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安
流行的成见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基督教有各种各样的成见。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第一,认为基督教是与科学对立的,是不科学的,反科学的。五四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曾发生过三次涉及基督教的思想论战,即《新青年》对宗教的讨论,《少年中国学会》对宗教的讨论,以及1922年和1926年发生的两次非基督教运动。
这三次思想论战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宗教包括基督教,是非科学的,非理性的。皆因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将一些不能理解的、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进行了错误解释,于是产生了种种宗教,基督教也不例外。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民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宗教迷信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认为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这种看法在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及其以后的共产革命中最为明显。1922年和1924年发生的两次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非基督教运动,在中国民众中影响非常大,对基督教的冲击也非常严重。史学家认为这是基督教入华以来遭受的第四次教难,也是最严重的一次。
“基督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可以说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特别是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的共识。这种观点1949年以后,由于有意的宣传,在中国民众中更得以普及。
第三,认为基督教是麻痹人民的鸦片。这种观点主要是由马克思所提倡,经大力宣传后在中国人中间流行的。这是1978年以前,在中国民众中最流行的对基督教的看法。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教是剥削阶级在统治时,用来麻痹下层人民的“精神鸦片”,为的是麻醉人民的革命斗志。这种观点的一个变种,就是:宗教,包括基督教,是软弱失败者的拐杖。
第四,认为基督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对世界的错误看法,是一种迷信。宗教都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而唯物主义才是正确的世界观。
以上四种由科学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及唯物主义对基督教的批判,是中国人当中普遍流行的成见。一个人若带着这些成见,就很难接受基督教信仰。然而,这些成见有一个共同的漏洞,就是没有注意到基督教是一个有真实历史的宗教,它有历史的起源与发展。如果不作任何历史考察,便加以否认,就只是一种武断的态度。对于一个认真寻求真理的人,这种态度既不足为凭,也不可取。
三大认知原则
从哲学上来分析,以上四种成见又可以归结为两种:一是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世界观,二是人们的日常经验。所以,今日人们拒绝基督复活的主要理由,实际上是这两个:一,它违反了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二,它超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例如耶稣复活事件。“耶稣复活”是最常被国人诟病,不加思索即认为完全不可信的事情,然而,一个人可不可以仅仅因为自己没有经历到某事物,就否认该事物的存在。
在这里,“印度王子和雪”的寓言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从前,有一位印度的王子,因为他一生都未见过雪,所以他不相信雪的存在……显然,这个印度王子的认知原则是错误的,因为他把一己的经验,当作了认知事物的最终准则。
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首先,人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经历到某事物,就否认其存在。
这是非常重要的认知原则,我们可称之为第一认知原则。
而从上述这个认知原则出发,我们不难得出一个重要推论。由于这个推论非常重要,我们不妨称之为第二个认知原则:
一个人要否认某事物的存在,比他要证实该事物的存在困难得多。
道理很简单,一个人要否认某事物的存在,例如,印度王子要否认雪的存在,他必须具有有关该事物的全备的知识。而一个人要证实某事物的存在,他只需要拥有对该事物的局部有限的知识就行了。这正如,一个生长在地球北部的居民,要证实雪的存在,只要凭自己对雪的经验,并且确知自己的感觉功能正常就行了。
从这第二个认知原则出发,我们又不难得出另一个重要推论。为了强调这个推论的重要,我们不妨称为第三个认知原则:
对于某事物,如果一组人不相信它的存在,原因是他们全都没有经历到它;另一组人确信它的存在,因为他们全都经历到它。那么,作为考察者,即以客观的态度来考察该事物是否存在的人。应更看重后一组人的证明。
正如历史事件不能被科学证明,但历史发生参与者的见证,是应当重视的。
上述三个认知的原则,其实就是科学的认知原则。基督教信仰虽然超越了科学的范围,但在考察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上,我们应该持守的正是这个科学的认知原则,而不是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世界观,或人们的日常经验。
作者来自湖南,加拿大理论物理博士。现于加拿大温哥华牧养教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