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映的传记电影《上帝的间谍》(Bonhoeffer: Pastor. Spy. Assassin.),以生动的人物刻画,再现了朋霍费尔如何在困顿中以信仰对抗邪恶,并在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中,以行动诠释了“美善力量”的真正内涵。

当牧师成为“间谍”
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许多教会屈服于纳粹的意识形态,在政府的压力下选择妥协。尽管孤立无援,朋霍费尔依然坚定持守自己的信仰立场。
片中,朋霍费尔从早期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到目睹集中营暴行后的惊惶,最终蜕变为行动者的决绝,诠释了“重价恩典”的代价:不是廉价的宽恕,而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担当。从美国读神学回到德国后,朋霍费尔的家人对纳粹党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愤懑不安,当国家机器将十字架扭曲为万字旗,当教会沦为暴政的帮凶,沉默是否已是另一种罪行?更令人痛心的是,圣经被篡改为纳粹圣经,基督被重塑为雅利安人,十诫被替换为十二诫。面对如此亵渎信仰的行径,朋霍费尔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坚决反对纳粹党对教会的亵渎性变革。
电影中的两场完全不同的讲道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拥护纳粹的主教向会众说:上帝给德国派遣了一位先知,不仅如此,他是真正的救世主。教会必须清除所有十字架、圣经和圣像,并替换它们,它必须被唯一不可征服的象征所取代——万字旗。主教讲完道不久,教会青年变成希特勒青年。朋霍费尔对主教的言语感到愤怒,他回应说:“在讲坛上讨论除基督以外的任何救主,是亵渎。我们在神的家里,主教正在庆祝一个人。”
朋霍费尔在一次讲道中,毫无惧怕地面向会众疾呼:“你们这些伪善的人有祸了!我们德国教会正处于将自己奉献给他人的边缘。教会应该是一个避难所,而不是一个权力的地方,德国教会必须只相信上帝的话语,不是任何人的一句话,尤其不是元首的话。”
由于朋霍费尔不妥协的反抗,这位写下《门徒的代价》的牧师,为反抗希特勒献出了生命。电影以朋霍费尔被执行绞刑结束,随后的字幕上显示:“两周后,即4月23日,胜利的盟军释放了邦霍费尔的狱友。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战争结束。”字幕里还提到:“朋霍费尔的作品,包括畅销书《门徒的代价》和《团契生活》,已售出数以千万计。他们继续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战争结束6个月后,由获救的牧师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领导的路德教会(曾在集中营里熬过8年的人)作出了如下供认,承认教会未能反对纳粹:通过我们以及教会,造成了无尽的过错。我们自责没有更勇敢地坚守信仰,没有更虔诚地祈祷,没有更欢欣地信奉。也没有全心全意地去爱。”
马丁·尼莫拉作为经历了纳粹集中营的牧师,回顾教会未能更勇敢地反抗、未能全心全意地去爱时,深感自责。或许,这正是我们与美善的距离所在:我们总是在面对邪恶时选择了沉默、回避与妥协。我们看到世间的黑暗与压迫,看到那些不公与虚伪,却常常因为懒惰、畏惧或冷漠而未能挺身而出。
随着电影的结束,《所有美善力量》的旋律在我耳边回响,那一刻,我被迫直面一个诘问:在美善力量缺席的至暗时刻,信仰者该如何坚守真理,站立得稳?在一个充满“平庸之恶”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变得麻木,以至于失去了对抗黑暗的勇气?在权力、利益和世俗价值面前,我们的信仰是否变得逐渐软弱,甚至消弭?朋霍费尔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美善并非天生存在,它需要我们在每一次抉择中不懈地坚守。

至暗时刻的坚守
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难免会有虚构成分,《朋霍费尔》便是如此。影片暗示,在朋霍费尔的领导下,认信教会作为反对纳粹的秘密抵抗组织展开活动。而实际情况是,尽管认信教会反对德国新教教会的纳粹化,但它并非一个秘密抵抗团体,其主要关注的是维护神学的纯洁性,而非策划政治抵抗。正如埃里克·梅塔萨斯(Eric Metaxas)在《朋霍费尔:牧师、殉道者、先知、间谍》一书中所写,朋霍费尔尽管深处反抗运动的核心位置,但他并未直接参与领导工作,而是通过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支持那些更直接参与行动的人,譬如他的哥哥克劳斯和姐夫杜南伊。[1]
影片也对朋霍费尔被绞死的地点作了艺术化地改动。在电影中,他被处决于一所废弃学校外,但实际上他是在弗洛森比格集中营内被处决的。在电影中,他被绞死时穿着衣服,而历史上,他是赤裸被处决的。[2]
除了缺陷和不足之外,这部影片仍然值得一看,有宝贵的功课需要学习。《上帝的间谍》的好看在于,它拒绝将朋霍费尔简化为圣人,而是将其化作一面棱镜,折射出每个时代都可能遭遇艰难的选择。这也让我们看到,或许朋霍费尔最动人的遗产,并非完美无瑕的信仰著作,而是那颗在至暗时刻仍“毫不颤抖”领受苦杯的心。
我想这就是朋霍费尔的非凡之处:在巨大的诱惑和压力面前,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始终不让其屈从于政治权力。影片通过展现他不屈的精神,为我们今天的信仰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坚持真理、捍卫信仰的勇气和决心,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功课。
我们,也许不必像朋霍费尔那样面对生死抉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在当今社会,敢于为真理发声,敢于做出不合时宜的选择,敢于坚守爱与公义,或许就是我们能活出的美善力量。我们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能通过每一个信心的行动,缩短与美善的距离。
注:
[1] 梅塔萨斯(Metaxas),《朋霍费尔》,顾华德译(上海三联书店,2015,P369)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nhoeffer_(film))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