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撕裂的社会,对话中走向和解 / 董家骅

 

文 / 董家骅

整理/BOX

 

【编者按】

当前的世界,可谓危机四伏、变数丛生。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样貌;随之而来的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失业危机等,让人们倍感焦灼、无助。

在这样的处境下,“撕裂”尤为明显——小至人与人之间,大至国与国之间,对于各种议题的不同解读,都会产生某种冲突乃至撕裂。外加社交媒体的普及,自媒体对各类热点议题的主观炒作,又会加剧这种撕裂。

因此,这个世界需要和解;而和解的第一步,始于对话。如何跨越对话的困境,对话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培养对话的公共素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根据董家骅牧师在“对话力”节目中的分享,以及《21世纪门徒现场》一书中部分内容整理而成)

 

跨越对话的困境

我有一个高中时的好朋友,有一次我在游泳池遇到他,很开心地聊起来。朋友突然问:“我知道你是基督徒,你们基督徒如何看待同志婚姻?”那时我还是大学生,就和他分享我们牧师的一些教导。讲完后,他说:“你知道我是吗?”整个房间沉默了5秒钟,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朋友很善意,很自然地转移话题。我也就装作那个对话过去了。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预备好要对话,因为我很害怕被贴标签,害怕在这个过程中被批评,怕被认为是顽固分子。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被贴标签、害怕冲突而拒绝对话。但不对话的结果是我们只有“武装”自己,把自己包装得好好的,不让别人知道我的立场,或者选择伪装。比如圣经中的彼得,他常与非犹太人一起吃饭,但到关键时刻,当其他犹太人来的时候,他就假装不与他们吃饭。我觉得很多人都会面临这样两难的处境。

在台湾,包括其他高度撕裂的社会,我们常常认为自己的立场是最全面的。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我们没有对彼此的这份爱,要么是没有爱地去辩论,要么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我们不学习对话,社会将会变得更为冷漠、对立而且撕裂。

这让我想到神学家沃弗(Miroslav Volf),他经历过种族屠杀,后来读神学。在一次研讨会上,他的博士班导师莫特曼曾问他,“你有办法拥抱屠杀你们族群的士兵吗?”他当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他写了《拥抱神学》。他的很多其他作品也在不断地指出:人与人之间没办法对话,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受伤,而那些创伤又是很真实的。

沃弗说,如果我们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过去,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迈向一个和好的未来。除非我们透过耶稣基督的十字架,重新记忆我们的过去——透过十字架,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有邪恶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我们自己里面也有恶的部分,我们也参与到集体性或结构性的恶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跨越过去的伤害,进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跨越对话的困境,首先是爱。唯有在十字架下,重新记忆我们的过去,才有可能走向和好的未来!

 

以创造的角度看对方

当前的社会,大家都很忙;而社交媒体营造出的人际交往模式,又常常是碎片化的,以至于很多人不见得有信息必回。但这背后也牵涉到一种权力结构。比如我今天向一位我很敬仰的人发信息或邮件,Ta可能不经意间忘记回复,我可能会感到很受伤;但如果是和好朋友,Ta忘记回我,我会有另一种感受和解读。

因此“被没空”其实很复杂,不仅关于优先次序,还包含一种权利关系。最糟糕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权利关系的存在,我们以为大家都是平等的,但并不是。

有一次我在神学院上课时,告诉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可以畅所欲言。后来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们不是平等的。因为你决定我们的分数。”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件事:任何一个场合其实都不是权利平等的,这些权利的存在使人和人之间产生微妙互动。很多人认为今天我们没时间对话、没时间倾听、没时间论述,但究竟什么是“没空”?

当我们深入剖析,会意识到我们如何去看待彼此?我们在什么样的框架下,去看彼此的关系?我们都成长在升学环境中,从小到大都学习竞争,一方面我们用很功利的角度看和对方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带着一种竞争心理。比如,我发现我有时和一些父母们对话是蛮痛苦的,聊天时他们常会说给自己的孩子补各种功课,而我很多东西都不知道!于是我就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会输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是非常真实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好像在对话,实际上是在比较

在基督教神学中有一个词叫“位格”。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三一上帝,他是三一真神,但有3个位格——父、子、圣灵。你可以说上帝有3个独特的位格,可以说上帝是在关系中存在,也可以说上帝是在永恒的爱中存在。人是按着三一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因此我们唯有在真实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地活得像个人,也可以真正把彼此当人看。此外,每个人受造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独特性,唯有在关系中才会展现出来。

因此,对话是学习从上帝创造他者和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对方,通俗讲就是“把人当人看”。在忙碌的时代,人与人需要一些空间,坐下来聊聊天。透过对话,我们学习更认识自己。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对话的关系中,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今天很多人感到自己没有讲话的空间,因此在社交媒体上会有很多激烈的言论,如果我们都能停下脚步,学习对话和聆听,并且把人当人看,或许就不会走到那么极端的地步。

其实,基督徒应该是最擅长对话的人。很多社会人士认为基督徒“自以为是”,自以为拥有真理,这需要我们谦卑反思。当我们真的相信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其实不论和我们对话的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或者是和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士,我们都该有一个承认他们存在、聆听他们并爱他们的基础。

 

培养对话的公共素养

许多人以为对话只是想法上的交流,但实际上对话不只是想法的交流,也是两个有位格的存在之间的沟通过程。在沟通时,我们不只关注思想和理性的思辨,同时也应关注对方的情绪和背景。

在群体中进行实践神学的反思时,以下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人们做更有效的交流,培养我们在教会内与彼此对话的素养。

1. 认识自己的情绪:面对自己的情绪

在面对一个议题、危机或情况时,我们应该先厘清自己的情绪,并想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很多时候我们的反应是出于未经反省的情绪。带着情绪去表达未必不好,一个完整的响应,是需要带有真诚情感的。但是容许未经反省的情绪无限制地表达出来,可能使人失去理性,也会使对方失去继续对话的意愿。

2. 认识对话的对象

在讨论一个议题时,不同背景的人难免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动机,因此若彼此不熟悉,在讨论前可以先邀请成员简单介绍自己和背景,该议题和自己的关联,以及自己对这议题初步的想法和感受,这会帮助彼此在讨论中能更有同理心。透过认识彼此的背景,也能帮助我们寻找共同的语言来沟通,学习把对方当作有位格者来对待。

3. 厘清讨论的范畴

在沟通时,我们也需要厘清谈论的内容属于什么范畴,范畴决定了我们谈论的方法以及用什么来衡量内容的有效性。

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伯玛斯(Jürgen Habermas)把人类的语言沟通分成3个范畴: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在沟通客观世界的事时,人们是以“真实”作为判断标准;在沟通主观世界的事时,人们是以“诚实”来作为判断标准;在沟通社会世界的事时,则是以“适宜性”来作为判断标准。

4. 沟通的首要目的是爱

在厘清沟通的对象和内容后,我们也需要想一想,沟通的目的是什么?要试着表达同理?为了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立场?为了去说服他人?

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与人沟通,都应该先去“理解”和“同理”不同立场的人,学习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逻辑来沟通。同理是一种爱的表达。举例来说,在谈论不同的神学立场时,我们都可以先学习去理解为何对方会这样看事情、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真正害怕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彼此间有什么共同认同的理念和价值。

5. 谦卑、温柔和勇敢的沟通态度

福音不只影响基督徒沟通的内容,也包括沟通的态度。富乐神学院前院长 Richard Mouw 认为,《彼得前书》 3章15节 这段经文:“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正是基督徒在公共空间上温柔对待他人的根据。款待并不是在真理上和稀泥,也不需要以绝对的相对主义作为基础。范尼云在谈到群体时,特别提到款待与真理的关系,认为“款待就是大量的聆听,继而陪伴他们分辨真理。”

如果我们需要打从心里温柔待人,那么我们的核心身份认同必须是建立在耶稣基督上,而不是建立在对议题所采取的立场上。当一个人把自己存在的意义与某个事或物绑在一起时,那个事或物就成为他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基督徒的盼望是建立在耶稣的再来和更新万物上,不是建立在把自己的立场强加在他人身上,或是在辩论中驳倒对方赢得多数认同上。然而当我们的身份和盼望是建立在那位更新万物的上帝身上时,我们则能承认彼此的差异,以温柔和勇敢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谦卑地聆听和接受不同的看法。

 

在对话中学习爱彼此

对话代表两边有不同的立场。对于对话很多人有一个疑问:对话是不是妥协?对话是否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立场?然而事实恰好相反,正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立场,我们才需要对话。

因此,选择沟通的方式才格外重要。当我知道我们彼此有差异时,我们可以先寻找我们共同的基础,或选择有情感上的连结。比如2018年台湾公投,其实面对是否修改民法,两个阵营之间的观点针锋相对,但是如果彼此能回到一个共同点,反思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是有共同的连接点,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话。

当我们对他者产生兴趣和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对话的焦点就会转移到“人”和彼此身上。在撕裂的社会如何培养对话的公共素养,艺术人Tim的建议是——大家试着去寻找相反的观点,也就是说看那些你不喜欢看的媒体,接触那些你不喜欢接触的人,或者说你觉得不舒服的人。要尝试让自己进入到一个不舒服的环境中,才有可能理解对方,而且在理解之后,才会找到一些彼此共同关切的事情,关系也会建立起来。

在培养对话的公共素养时,如果我们将他者视为生命的礼物,透过对话、互动甚至冲突,更多地认识自己,认识他者,并且学习去爱彼此,这会是一个不一样的社会。

 

《“撕裂的社会,对话中走向和解 / 董家骅”》 有 1 条评论

  1. […] ▸撕裂的社会,对话中走向和解 / 董家骅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