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时代”里,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但这个世界,似乎又不是仅以“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完全掌握的……
文/阿铮
“微时代”的核心特征是“微”,一段话、一个表情、一张图片,通过按键或鼠标被发布在网络平台、手机等“微介质”上,传递给与你紧密相连的“微群”。“微时代”就在新媒体对生活的不断介入下到来了。不管你是否愿意,我们都已进入了“微时代”,也必然受其影响。
带着倾听和发现的心,我采访了几位老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生活在“微时代”里有怎样的改变吧。
西风吹书(女,1985年出生,现居北京;企业咨询行业销售)
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使你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A.微博和微信出现后,我与朋友、家人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让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低成本、丰富有趣,也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现在,我和外地或外国的朋友联系,不需要打长途电话,也不用寄好久的信,只要按下按键或翻看更新,就可以知道彼此的生活啦。
另外,我现在还使用kindle阅读,它可以存储我原来书架上所有的书,还能随身携带。电子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版,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Q.在“微时代”里,你和周围的朋友又遭遇了哪些困境,或在哪些方面有所缺失呢?
A.我看到周围一些朋友,不是很有自制力,微信、微博没有帮助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反而将他们的时间打碎了。过于依赖智能手机,会让人懒得读长篇,懒得思考。同时,面对海量信息,有时候我们很难辨别真伪,情绪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这样“三观”尽毁的新闻看多了,会使人变得越来越冷漠。
另外,未成年人接触新媒体也未必是好事,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过早接触庞杂信息令人担忧,但在“微时代”,这似乎又无可避免。
Q.“微时代”带来很多变化,你觉得有什么东西即便是在“微时代”也还是不会变吗?
A.微时代里大家都在做短平快的快餐,但在我思考过的范围里,有一样不会改变——好的作品(书、电影、歌曲等)需要沉淀。无论现在出书有多么容易,电影产量有多高,一部好作品的出现永远是要经过沉淀和思考,才能厚积薄发的。
点评: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西风吹书的生活方式,但面对沉迷于手机网络、虚假信息和未成年人对新媒体的接触等问题,西风吹书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微时代”里,我们的生活正在改变,但这个世界,似乎又不是仅以“微”的理解方式就能够完全掌握的,我们还需要深邃长远的眼光,需要对事物进行耐心的思索和沉淀。
以斯帖(女,1982年出生,现居哈尔滨;企业品牌总监)
Q.微信朋友圈和订阅号、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A.这些新媒体填补了我的一些碎片时间,信息获取量比以往更大了,这使我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的依赖性几乎归零。另外,我们现在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别人的生活状态,当然是别人期望被看到的。我所在的公司会积极建设自己的微信和微博,用来进行品牌塑造和产品推广。公司员工也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群,主要是发布一些通知、大家聊天等。
Q.身处“微时代”,你和周围的人遇到了哪些麻烦?
在公司管理层建立的微信圈中,大家会讨论问题,也包括向领导汇报工作或反映问题,一般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在小范围内将某一部门的某项工作曝光,甚至将领导对其的褒贬也公之于众,不免给当事人带来很多压力,以及稍显紧张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自己想发一些内容,但是会担心有人对号入座或是断章取义,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只能放弃。
Q.会选择阅读电子书吗?
A.长时间的阅读,我仍然喜欢纸媒。主要原因是我有在纸媒上做笔记的习惯,读到某一段、某一词,有联想有感受时就标注出来,这样的阅读会让我理解得更深入,这本书也才算与我有了关系和交情,日后重读时与原来读时的心境、视角对比,领会更有不同。这些阅读的快乐是我在微信、电子书等阅读中无法体会到的。
Q.“微时代”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挑战?你希望如何面对这一挑战?
A.微时代信息传递的即时、便捷和广泛性,使得企业与终端客户的交流更直接、更便利。这要求我和我的同事,在品牌传播与危机处理时,要有更高要求的反应速度与精准度。同时,微时代让人人都成为新闻记者,人人都可能成为品牌宣传的媒介,也会是传递自身价值观的媒介。如何在微信这一类新媒体上与人交往,塑造品牌,传递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评论:微信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新的社交平台也带来了新的人际关系的张力。在新媒体阅读盛行的时代,以斯帖依然坚持着传统纸质阅读;但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管理者,她更希望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改变,积极介入“微时代”。
郭暮云(男,1979年出生,现居长春;大学教师和教会牧者)
Q.微博的出现,怎样影响了你的生活?
A.微博传播速度快,话题比较公开严肃,用户基数大。去年年末,我们教会救助一位需要换肺的弟兄,我通过微博发布了这条消息,经过一些“大V”的转发(张凯律师、赵晓、远牧师等),引起了弟兄姊妹的重视,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需要的费用。可见微博的力量,用好的话,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Q.你觉得微信、微博一类新媒体有哪些弊端?
A.我是IT业出身,对这些新媒体工具本来就不排斥,但要提防过度使用的倾向。毫无疑问,新媒体工具最大的软肋是碎片化,毕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140个字描述的。如果没有根基和定见,这些碎片化信息很容易把人淹没,使人不能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是被动地随波逐流。并且各种随手转发,不经意间就把自己弄成了谣言转发器。
同时,作为基督徒写作者,我认为,过于迷恋各种“微”,并以为这就是文字当有的形式,会损害一个人的文字趣味与品格。就所发的文字来说,这些平台并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作家。另外,新媒体虽然解除了信息的垄断,任何人都可以对人群喊话,但它也去掉了权威性,使人缺少敬畏之心。作为回应,我和一些弟兄姊妹组织了读书会。我们平时会自己阅读电子书,在网上讨论书的内容,但周末一定要大家面对面聚在一起来分享讨论。
Q.如何面对“微时代”的变与不变?
A. 在任何时代,真理都是不会改变的。“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还有别人一同信从。”(《使徒行传》17:32-34)真理仍是有关复活的主,无论在哪个时代,当这样的真理被传扬时,仍旧是有人讥诮,有人想多了解,有人会相信。所以大使命并没有变,变的只是工具。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牧者和文字同工,一定要熟练运用各种工具,在根基扎实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在网络平台上服侍众人。面对时代的各种声音,基督徒有义务提供基于圣经真理的内容,给弟兄姊妹和亲人好友观看。我想在微博和朋友圈,你至少会有100个朋友,那么你就是一名义不容辞的百夫长,要服侍这100个人。
评论:微博等新媒体促使传播更加迅速,引发公众事件。但“微”字当头,也损害了很多美好的传承。就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任何时代都有其局限性,但超越这些的,是真理永恒。面对时代的改变,让我们迎着困难而上吧。
作者现居哈尔滨,编辑
刊于OC125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