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人性化的社会,我们的困境与出路——《情感资本主义》作者骆颕佳访谈

【编者按】

1949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问世。作家透过小说刻画了一个和今日颇多相似的世界样貌:在未来社会中,人性被强权彻底扼杀,自由被彻底剥夺,思想受到严酷钳制,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的人生变成了单调乏味的循环……而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不仅被某些意识形态所形塑,也受到新科技的形塑。

在双重形塑之下,非人性化的社会已然成为现实——比如越来越多的“低头族”,他们宁可和手机为伴,也拒绝和现实中的人产生情感交集。每当爆出各种热门事件之后,网络媒体总会出现各种真假难辨的假消息,许多自媒体更是起到情绪操纵的负面作用……

那么,在这个非人性化的社会,我们的困境和出路何在?本期,特别联络到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高级讲师骆颕佳博士,他将与您聊聊和情感有关的问题。他出版过《情感资本主义》《后现代拜物教:消费文化的神学批判》等著作。

访谈:《海外校园》编辑部

受访者:骆颕佳博士

问:骆博士您好!可否简单介绍一下,您是出于怎样的呼召或是理想,想要创作这本《情感资本主义》呢?您觉得本书对当前的社会,具有哪些意义?

答:我写这本书有两个原因:首先,我想批判资本主义如何操控我们的情绪能量,使我们只为工作而活,弄得疲倦不堪之余,甚至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过度追求工作成就的“功绩主体”(the achievement subject)。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的蓬勃发展,更加剧了这种现象,尤其是二战后西方的管理文化对当代人影响甚深。

今日当你去逛书店逛的时候,在“心理学”那一栏,你会见到很多教你怎样在职场上不要乱发脾气、管控你的 EQ、甚至不要“放负”(即“释放负能量”,编注)的书。此外,职场上,员工又总是被要求好好管理情绪以确保工作效率,从而成为“成功”的人。但结果,它却压迫人们的情绪,造成更多的情绪问题。

此外,除了指出资本主义如何操控我们的情绪外,本书还想探索:我们可怎样把情感,导向一种关顾他人的,有救赎性的,甚至医治性的方向里去。我认为,上帝创造人,是肯定我们的身体及情感,并希望人可以透过情感(爱、悲哀或愤怒),来爱人,追求公义及事奉上帝。所以,对情感进行救赎,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救赎。

问:在心理学领域比较流行“正面思维”“积极思考”,仿佛很多困难,只要我们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处理人们实际的情感压力时,甚至一些基督教会,也往往采取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此,您怎么看?

答:今天不少所谓“正向思考”(the positive thinking)的普及心理学,一味叫你从“乐观”、“正面”的心态出发,并否定“放负”的“积极性”,强调要去改变自己闷闷不乐的情绪。

这类论述看似健康,却对人歩歩压迫,不但使人无法检视“功绩社会”所造成的情绪问题,也令我们活得不真实(authentic) 。批判正向思考,不是叫信徒否定精神健康的重要,或鼓励大家终日郁郁不欢。

我只想指出,当基督徒不假思索地接受正向思维,会容易活得不诚实,例如遇上哀伤或愤怒的事,为了怕人家觉得自己不属灵,便口不对心地,强迫自己以喜乐取代之,好掩饰内心问题及情绪,因而令自己变得虚假。大家想想《圣经》里的人物,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甚至勇于承认自己对上帝的失望,并坦承内心的软弱。

问:当前,忧郁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也包括“躺平”。但是在并不久远的社会,似乎出现这类问题的几率很小。您认为这背后,除了个体性的因素,是否还有其它社会层面、体制层面的因素?若有,后者是否更为隐性,如何应对呢?

答:我不大肯定以前的人较少有忧郁症。但现在感觉是多了,可能跟大家更多关注心理健康有关,以致气氛上容易鼓励大家表达情绪。

当然,今天职场及学校的考评文化比以往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当人人常要被公司评估,害怕自己不达标,压力便大,最终带来无形的压力及疲倦,甚至抑郁,又或选择以“躺平”来面对。

我只想指出,今天很多情绪病实际上都是体制操控的结果。如果未能觉醒这种操控,并只顾追求功绩,忽视其他价值的追求,缺乏与别的生活领域连结,即使吃更多的安眠药,见更多的精神科医生,也于事无补。

我认为,灵性的操练,例如安息日的操练,从中学习放手及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信徒,我们更不应只以资本主义那套只讲功绩及成就的价值来界定自己。此外,透过建立另类的生活方式,比如耕种、跑马拉松,也是建立自己生命的可行的方法。

问:在消费主义社会,人们的情感常常受到某种势力的左右。比如很多快餐店,往往会播放很多快节奏的音乐,其目的就是让人快快吃饭、走人,所以我们很难在快餐店真正放松下来。您认为,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加工并影响我们的情感?

答:消费社会的特点是强调商品的符号意义多过商品的实用性。我们现在消费一件货品,不因着它是否耐用,而是贪恋该件商品赋予我的象征意义及感觉——例如穿某品牌的时装,因为它给予你有品味的感觉。

此外,透过广告,商品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令消费者买一件商品的时候也在同时购买一种令你有良好感觉的生活风格(life-style)。此外,商品已在消费社会里构成了一个物体系(systems of object),这是一个自足的符号意义系统,人们透过挪用这系统提供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生活意义,跟其他人沟通,及建构自己的身份。商品并不只是经济交换的物品,它们是替人们生产感觉的东西,从而加速消费。

速度化的消费社会最后孕育了一个个“欲望人”。消费社会为了加速商品生产的速度,便得同时加速消费者的购物速度及商品的死亡率,因此在消费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欲望机器”(the desiring machines),好迎合新商品。

消费一代是欲望及感觉至上的一代,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及感觉为己任,对他人及社会冷漠,享乐主义成为新宗教,有 feel(感觉)最实际。

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只有“此刻”的社会(“now society”)。一个“欲求”,却不是“等候”的社会,所以消费商品的特性往往是针对或挑动人的身体、情感及欲望而设计;而消费一代亦前所未有地自觉自己的身体、情感及欲望需要。时装、美容、及健身成为主导的消费工业。

问:如果说,资本主义、消费主义对情感的影响较为负面,那类似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拒绝现代科技、选择过简朴生活,是否可以作为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某种选项?

答:当然,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切实际。但我仍有以下建议:

1.从感性消费到理性消费,回归一种讲求实际的消费习惯,作上帝的好管家(参《创世记》1:28-30)。

2.学习过舍弃而不是占有的简朴生活,信仰群体成为一种另类的简朴生活群体,在社会上作见证,并敢于不同。不仅不效法世俗的生活方式,更抗衡及批判享乐主义的世俗化生活(参《罗马书》12:2)。

3.留心自己是否也以消费主义的眼光看教会——当自己是顾客,上教会不是服事人,而是要人服事;或一切以有感觉做判断,有感觉就做,无感觉就不做,缺乏委身精神。

4.学习因着上帝的救赎及爱而满足(参《加拉太书》2:20),并藉此建立自身价值,而不是靠虚幻的商品。人的欲望往往只有从上帝的爱中才能得着彻底的满足。

问:作为基督徒,我们一方面不能被“圣俗二分”的观念所影响,要积极入世,在群体中实践信仰;但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影响。这二者之间的张力似乎很难调和。可否分享下您的经历或是具体建议呢?我们如何在这个非人性化的社会,更好地活出信仰?

答:保罗在《罗马书》第12章,以身体来比喻信仰群体的特性,对我是很好的提醒。保罗一开始就叫信徒群体“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2)。有很多人以为保罗叫我们不要理会世界,或叫信徒团体与世界疏离,独善其身。但细心看英文版,保罗是叫我们只是要小心世界的标准价值,但不是要全面否定世界或对世界不闻不问。用今天的术语,保罗叫我们要小心今日主流社会价值的意识形态,并随时更新自己的心思意念及世界观,好察验上帝所喜悦的心意。这也是推动我研读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原因。

此外,创造神学的建立也有助我摆脱“圣俗二分”的观念的影响。从创造神学看,人是多向性的(multidimensional),即人一方面有多面向(美感、宗教、经济、人伦、文化、政治权力)的发展及欲求,此外又生活在一个多向的世界(美感、宗教、经济、人伦、文化、政治)。人与多向的世界产生一种互相牵制,又互相丰富的关系,即人可以被其扭曲及伤害,但又可反过来完善及改变它,并从中丰富自己及世界。

从创造-堕落-救赎的基督教世界观的观照下,我们除了肯定被造的多向世界能给人类带来丰盛的生活外,却又不能忽视,邪恶力量的多向破坏,及对人带来不同层次的伤害。例如邪恶可透过政治体制或教育制度,扭曲人性;而罪也不只伤害人的灵性,还会伤害身体。跨学科的训练,正好帮助我们对邪恶力量这种多向破坏,有更深刻的认识及洞察,开阔我们对罪恶的信仰想象,例如我在性别研究中,我了解到父权作为一种结构性的罪,如何扭曲两性的生命。

所以,上帝的救赎(redemption),作为对原初上帝的创造原意的恢复,也是一种多元性/多层次的救赎:它可更新堕落的制度,并转化文化的叛逆,又拯救灵魂,并救赎身体(《路加福音》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

上帝的普遍恩典亦可透过艺术、政治或教育带来对堕落世界的救赎。因此,我们在大学接受不同学科的训练,可视为一种参与社会文化救赎的知识装备。当然,我们仍需小心学科里一些有违信仰的价值观。

我认识一位美术老师,他带学生前往落后地区教智障小朋友画画,唤起街坊对智障人士的关注,就是以艺术去促进和睦的救赎行动。因此,我十分鼓励及肯定跨学科的训练,因它有助门徒参与一种多向性的救赎行动——即既有宣教向度,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关怀的实践向度,从而让上帝的恩典,藉门徒的多向行动,带入一个需要被恩典不断救赎的残缺世界,实践基督徒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 “非人性化的社会,我们的困境与出路——《情感资本主义》作者骆颕佳访谈” 》 有 2 条评论

  1. […] ▸非人性化的社会,我们的困境与出路——《情感资本主义》作者骆颕佳访… […]

  2. […] 非人性化的社会,我们的困境与出路——《情感资本主义》作者骆颕佳访谈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