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安
耶稣对多马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翰20:29)
耶稣说:“我虽然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还是真的。”(约翰8:14a)
耶稣说:“人若立志遵着祂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翰7:17)
耶稣所说的这些教训,大概都是现代实证主义者不能接受的。
耶稣死而复活,继而升天,这些记载在圣经中的“神奇事件”,对今天的人们,已是眼不能见了。我们还能相信其真实性吗?
神为祂自己所作的见证能否叫人相信呢?
圣经要求人们先相信接受,并且遵守实行,然后再判断真伪。这种先后次序是否违反常理?
实证主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人生有许多体验(哲学上称为存在性意义)是实证主义所不能处理的。有一位过份自信的心理学教授向他的同事挑战,要他说出一项无法借助老鼠解决的心理学问题。这位同事提出人的幽默感,令对方哑口无言。因为幽默既不能被五官所感知(乃是被心灵所感知),也不能用逻辑证明。一但你证明了它,也就毁掉了它。
实证主义者大概也不能用五官感觉自我意识。大约三百五十年前,狄卡耳曾说:“我思,故我在。”但他的推理其实并不成立,因为若没有“我”,就不会有“我思”。因此,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我在,故我思。”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二种说法应该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实证主义者大概需要放弃“你”“我”“他”这些人格代词,而改为某某时空处的某某身体了,因为这些人格代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
实证主义者也许并不服气,他们也许会说,实证主义是针对真理、特别是科学真理而提出的。
科学真理果真是按实证方法得到的吗?
不是。严格说来,没有任何一项科学发现是用实证方法得到的。从本质上来说,一项能够称得上科学发现或发明的,必须具有原创性(originality)和创造性(creativity)。而原创性和创造性都不能约化为感官经验和逻辑推理。
最好还是让科学历史的事实来说话吧。
现代科学起始于哥白尼发现日心说(1543年)。然而日心说的发现并不是根据感觉经验,因为从古到今,人的常识都支持地心说。
科学史上可以与日心说比美的伟大发现之一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些实证主义者虽然在大学物理教科书中,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现归功于迈克逊—莫雷实验。但爱因斯坦本人则声明此实验对发现相对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中清楚说明,当他十六岁在中学读书的时候,便构想了狭义相对论。那时,他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迈克逊——莫雷实验。懂得相对论的人都知道,相对论比日心说更远离人之常理,而相对论的基本假设——光速不变——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科学的发现尚且不能归结为实证主义,更不用说道德、人生意义和宗教信仰等等了。但我们反对实证主义,绝不是反对科学的求实精神,更不是反对科学的实验方法,乃是反对将五官感觉经验和逻辑推理当作检验真理的唯一准则。
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
哲学上有三种典型的关于真理的理论。
一种是“连贯性”(coherence)理论,以柏拉图和黑格尔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一个陈述若属于一个连贯一致系统,便是真的。
另一种是“相符性”(correspondence)理论,以亚里斯多德和罗素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一个陈述能与事实相符,便是真的。
第三种是现代所谓“实用性”(pragmatic)理论,以皮尔斯和威廉.詹姆斯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真理就是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这三种关于真理的哲学理论各有千秋。连贯性理论表达了真理的系统性方面。相符性理论表达了真理的客观性方面。实用性理论则表达了真理的可行性方面。它们都是部分的真理。三种理论若能有机地结合,将包含更多的真理。可惜至今尚未有人将它们有效地统一。
基督信仰虽不排斥上述由人所提出的哲学理论,却远远超越于这些理论。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
道路是可行的,真理则离不开知识。可见基督信仰中包含了可行性与知识——这些至今科学和哲学所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
然而,科学与哲学却不能给人带来生命。神将永生在主基督耶稣里应许给凡相信的人。这不是会朽坏的生命,乃是永不朽坏的,具有最高价值、目的和意义的神的生命。
当然,任何一位尚未失去理智的人都会问:有什么凭据?
约翰一书五章八节说:“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
圣灵是又真又活的神。水代表基督教的水洗,也代表信徒与耶稣同死、同埋葬、同复活,还代表神的道,就是圣经。血代表基督教的圣餐,也代表神与教会信徒所立的新约,还代表耶稣基督的生命和祂的受死、埋葬与复活。这些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并对以后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三者都归于一,就是归于独一真神的启示。
基督信仰的真理,是神的启示真理而不是人的哲学理论,是叫人得永生的真理。这种真理只属那些对耶稣有信心的人:“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在加拿大获理论物理博士。现于加拿大Regent神学院中国研究部研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