管理条例背后很多具体实践上的困难。

诚然,任何一项“管理条例”的出台,其制定者的动机也许是正确的——希望借着相关条例的实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观、理性、和谐。但这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

条例一出台,我禁不住怀念起从前的年代。那时大家生活清贫,偌大的村庄里,一个小卖部就可以解决生活的基础需要,平凡的生活中也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

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需求变得更加具体和细致,我们获取更便捷的生活的方式,也变得唾手可及。足不出户,通过网购和各种新型零售产业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对生活的一切想象。

这种以消费驱动的生活,会不断地滋生各种生活垃圾,而普罗大众又缺乏必要的节制和处理能力。例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裹垃圾增量已占到生活垃圾增量的93%。

垃圾管理条例的出台,其实是间接地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当消费的激情褪去,谁来处理那些狼藉的垃圾?谁给我们营造更干净的空间?我们以为消费之后的垃圾,已被远远地投入垃圾箱,但它们之后的命运,也许是被运送到一个个专业加工厂,再进行二次回收利用,之后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就如此生活在盲目的消费和被垃圾循环污染的空间之中。

最悲哀的事实是,我们以为我们在享受消费,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其实成为被消费的对象——那些用钱买不来的整洁的空间、纯净的空气和水,正在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奢侈品。

2

每当看到“管理条例”四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某某地方混乱了,所以有关部门不得不采取行动,以期担负起“管家”的职责,治理这地。

管理,当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一旦当管理的手段提升到强制的层面,例如对待出局者,以罚款多少为警戒,总会或多或少给人缺乏温情的感受。没有人性化的管理,也许会带来短期的正面效应,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不能改变人心。

在一篇探讨日本人处理垃圾的文章中,作者指出:自古以来,日本资源就很贫乏,因此,日本人具有高度的节约意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习惯都以节约各种资源为出发点,很好地践行了“从点滴做起”这句话。(参《浅析日本的垃圾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他国的经验也许并不适用于中国国情,但一些具有普适性的生活方式,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例如,虽然我们从小被教育祖国地大物博,物资丰厚,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自然界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们更不是资源的天然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因此理应节约资源,选择过简朴生活。

也许,合理的教育可以有效规避日后某些不好的生活习惯,但并不是万能药。在一个主要由成人组成的已然失序的社会中,也许还有另一种方式,让我们在这城市中更健康地生活。

3

对生活垃圾的管理,从某个层面,印证了有些人看到这个社会畸形的一面,渴望营造一个更整洁的空间。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的看见:“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然而,外在条例,也许可以约束我们的行为,却无法介入我们的心灵,无法对我们的内心提供指南。那些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往往在别人看不见的角落,看不见的时候,就会制造各种垃圾,或者对公共空间产生负面影响。而所有后天养成的习惯,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状态和三观的映射。

回想起旧约时代,上帝因着爱,为了使他的百姓过上更健康的生活,定下了许多具体的生活范式,对以色列民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细致入微的要求。但因着罪性的深入,他们距离上帝心意中的生活仍相去甚远。那些恪守各类规条的人,成了律法师和法利赛人,他们常以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判断评判人和事。在新约时代,这些人成为耶稣常常责备的对象。

但比律法和规条更高一层的,是恩典。

恩典的意义是,所有人都亏缺了上帝的荣耀,都是心思不洁、嘴唇不洁、行为不洁的人,我们无法靠自己的道德或行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丽,更讨上帝的喜悦。耶稣的到来,并不是废弃律法,而是成全律法;耶稣所开启的恩典的时代,给所有不堪的人一次重新再来的机会。

4

在新约圣经中,当耶稣和罪人、税吏、不洗手就吃饭的人一起坐席的时候,许多人感到诧异,但耶稣却给他们恩典和接纳。这些遇见耶稣,并被恩典和真理更新的人,很难想象他们不会过上荣神益人的生活。

所以,垃圾分类、环境管理,需要城市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所敬畏和仰望,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向上帝交账。

基于基督信仰的环境保护,首先是从个体生命开始,使我们意识到自己罪性的根深蒂固,并且愿意接受基督的救赎,由此产生以圣经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这也正是保罗所说的,“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参《哥林多前书》10:31)

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懂得感恩和节约,因为深知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一切都是从上帝而来的恩典,我们应以感恩的心来生活。

有一种信仰,让我们懂得谦卑,承认我们无力靠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治理这地,而是唯独依靠基督。在耶稣基督替代性的救赎中,我们不再以宇宙或自然界的主人公自居,而是承认我们只是寄居的客旅,应当从最微小的细节上着手,呵护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确信,“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耶和华。”(参《诗篇》24:1)

(图片来自pixaba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