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一条超越的路:在世俗时代如何好好生活 / HT

近期“健身房”节目,毛叔和两位对谈嘉宾雨成和英俊,继续聊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巨著《世俗时代》(A Secular Age)。在前两期节目中,谈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在被世俗化不断裹挟、改变,与超自然界逐渐脱离,甚至宗教改革也是带来世俗化的因素之一。

而今我们都活在“内在框架”(Immanent Frame)[1]中,不再需要通过“超越性”就能解释人生。那么,世俗时代我们要如何好好生活呢?这是本期节目谈的主要话题。

保持Take,迎难而上

泰勒在他的书中,并没有对如何在世俗时代生活给出完整解答,但我们可以透过他对世俗时代的研究来探索这个话题。

雨成分享说,泰勒并不主张基督徒要脱离世俗时代,他也并不主张基督徒的见证都该是反世俗化的,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活在世俗中。事实上,基督教历史上的某些事件,也为世俗时代的兴起打造了基础。

泰勒在书中提到:在世俗时代,人们通过普世化、祛魅化,逐渐构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人人都有能力、有义务遵守的社会道德。这是世俗时代在人类道德上的里程碑式的成就。然而,这需要基督教思想才能真正活出来。所以,如何在生活中做好见证,才是基督徒要解决的问题。

就此,泰勒给出了两种态度,一种是Spin[2],这种态度比较偏执己见,拒绝承认其他观念;另一种是Take[3],是一种开放的立场或观点,能听取不同声音。我们的处境确实很复杂,究竟如何才能把日子过好呢?泰勒鼓励我们应该采取Take的开放态度,承认我们的脆弱、有限,带着谦卑,与人合作、对话,这样会能生活得更好。

当我们离开超自然

人在世俗时代,是高度自由且孤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脱离了所有的超自然力量的限制。雨成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发觉教会历史上曾拥有的某些独特力量?比如超自然群体,甚至是有魔法的群体?这是个很叫人惊艳的问题,如果真能有这样一个群体,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有大不同!雨成也说,这弄不好就成了迷信。

英俊分享说,世俗时代最大的危机是遗忘,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内在框架中,失去了很珍贵很重要的视野,但这个视野在基督的福音中却是整全的。原本,世俗化的故事和救赎的故事是可以平行对照看的,而一旦离开了超自然解释的层面,很多问题就变得不可理解,比如人为什么会痛苦。

而在公元前1500年前,那时的人甚至没办法不感受到上帝,因为宗教行为无处不在。而在不断世俗化的过程中,道离了肉身,因着建筑物、特定的仪式空间等慢慢被遗忘或抹去,如今的人想要感受到上帝,已经极其困难。泰勒在书中提到,我们其实并不应该忘记传统,不应该失去对奥秘的尊重。

毛叔说,如今有不少跟随上帝的人,也发现了信仰生活中的这一缺失。过去几十年间问世的许多灵性操练书籍,把天主教带有一些仪式感的东西,带进福音派。很多人觉得,我们还是很需要这些历史悠久的灵修操练方法来帮助我们好好生活。

感知美是一个重要信号

我们不用假装自己很神圣,有压力、有挣扎这很正常,如果我们可以真实表达脆弱,反而更被信任。我们或者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再附魅。比如说,生活中就有很多美和奥秘,水果为什么从土里长出来会是甜的?这当然有所谓科学解释,但如果带着对奥秘的探究,以及感恩的心,就会找回很多生活的超越性。我们既然相信上帝,就需要找到一些方式来感受和经验到上帝的存在。

毛叔的这段分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实操的方法。其实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事物中,都蕴藏着奥秘,或许那些奥秘一直在等着我们去揭开它。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或许就能与超自然的力量相遇。

我们也许能从这个世界中看到某些真实的超验价值,这些超验价值是以一种很真实的方式,跟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相结合的,比如跟上帝。

毛叔举了一个例子。他认识了一群观鸟爱好者,他们非常热爱鸟,是那种类似造物的热爱。他们虽然是无神论者,却带有超越性的美德,叫人能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信与不信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如果采取Take的立场,我们可以在生活各处发现神圣,而不只是在基督徒群体中。

英俊分享了在泰勒的另一本书中,他也谈论美:能引起人的某种思念、心灵震颤、敬畏、共鸣、向往等,这都是极其重要的信号,是来自超越界的信息,这是重大突破点。我们可以就此发问,我们的服侍事工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呢?至少美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人们对意义的向往、对美的感知,这些都是人性的本然反应。

接着英俊的这段分享,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如今“美”不是我们的第一视角了?或许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美的能力,而是因为我们感知不到来自超自然的保护,是不安全感让我们无暇顾及美的存在。而其实,我们被造时有着全备的感知力。如今我们陷入了因罪而来的愚钝。但随着我们在福音中被更新,越来越有基督的性情和样式,我们的生活是可以越来越美的。

被围困的道德感知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不同,对于道德的感知也不同。泰勒认为在世俗时代有一种新的道德体验模式,比如人们会更积极地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把成为道德的过程,看成是遵守权威教导的过程,其实这也是现代世俗性道德想象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什么才是真正有权威的教导?正如牧者和领袖在这种语境下,更多的是去身体力行地参与,就会带出真理的教导,这其实也是每个积极思考的人愿意尝试的成长方式。

再比如,一个人如何才能更好的管理情绪,以成为更好的人?英俊分享说,其实情绪态度是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消除不良情绪不是唯一方式,正如美是一种信号,罪疚感、羞愧、忧虑、恐惧都是信号,里面有值得解读的东西,不是仅仅需要压制规训消除掉。成为体面干净规整的人是有道德的,这个概念是一个特定阶段形成的。而教会推崇的有道德的人不必是这样的。这与信仰生活、灵修生活息息相关。

听了三位的畅谈,我对如何好好活在当下,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但仍需要慢慢摸索和实践。忽然觉得,超自然力量其实离我们很近,只是暂时失联了。

我也试图找到关于孤独、美、道德之间的一些奇妙联系。比如,若我们坚持用美去探索感知生活的意义和边界,或许就会不那么孤独;也会更加敞开,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注:

[1] 内在框架(Immanent Frame)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建构出来的社会空间,完全可以以自然秩序来(物质、科学、理论…)架构我们的人生,不再诉诸超越性或超自然。

[2] Spin,是“旋转”或扭曲现实,将事实或情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呈现,是一种固守自己框架的姿态,对于其他可能的诠释拒绝接受。不只是无神论者,强调有超越性的宗教基要主义者,也可能抱持这种姿态。

[3] Take,泰勒建议的方式,是对不同的叙事框架抱持开放态度,承认自己所看到的只是一个take/我的理解。同样地,无神论者也可能是持Take的态度。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70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