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谁一样去爱?

3

爱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舍己,有着根本的区别。

 

 

文/非拉铁非

 

 

像王菲一样恋爱

 

前些时天后王菲和谢霆锋要在大理完婚的新闻,又不可避免地刺激了各路媒体大肆喧哗。“像王菲一样恋爱”之说,在公共话语空间走红已久。

肯定王菲一直以来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爱就爱,不爱就不爱,干净利落。就像她的《将爱》,一直反复吟唱“将爱进行到底”,而《彼岸花》里的“我不害怕,我很爱他”,则坚决得义无反顾。可是这种以自由为借口,鼓吹只需要追求自己幸福的爱情观,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礼崩乐坏的状态。

王菲一直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偶像是什么?是被当作上帝来膜拜的。所以不管她做什么,都是对的,都值得赞美。为了维护偶像的完美形象,就必须要有合适的话语体系来支撑其“合法性”,所以“像王菲一样恋爱”之说便应运而生。然而,偶像不过是有罪的人。

 

 

自私的爱

 

为了爱或者不爱,而放下一切,这是很多人羡慕不已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缺乏的正是这样的胆略。爱或不爱,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很多,或许因此错过了良机或真爱。而一些能左右公共话语权的大咖们,也看准了这一点,告诉人们要敢于做自己,自己过得好才是最重要。有评论说,王菲之所以能如此随性,是因为她足够成功,有了足够的物质保障,就可以想爱就爱,想离便离。甚至推论,当社会体制足够保障个人权利的时候,完全可以无需婚姻就能保障自己的幸福,想爱谁爱谁,不想爱了就不爱,完全自主。

这样那样的观点,听起来好像是在为个人的权利辩护,甚至有推动社会对个人权利保障的意图,而只要提到“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立刻具有了先天的正当性。的确,作为有尊严有灵魂的生命,个人对幸福、对自由的追求是不应该被剥夺的。然而,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无论个人的权利再正当,个人所生活的社会,所面临的人际关系,包括婚姻和恋爱,都不可能不和责任联系起来。

要为了自己的幸福考虑,其他的不要想那么多,要活得随性,想爱就爱,不想爱就不爱。这样的想法,极其自我中心和自私,只有我要什么,没有我能做什么;只有我有权利幸福,没有我能给别人幸福;只有我的自由,没有我的责任;只有索取,双方不满意则好说好散,没有舍己,即使对方不好,也还是愿意爱他/她到底。

 

 

沉重的爱

 

最近我在一堂课上,让学生看一张照片。图上是一位母亲面对满墙的各种信息,正在认真抄写。有学生问:“她是不是在找工作?”其实,这是中国某大城市父母替子女相亲的实景。这里类似招工市场,在市场上,大家谈论的自然就是交易,你情我愿之后成交,这就是市场。婚姻市场呢?父母在挂满了个人信息的小纸片中,为子女寻觅那些符合条件的候选人,条件是身高、户籍、有无车房、工作单位、月薪年薪……而各种条件之外,唯独不见了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人”。

人们在婚姻里互相算计,并不鲜见。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深刻描摹了国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用尽心机要拿下高富帅范柳原,为了摆脱娘家奚落,保证自己后半生无忧。《金锁记》就更是一个因为一桩婚姻引发的两代悲剧。今天,在高举真爱至上,追求个人幸福的旗帜之下,这种以个人物质和非物质条件作为交易的婚姻,依然还在继续。

“像王菲一样恋爱”的出现,就是因为人不能面对捆绑在婚姻和恋爱上的各种条件的困境,于是渴望那种随自己意思而行的恋爱,没有计较,没有谈判,连亲生孩子都不用顾虑。意见领袖们说,中国式的夫妻,吵吵闹闹几十年,有很大矛盾,但是为了孩子,死不离婚,折磨自己,也折磨孩子。你看王菲,两任丈夫,两个孩子,照样说离就离,经历那么多,最后还能找到真爱,你们都该学学她,做自己,找真爱,没爱就不爱。

 

 

善变的爱

 

可是真正的爱,不是因为对方好,或者我想要爱才爱,对方不好了或者我没兴趣了,就不爱。这个世代,传唱“速朽”的爱情。1998年,王菲还在唱“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1999年,她又唱“悲哀是真的泪是假的没什么执着,一百年后没有你也没有我”;2004年,变成了“我把心给了你,身体给了他,情愿什么也不留下”。既然爱情速朽,没有什么可以留到永恒,于是倒不如纵情欢乐,即使身心分离也没有关系,总好过貌合神离。

有部日剧叫《昼颜》,是讲妻子出轨的。这剧我没看过,不过看到它已经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很多好评,说把出轨写得十分美好,也对出轨合法性作了探讨。我想这样的声音之所以出现,也是因为在我们这个世代,价值观已经朽坏。人们不再赞美忠贞,而羡慕随心所欲和阅人无数。结婚又如何,不合适就分开,个人也不用悔改,过不下去就走人,“像xxx那样恋爱”,再去爱我爱的人嘛。恋爱也不一定是为着结婚,不爱就分手也很正常。可是如果这样的话,反正这段关系可能不长久,为了不让自己受伤,又何必真心相待?

所以,那些鼓吹要“像xxx一样恋爱”的意见领袖们,本质是道出了人性最深处的自私。如果我们的爱的根基是建立在自己的需要上,那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当你得到,你会想要更多,当你看见别人有而自己没有,你也会想要。

 

 

真正的爱

 

翻看人类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论著,上下几千年,一辈子也看不完。但是,单单抛出自己的观点未免又觉得有些站不住脚。有没有比文献综述更厉害的资源支持呢?答案是,有!在圣经里,有关于爱的最好答案。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4-8)

相信即便不是基督徒,没有读过圣经,或多或少也听过这段文字。这样的标准,在世人看来,也许太过忍让妥协,没有自我。这不符合今天世界的价值观。这个凡事都要求自己的益处、要为自己争个一席之地、在关系中不能被动、不能落下风的世代,讲“恒久忍耐”“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实在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可是这段文字,跨越了将近两千年的时空,所要告诉我们的,绝不是一个只在两千年前被人认可的真理。

 

像上帝一样爱

 

爱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舍己,有着根本的区别。就算你不相信上帝,如果你还有一点责任感,你也一定知道婚姻更意味着双方的责任和对下一代的责任。而如果你真的相信圣经所说的是真实的,那你就更应该懂得“恒久忍耐”的意义。因为造我们的上帝,对我们这些罪人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我们一再犯罪,他却一再等待我们回转,从不失约,并且派他的独生爱子,在十字架上为我们众罪人舍命。这段经文又被称为“爱的真谛”。的确,这才是亘古到永远爱的真谛。上帝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好,我们也不是通过自己的好而得到上帝的爱。

上帝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形象,我们也理当活出这样的爱。只是人类的罪性是如此顽固,我们悖逆的心如此坚硬,总希望自己先被满足,内心那个自我不断地膨胀,累积成深重的黑暗。我们以极端的自我中心,来看待所处的一切人际关系,以自己的好恶决定一切,却不知道爱必须舍己。我们爱,不是因为对方配得这爱。这样的爱,我们也只能从上帝那里支取。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我们要像谁一样爱呢?我想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答案。

 

作者来自美国田纳西州,传播学博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