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编者

 

 

 

文/编辑部

 

 

 

美好的礼物

 

就如小鹿渴慕溪水,我们这一群被主拣选的婴孩,是何等渴望拥有一份帮助我们生命成长、联络我们生命传递、融合我们生命流动的属灵刊物。就这样,我们与《海外校园》不期而遇,神把这份美好的礼物送入了我们心中。

《海外校园》以其深邃隽永的文风、远近高低的视角、情发于衷、理长于思的特色融基督真理与生活实践、福音分享、知识传播于一炉,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在神的光、神的爱中上下求索的凝思者、默祷者、呼吁者和歌唱者的多影画面,从而激发了我们要负起神所托付的使命,向着标竿直跑的信心和决心,真可谓深得吾心矣!

总体说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1.信仰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性。《海外校园》中很多文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笔,撷取生活的一个片断,娓娓道出一个属灵真理,所悟所感,无不见证出神的话语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在神的眼里事无巨细,一切都在祂慈爱的看管之下,以此谨勉我们从日常小事做起,从中学习凡事交托的功课。读来亲切感人,可塑性强。

2.见证的真实可贵性。对同处无神论文化、心理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陆知识份子,《海外校园》中一篇篇真实动人的同胞手足“海外觅真理”认识主耶稣的心路历程,尤其显为宝贵,其思想转变的过程、内心交战的激烈、圣灵最终得胜的感受均能引起普遍共鸣,说服力极强。对于正在苦苦寻觅救国之方、力挽狂澜的广大大陆知识分子来说,的确是一个美好的向导和指南。

3.情感的冲击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读《海外校园》,每每被其饱蘸情感的笔墨所包围、所感染、所融化,情满于文、情溢于文。如第六期《龚家的那个女人》,读罢其文,泪流满面,无语哽噎,虽没有亲历那个时代的严峻,但心已随去,俨如就在眼前。另如第五期《噢,我的神》、第八期《一只小脚》等文亦感人至深,以至觉得自己独享乃是一种奢侈,而激起非与人共享不可的强烈欲望。

4.说理的透彻性。我们的信仰本于信以至于信,但要突破多年以来被外在权威和内心偏见所扭曲的心灵关口,从“信”中喷涌出真正的爱来,就必须从理性上对基督真理进行说明,解决一些信仰问题上的歧见和盲点。《海外校园》这一点上把握得很好,《信仰广场》、《思与言》这些栏目中的文章,能从不同角度,以理论为工具对我们的信仰进行剖析,层层剥节,直逼核心,处处见证出神道的完美和不可动摇性,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信仰根基。

5.诗与画的多彩性。《海外校园》中诗歌写作笔触细腻,文辞莹彻透譬,如清风扑面,触处生春,能荡涤人心,激发向上,如第二期《神的杖竿》等。封三中英诗对照尤好,图文并茂,我们复印了一些作为别具一格的福音单张分送出去,效果不错。漫画也活脱洒落,呼之欲出,妙趣横生。还有很多如小品文,相声小段等也非常不错,寓教于乐,请原谅不再细说了。

 

几点建议:

1.可否开辟一些新的园地,如外国基督徒朋友的生活掠影,所思所想及海内读者的回音反馈。

2.扩大点知识面方面的,如基督教史、教会历史等。

总之,《海外校园》是一份非同寻常的礼物,让我们看到神是那样丰富,祂也喜悦我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认识祂、敬拜祂、探索祂、传扬祂。

 

华东一群大学生基督徒

 

 

承载苦难

 

中国人是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民族。无论我们属于老中青任何一代,无论是否基督徒,只因我们个人的遭遇都和时代的变局休戚与共,因此也共同品尝了追寻、希望、幻灭、徘徊的苦涩。曾有多少悲情的哀声向上帝求问:“如果你是慈爱的,为何容许苦难临到?如果你是真的,为何竟容许苦难存在?”

面对苦难,有人归诸于生老病死的天理,以空、无、命、缘去化解;有人战天斗地,欲与天公争比高。而基督徒的信仰,是用来解释苦难或是承载苦难?是只能提供“积极的思想”或更能使你跨越苦海的桥梁?这是本期《海外校园》的主题。

 

 

拿起笔来

 

本刊诚挚邀请每一位蒙受上帝恩典的中华儿女,拿起笔来,用我们中国悠久、丰富、优美的语言,用散文、诗歌、小说、讨论,来分享你成为基督徒的见证,来抒发你对爱的体会,来呼唤失丧的灵魂,来思索同胞的命运。当让那滋润你身心的爱,也滋润同在海外的游子。当你这样做时,上帝是何等喜悦啊,你又将何等喜乐呢!欢迎投稿,除极少数特别文章外,每篇字数以不超过三千五百字最佳。

 

编辑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