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似在填鸭子,强行灌食长胖,以便可以上市。
文/FELC小组
前言:
许多移民,特别是亚裔,拼命使孩子在校成绩卓越。孩子们掌握了有效的学习习惯,为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父母和孩子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因此本文欲讨论这一做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亚裔式教育
大部份亚裔文化奠基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儒家哲学。儒家教导人们,学问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许多华人认为孩子应该尽可能多接受教育,取得最高的学位。
在华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只有获得最高的学位,才能得到足够的尊敬、地位,才能进入主流社会。因此,父母常不顾孩子的兴趣、能力、精力、志向,强迫孩子努力学习。而且除了完成学校的正常功课外,父母还为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校外功课和活动,包括汉语、数学、绘画、舞蹈、体操等等。孩子的学习似在填鸭子,强行灌食长胖,以便可以上市。
课外学习确有益处。可是孩子们需要无压力的时候。他们需要轻松、玩耍、自我思考、自我组合、自我恢复。否则,他们就会像耗尽了又无法充电的电池。大多数亚裔子女所受的教育,都强调规矩。孩子们做什么事都要先得到批准,否则不能做。父母也相信,如果子女听话,即教育成功。
这种方法,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孩子没有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禽,待到放他到外面去,他也不会鸣,不会跳跃了(鲁迅)。
亚洲文化往往灌输孩子唯有努力才能成功,不成功,就说明努力不够。所以,孩子在校拿不到“A”,就被认为不是“真正的亚洲人”。这种态度对天份不够的孩子,是一种伤害。弄不好的话,学生会因为自信不足而导致精神问题,严重的还会自杀。有些亚裔教育方法,以单纯记忆为基础,这确能有效提高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但不利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父母的辛苦
许多亚裔父母相信,父母理应为孩子做出牺牲。不论怎样艰难,只要是为了孩子,都值得。他们认为这是在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有时也会因“为儿女当牛做马”存有不满的情绪。
中国唐朝诗人罗隐,写了一首诗,叫《蜂》。其中有这样一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就是表达了这种感慨。
更有些亚裔父母,在物质上百般满足孩子,为孩子买昂贵的衣服或其他东西,却舍不得管教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
从基督徒的立场来说,父母应该按照圣经的教导教育孩子,“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希伯来书》11:6),“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这两段经文都是要父母在爱的同时,对孩子的错误言行加以管教,使孩子长进,引导他们走在正道上。只有这样的父母才是真正为孩子“酿蜜”,心血才不白费,将来才能真的得到甜蜜的生活。
美国人方式
早年的欧洲移民,也为了孩子的教育牺牲自己。但这种牺牲与亚裔父母的牺牲不同。
对一般的美国人而言,好成绩和学业成就固然重要,但更愿意自己的孩子自由地追求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而不会强行让孩子接受父母为他们设计好的学习项目。
当然,这样做也有其危险性。因为有些孩子的确需要更多的引导。但一般来说,美国人注重孩子能接受多层次教育,以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
许多美国人羡慕亚裔孩子在追求教育方面,展现出的献身精神,因为亚裔孩子的童年大都花在教育上。到了读大学的时候,因他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获益多多。许多美国人是到了大学才知道如何学习,并且努力追赶。
分数和学术成就固然重要,可也不见得是商界、艺术界或其它领域必不可少的成功基础。比尔.盖茨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他大学都没毕业。他意识到,及时寻找机会成为软件工业的领导者,比完成大学学位更为重要。他的抉择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有些美国人相信,他们的责任就是把孩子抚养到十八岁,之后就可以把孩子送进社会。不过我们认为,十八岁的人,很少能够担当起社会责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父母支持,至少到完成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
结论
许多移民给了孩子令人羡慕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习惯。然而,也有孩子因无法满足强加给他们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而痛苦不堪。父母也会因给予孩子太多、放弃太多自己的需要,而疲惫不己。
作父母的至此确实需要反省,反省自己的表现,也反省自己的动机,看是不是把孩子的成就当成自己的荣耀,或是不是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未能完成的梦想……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约翰福音》6:27)。愿我们作父母的,在教养子女时,都有这样的聪明智慧,虽辛苦却能酿出真正的生活之蜜。
本文由华盛顿州西雅图地区Faith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多元文化教育事工小组撰写,该事工的宗旨是帮助移民调整适应美国文化。编辑是Bill Engstrom,指导是杨奉军教授。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