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以为,伤害是单向的。
一个人拳头落下,另一个人倒下——
这是故事的全貌吗?
可当你闭上眼睛,那拳头的起点,也曾有一个倒下的人
他不是天生就冷酷无情
他也曾试图张开手掌,而不是握拳
但那只手掌曾被灼烧、被踩碎
被掰开去做出不属于他的动作
于是他学会了更早地握紧,更狠地还击
他把伤口藏在拳头里,然后把它打向另一个人
于是我们有了现在的这个你:
你说:“我只是反应。”;
你说:“我也曾经受过伤。”;
你说:“别人都这么做。”
我们都在为自己辩护
其实我们都只是想说一句:“我不是恶人,我只是疼。”
如一位法国人说的,爱是把自己交到他者的凝视中去,
在那目光里,我们渴望被看见,也无法逃避被审判。
我们盼望有人读懂我们,可一旦被看见了,
却又害怕,那映照出来的,是一个陌生而扭曲的自己。
于是我们开始在关系中模仿与重复——
你像我记忆里那个伤害我的人,
而我,也像你心中那个曾让你受伤的人。
有时候我们爱得很用力,用力到对方无法呼吸;
有时候我们恨得很温柔,温柔到对方无法逃离。
我们把“善意”包装成网,把“教训”扮作爱。
我们说:“我是为你好。”
可那不过是另一个版本的“你不该软弱”。
我们早已习惯服从。
服从“强者生存”的逻辑,
服从“不能脆弱”的规训,
服从“先打人再被打”的生存法则。
我们在镜子前演练强硬的台词,
在深夜里把哭声吞进胃里,
最后在爱情、友情、信仰中,
都只剩下防御的姿态。
如果你愿意停下来一秒——
我想请你想象一幅画:
两个孩子,彼此握住已经裂开的手,
他们没有力气打人了,
也不再想证明什么。
他们只是流血,然后抱住对方。
他们知道:我们不是敌人,我们只是彼此的伤口。
愿这篇不是审判,而是邀约。
邀你成为第一个放下拳头的人,
哪怕你曾被打得最惨,
哪怕你也曾狠狠回击。
我们并不是为恶而生,
我们只是疼得太久,忘了如何温柔地说话。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