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美国的“本质”之前,让我们先弄清楚一些历史背景吧。
文/临风
读完了于哥所著的〈美国的本质〉,非常敬佩作者博览群书,旁征博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因为笔者对外交是外行,所以只对该文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关于基督教与美国文化的互动关系,提出讨论。
鲜明的图象
每当美国国庆日前后,我们会听说(或者读到),美国建国者(Founding Fathers)绝大多数是基督徒,他们是本着圣经的精神签署《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我们也听说,有次讨论宪法触礁的时候,富兰克林带领制宪会议的代表们一起祷告;也听说独立战争中,华盛顿将军在Forge谷跪着祷告……这些图像鲜明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因此许多人认为,美国的开创,有着深厚基督教的传承(heritage),但如今却离弃了上帝,崇尚“世俗的人文主义”。这些人忧心地呼吁:“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历代志下》7:14)。”这种强烈的选民心态(“天命意识”),要求美国除去罪恶,归回上帝,回到开国时期的信仰和使命。
当然,也有相反的声音,认为美国从立国以来,就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共和宪政的世俗国家。独立宣言显然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宪法清清楚楚声明,美国政教分离,不是基督教国家。无论是《独立宣言》,或是《美国宪法》,都没有提到上帝或基督的名号,也没有引用圣经。
这些人还提出,历史资料显示,经过国会通过后,亚当斯总统于1796年在《Tripoli协定》上签字,宣称“在任何意义上,美国政府都绝非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础上”。杰斐逊总统更是明显地反感基督教,他坚持信仰是私事。可见这几位美国的奠基者,都反对基督教插手政治,要美国保持世俗化。
大家莫衷一是,到底真相如何呢?解读历史真的很难,所以,在讨论美国的“本质”之前,让我们先弄清楚一些历史背景吧。
解读美国史
每当想到美国的过去,我们就会想到五月花号,想到清教徒,想到大觉醒运动。这些都被认为是塑造美国文化环境的因素,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的动力。但若要因此归纳,美国立国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上,却太过简化。我们必须对文化情境中的因素,作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大多数人都有个模糊的印象:新大陆起初,多半是由基督徒开创的,所作的决议,多半符合基督教信仰原则,表现出了基督教的价值,和基督教的传承。
但是,当我们要用“基督教国家”,或“以基督教立国”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美国时,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词句的定义,要对历史背景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在80年代“道德大众”运动的高潮(所谓“宗教右派”的开始),三位知名的基督徒历史学家,乐马可(Mark Noll),马斯登(George Marsden)和哈挈(Nathan Hatch),综合他们多年研究的心得,联手出击,就美国的立国写了一本大众化的书:《寻找基督教的美国》(注1)。他们的结论是:
- a) 如果我们定义“基督化”(Christian)为,“建立在圣经理念下的社会状态”,那么,经过详细研究史料发现,早期的美国,并不构成为一个独特的,或明显的基督化国家,甚至不能称为由基督教主导的国家。在美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一段所谓基督教的黄金时代。美国社会今天的世俗化,有很大一部分是基督徒造成的。
- b) 经过仔细审查基督教有关政府、国家和文化本质的教导,所谓“基督教国家”这个观念,不但非常不明确,而且会妨害基督徒在社会上做出有效的贡献。
这两点非常惊人的结论,笔者会在以后作比较详尽的讨论。本文是绪论,主要厘清一些观念。
自调的颜色
不可否认,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从新大陆移民到建国以来的历史。基督教对建国有贡献,对立国文献也有贡献。可以说,基督教的信仰,对美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使得美国到今天,仍然可以被称为是有宗教性的国家。
但是,“受基督教影响”,并不等于“以基督教立国”,或是“基督化”。美国也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能够因此说,美国是“启蒙运动的产品”吗?
许多民调显示,美国信仰上帝的人,以及认为宗教信仰很重要(有宗教性)的人,占了大多数(70-90%)。1980年代至今,盖洛普的民调多次指出,美国人有40%以上的人,每周参加宗教仪式(大多是基督教的礼拜)。虽然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家Robert Wuthnow,认为这个数字有点夸张,实际应当在28-30%之间(注2)。可就算是这个数字,也还是相当可观。
另一方面,从2002到2005连续3年,巴拿研究所(Barna Group)调查发现,美国只有极少数人(4-5%),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行事为人,是以圣经为基础的(注3)。
这两组对照的数字,差距太大,也非常耐人寻味。
那么,一个社会或是国家,到底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基督化呢?以早期的美国移民为例,是看他们敬虔的生活,按照圣经教导行事的一面呢?还是看他们侵占印第安人土地,掠夺谋杀的一面呢(特别是他们自称,这些行为是有“信仰根据”的时候)?当年清教徒威廉斯(Roger Williams),就对此提出过挑战。
还有,我们应当强调麻州清教徒渴望在新大陆自由敬拜上帝的一面呢?还是他们逼迫那些与自己立场不同的贵格会信徒,甚至四次将他们处死的一面呢?
同样地,我们应当称许美国的爱国者向英国议会争取自由权的行为呢?还是应当反对他们剥夺不加入独立战争者的基本人权的行为呢(在独立战争时,英国的议会和国王,是被看成是“敌基督”的。所以保皇和中立的人受到压迫,至少一部分原因是宗教迫害)?
今天的美国,或许比较世俗化了,但是也不随便压迫人了。那么,是维持公义、公平的原则,更基督化呢?还是强迫人(例如强迫贵格会员),接受自己的信仰,更基督化呢?
若是谈到圣经的原则,我们是应当赞许爱国者维护“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行为呢?还是批评他们违反《罗马书》的教训,没有顺服掌权者呢?到底哪一种表现,更基督化呢?
从独立革命的低谷到南北战争时期,基督教(特别是福音派)在美国的传播,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但是基督徒、包括神学家,在此期间却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一个坚决反对蓄奴,一个坚决支援蓄奴。
南北战争所以那样惨烈,就是因为双方都是为了信仰而战。南方的代表李将军,和北方的代表林肯总统,都是抱着这种信念开战的。
例子还很多。所以,到底怎样是基督化?到底有没有达到基督化?或者,某些行为是否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还是私心的作祟?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并不那么简单。
若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那么所谓历史的解读,不过好像在一块画布上作画,人人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创作罢了。摘取配合自己理念的历史片断,作符合自己主见的结论,这或许才是读史最大的危机吧?
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
表面上,美国的本质,好像是个学术性的问题。其实不然。研究这个问题,不但是为了澄清历史,更是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态度、行为抉择息息相关。其原因如下:
笔者理解基督徒对美国世俗化的担忧。我们身为基督徒,在伦理和道德问题上有立场、有观点,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对历史有错觉、有偏差,那么,我们在与人讨论的时候,就容易浪漫化,不仅很难说服对方,更会妨碍我们采取有效的对应行动。
我们若是对历史一知半解,或是判断错误,就会影响我们今天运用圣经观点分析问题。如果我们以为美国当年某些做法是基督化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话,我们并不能因此彰显基督。特别是,如果我们把美国先贤的短处当作是长处,那只会模糊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是非不分。
不去了解当年的文化环境,也会导致误判。例如,在那个时代,宗教上还没有脱离16-17世纪的世袭和神权统治的心态,每一个政权都要拥有自己的官定信仰,充斥着宗教战争。我们今天是否也要效法那样的“圣经政治”路线呢?
可见,每一个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所谓基督化的原则,也有它不同的解析和应用,不能食古不化。这是我们要讨论这段历史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们华人能够比较冷静、客观地解读美国历史,就不容易盲目产生 “美国至上”的情结,或是盲目地反美,也不会盲目地是古非今了。并且,在我们面对中国的宗教和文化现况时,也不会把爱国与爱上帝,或者等同起来,或是对立起来,也不会用“基本教义式”的态度,看待问题了。(未完待续)
注:
- Mark Noll, Nathan Hatch & George Marsden, he Search for Christian America? Helmers & Howard, expanded edition, 1989. 本文多处参考该书。
- Interview Robert Wuthnow by Bob Abernathy, Religion & Ethics Newsweekly, April 26, 2002.
http://www.pbs.org/wnet/religionandethics/week534/rwuthnow.html
- Michael Foust, arna: Biblical Worldview Only Held by 4% of Adults? Pastors.com, issue #134, Dec.24, 2003.
http://www.pastors.com/RWMT/?id=134&artid=4996&expand=1.
另见,调查显示只有5%美国成年人,持有以圣经为基础的世界观,2006年3月7日, http://article.crossmap.cn/column/focus/262.html.
重要书目:
- Mark Noll,”America’s G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大西洋》月刊、《今日基督教》杂志社,皆推此书为2002年最佳书籍之一。
- George M. Marsden, “Fundamentalism and American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st edition, 1980, 2nd edition, 2006., 此书公认为经典之作。
- Mark Noll, “The Rise of Evangelicalism, The Age of Edwards, Whitefield and the Wesley’s”IVP, 2003. 《今日基督教》杂志社推之为2005年最佳书籍之一。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