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庆典和记忆

节日,是庆典,是爱的盛宴,说到底,是我们欢庆我们被上帝爱了。

 

 

 

文/范学德

 

 

 

节日是庆典,是爱的盛宴,无论日子多么艰辛,在节日,我们欢呼,我们庆祝,我们祝福,我们抛弃了嫌隙,我们在一起,因着爱而相聚,因着爱而联系在一起。

节日是一个指示牌,忙碌的人们啊,慢一点,停一停……

好久没有看爸爸妈妈了吧,趁着节日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情人节就浪漫一下吧,爱情需要灿烂的色彩;劳动节,是休息的日子,也是为劳动而自豪的日子;国庆节,提醒你一个独立而自由的家园,等等。

总之,即使你不喜欢,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节日是一个社会性的提醒,提醒我们享受爱,献出爱,欢庆爱。

 

 

一年的盼望,一生的回忆

 

仿佛是很遥远的事了,那时候我还小,家很穷,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过年啦,吃饺子啦,这两件事连在了一起,意味着快乐,也意味着盼头。那时候没有广告,没有商家提醒你节日快到了,赶快买东西吧。没有,一点也没有,四周静悄悄的,大雪铺满了大地。但是,突然间,你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气息滚滚而来,喜气洋洋。

人们开始买年画,打扫屋子,窗户擦得亮堂堂的,贴上了用红纸剪成的窗花,一次次打开箱子,看看母亲为自己买的新衣服。还有,最重要的——买年货。等到了蒸完包子,蒸粘豆包,炸过肉丸,又炸鱼块,并把大大的福字贴在屋子正中央的时候,就是大年三十了。

全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年就到了。午夜12点前后,吃饺子,放鞭炮,喜气和火药味搅合到了一起。大半年的盼望实现了。第一位的盼望,当然就是吃好东西,使劲吃,管够。再就是全家人团圆,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不用干活了,休息,连母亲都不做饭了,节前全做好了,放大锅里热一下就行了。

兴许就是这样吧,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父母爱我们的最基本标志,就是一年有那么几天,家里哪怕再穷,也会让孩子们可劲地吃上几天好饭,既满足了孩子们过去一年的盼望,也留做将来一年中反复地回忆。

 

 

圣诞节,送礼物给耶稣

 

第一次感受到商家与节日的联系是1991年秋冬。那年,我是初秋来到美国,还没到节日,就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无论是坐进车子里打开收音机,还是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视,都一样,广告滚滚而来,听多了,才明白,说来说去就两条:其一,你要是表达爱,就要买东西;其二,我的好东西正大减价,血本抛售,跳楼大减价,买吧,买吧,快来买吧!

感恩节、圣诞节过后的第一天,通通大减价!欢迎狂买!

几年后,中国也跟上这个潮流了,抓住商机,买!吃!情人节也都一模一样了,要买玫瑰。玫瑰代表什么不去管它,在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中分别都代表什么,更不必分辨,关键是约定俗成,哪怕是西俗,照搬无误,就算平时对另一半唱惯了“月亮代表我的心”,此时,此心也只能由玫瑰代表,并且,别的颜色不算,要红色的,鲜红、紫红都可以。

一位中国饭店老板曾对我说,现在一年到头,饭店生意最好的是两天:一天是情人节,一天是圣诞节。

圣诞节前夕,有一天我去邮局,一开门,吓了一跳,里面几乎站满了人,全是邮寄圣诞礼物的。一位中年妇女拿了一个大纸箱,里面装了一根木头拐杖。圣诞节,是家人、亲朋好友彼此送礼的季节,还好,一般的礼物也不太贵。

再后来才知道,这也是习俗——西俗。但圣经中记载的,却是3位博士给耶稣送礼。

圣诞节,理应是我们送礼物给耶稣的季节。送礼给耶稣?那要送到哪里去?就是送给那些饥渴的人、无家可归的人、赤身露体的人、病人、在监牢里的人。送礼给他们,就是送礼给耶稣。

几年前,圣诞前夕,教会的年轻人筹备着送礼物给住在妇女避难所里的孩子。他们事先问孩子们想要什么礼物,一个女孩说想要一件新棉衣。我女儿就用平时攒下的零花钱给她买了一件将近40美金的棉衣。

 

 

礼物再贵重,都不如陪伴

 

节日期间,尤其像春节和圣诞节这些重大节日,亲朋好友之间送一点薄礼,无可非议,我们大可不必为了所谓“属灵”的高大上理由,拒之于千里之外。其实,这也是恩典,是上帝借着亲人给予我们的恩典,这恩典不在乎礼物的贵重,而在于心——发自内心的爱。真挚纯洁的爱,这是最好的礼物。

记得2006年,一对夫妇请我们到他们家过感恩节。饭前,给我们一人几张小卡片,让我们在上面写下自己对家人的感恩。我随即收到了3张小卡片,妻子的卡片上写着:“谢谢帮忙家事、做饭、洗衣(有时),和美好的礼物(项链)!”儿子的卡片写的是:“(感谢)领我回中国旅行和爬千山!”女儿在卡片上写道:“感谢你为了我的生日留在家中!”直到今天,我仍认为,这是我收到的最美好的礼物之一,这也正应了一句古语:“千里送鸿毛,礼轻心意重。”这个重,就重在“爱”上。

对彼此生命的尊重与欣赏,看到对方生命中上帝的形象,看到对方美好的人品,并用明确的语言当着他的面直接表达出来,这是我们能送给人的最美好的礼物。

在百忙千忙之中,花一点时间,哪怕只是节日的一天,陪陪你所爱的人,坐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家常,这就是爱了。陪伴你,与你在一起,无论你穷还是富,年老还是年轻,远在天边还是近在眼前,彼此在一起,这就是爱。

无论多么贵重的礼物,都取代不了“陪伴”的意义,而只有当我们深深地感谢对方,尊重对方,欣赏对方,爱着对方,我们的“陪伴”才真正有意义。

至于借着节日的机会送礼建立关系或强化关系,达到赚钱、办事和提拔甚至是分赃的目的,这是对节日最大的亵渎,它用金钱的铜臭玷污了爱的芳香。不但把收礼人当成了恶人,也让自己成了魔鬼代言人。

 

 

阖家团圆与神人和好

 

世俗化在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强烈了,从社会生活中驱逐出耶稣,这是世俗化的核心,而中国,还谈不上驱逐,耶稣从来就没有进入社会文化的中心。如今,所谓的财神、官神和性神直接登场,有时连粉墨装饰都不需要,赤裸裸地就出来了。

几年前,一些美国政客和要人抗议,要“去基督化”,多少年来通行的圣诞季节这个词不能要了,要改成“Holyday”季节。但“Holyday”指的就是圣日啊,圣日是直接与上帝相联系的,唯有上帝是圣的,有一首流行的赞美诗歌,开头就用三个重复的词赞美上帝:“Holy, Holy, Holy!”中文加了一个感叹词——“哉”,通常译为“圣哉,圣哉,圣哉!”

这些年来,我渐渐发现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最大之不同,不在食物,而在对象。中国的春节,说到底,贵在人,阖家团圆;而圣诞节,说到底,重在耶稣基督,神人和好。准备过春节,要买东西,要回家;准备过圣诞节,要唱歌,要仰望耶稣基督,他为我而生,为把我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带我回到一个美好的家,永远的家,那是在天上的家。

于是,在圣诞节快要临近时,到处会听到圣诞歌。在圣诞夜,大家聚到教堂里一起唱圣诞歌,而在这些歌中,最美的莫过于《平安夜》:“平安夜,圣善夜,万暗中,光华射,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静享天赐安眠,静享天赐安眠。”

这么多年了,我还是忘不了那个圣诞夜,那是我第一次过圣诞夜,时在1979年,我还在长春上大学。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哲学系学生,我出于好奇,到一间教堂去看看,那天晚上听到什么都忘记了,但这首《平安夜》从此留在了心中——“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12年后,我才从心中呼唤——主耶稣!

 

节日,是庆典,是爱的盛宴,说到底,是我们欢庆我们被上帝爱了。上帝爱了我们,他的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他的爱使我们的欢庆有意义。离开了爱,节日还有什么意义呢?若不是上帝的爱,又有哪一种爱不是在爱着的同时又带来伤害呢,又有哪一种爱不是一阵风一场梦转眼即逝呢?

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传统的节日大抵与“祭拜”有关。而“祭拜”之本在于拜天地,后来演化为“拜祖宗”,取慎终追远之意。文中又批评西方宗教想要“吞噬”中国的传统。这让我想起了相反的“吞噬”—— “拜祖宗”吞噬了“拜天地”,致使中国人只知道祖宗却不知道天地。

那么,“天”到底是什么?圣经上说,中国古人一直在寻找的那位至大无上的“天”,就是创造万有,又赐人生命的上帝。他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他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节日的真谛,就是在这位天父上帝面前欢庆,感谢他无尽的恩典和永远的爱。

 

 

作者原为马列哲学讲师,现住美国伊利诺州,自由传道人。

 

《“爱的庆典和记忆”》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