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是寻找,感受到的,却越是一片点赞过后的空虚,一种更无力的疏离。
文/郭文萌
当你走在街上,如果有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微笑着向你问好,不知你会做何反应?是毫不犹豫地回应,还是头脑里警铃大作:“此人到底是骗子,还是推销广告?”
微笑成为奢侈
在一个“信任感”犹如北京上空的蓝天一样稀缺的社会,“面无表情”就成了我们身边最常见的表情。那些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的面孔,不同的眉眼却挂着相似的神情——麻木的、冷漠的。因缺乏安全感而生出的焦虑如同雾霾,笼罩在城市上空,灰蒙蒙的,怎么也擦不干净。
这个时代,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快捷、高效的“沟通”。我们在信息的汪洋里飘来荡去,在众声喧哗的表象中打捞意义,在一颗颗写着数字的小红点里寻找失落的存在感。
但吊诡的是,我们越是寻找,感受到的,却越是一片点赞过后的空虚,一种更无力的疏离。
有人说,这个时代最遥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当发送表情远比做出表情容易时,看着对方的眼睛,给身边的人一个温暖的微笑,就变成了一种奢侈。
我们似乎患上了一种叫做“都市冷漠症”的病症,而比冷漠本身更可怕的,是抱着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信奉,固守着一座“没有敞开,就没有伤害”的城池。习惯了以冷漠的外衣缠裹内里的孤独,在心灵与心灵之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墙,以至于每一个渴望爱的灵魂,都被囚禁在人性的孤岛,在渴望得到和惧怕受伤的张力中,无休止地做着困兽之斗,直至彻底缴械投降。
精致的利己者
在这个高举自我的时代,城头大王旗不断变换,然而人性中的冷漠,却似铁打的营盘,注定了“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
对此,鲁迅先生曾有入木三分的描述:“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在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应有尽有,肯伸手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这样的场景,直至今日,仍然随时在我们身边上演。而我们,也像围观看戏的“吃瓜群众”,顶多为他们洒几滴辛酸泪,然后眼泪一擦,手指一划,继续下一则新闻。那根牵动我们心肠肺腑的线,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掐断了。我们和新闻背后活生生的灵魂之间,再无半点牵绊。
也许正如圣经上所说:“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许多人的爱心才渐渐冷淡了。”(《马太福音》24:12)当一座花园不再盛开鲜花时,就一定长满了杂草。而在这片叫做“冷漠”的土壤上,除了杂草,还孕育出一枚被称为“自我”的悦人眼目的毒果,自它初熟之时,就引诱人离开本位,窃取了至高者的荣耀,背弃了那位创造他的主。
而现今世代的人,一面不动声色地在心里叫嚣着“自我实现”,一面故作优雅地踢开脚边的刺。北大钱理群教授将他们形容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
己所欲施于人
不可否认,一切问题的形成,皆因人离开了上帝。在伊甸园里,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之后,赤身露体的羞耻和不安,让他们不得不彼此逃离。
因为与上帝的隔离而产生的恐惧感紧紧地抓住他们。他们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心墙,以为这样就安全了。对墙外的一切漠不关心,甚至为了自己的益处,有意无意地丢几块石头出去,却不在乎会砸着谁。
想要让这道冷若冰霜的心墙坍塌瓦解,唯一的解决方法,是靠着带有温度的爱。而这爱,却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博爱”。
在向来注重道德的中国文化里,有一句金科玉律,也是最接近于爱的描述,出自孔子的《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耶稣却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用现在的表述就是“己所欲,施于人”。
虽只去掉了两个“不”字,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道德主义是被动性的,而基督教的信仰是主动性的,正如“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参《约翰福音》12:24)。
这样的爱是一种主动付出、主动施与的爱,这爱本身带着能力,像一道光,照亮一切人性的幽昧。凡是被这爱触摸过的生命,一切的冷漠、忧虑、焦躁都会被驱散。心中那盏灯会被一种圣洁的火焰点亮,盼望过一种施予和分享的生活。用自己被点亮的灯,再去照亮另一个需要被温暖的灵魂。
舍己牺牲的爱
纵使我们都曾深陷于根深蒂固的“自我”牢笼,被冷漠的石头堵住了我们心灵的河道,以至于河水干涸,无法流淌出一滴爱。但是当主耶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舍命流血的那一刻,他已将我们的石心代替以一颗崭新的肉心。从那一刻起,我已不再是我,乃是主耶稣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从他那里流出的活水江河,也可以从我们里面奔涌而出。
这爱出于恩典,这恩典先于我们的行为,来自那位在十字架上被高举的主,他是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参《约翰福音》14:6)。他以自己的身体撕裂了幔子,也撕裂了一切道德主义的外衣,让我们得以坦然无惧地来到他面前。
这是一份值得我们融化、沉浸在其中的舍己之爱,这爱接纳过为人所不齿的妓女和税吏,医治过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大麻风病人,光照过大马士革路上杀气腾腾的扫罗,饶恕过胆小、怯懦到三次不认主的彼得……
而现在,贯穿了整本圣经的这份爱也临到了我们,若不是被这样的爱充满,凭着我们里面罪人的本性,如何能够把爱活出来呢?如何能让生命成为一本写给众人的传道书呢?
不断燃烧的灯
如同一间屋子,当爱如一束光照进来的时候,那如憧憧黑影般的冷漠就会被挤出去;也唯有被天地间唯一的大爱包裹,人才能不惧付出、不惧给予,也不惧敞开。在所有由人构成的地上的共同体中,大概没有一个地方能像耶稣基督的教会,可以将我们层层缠裹的心灵松绑,把自己最深处的伤口、最幽暗的罪,向着另一个人赤露敞开。
也许我们都不完全,但主耶稣的爱是完全的;而彼此相爱,也正是他向着我们——这群奉他名被召之人的新命令。这是一个恩典的记号,在我们身上彰显,叫别人认出我们是他的门徒,认出原来只有上帝儿女聚集的教会,才是真正可以驱散冷漠的地方。
“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参《约翰一书》 4:20)这爱不是出于感觉,而是出于选择与委身。
这爱建立于磐石之上,也唯有借着内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赐我们爱的能力,不断加添力量,我们才能够彼此相爱,以爱心彼此建造,成为联络整齐的一座城,也成为一盏不断燃烧的灯,照亮一个世代。
作者来自南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