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百达
今年八月份,部分中国家庭教会的领导人张荣亮等在河南省,首次通过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拍照、报导,公开向北京政府发出书面的呼吁。此份《中国家庭教会各教派联合呼吁书》,受到了海外媒体的重视。《呼吁书》要求政府开通与家庭教会的对话渠道,增进相互理解,寻求和睦,减少对抗,实现良性互动;呼吁司法系统停止对中国家庭教会的打击与压制,无条件地释放因信仰而被关押的基督徒。
一般的海外人士认为,该《呼吁书》采取的方式是不攻击、批评政府当局,而以理性的态度,呼吁政府要客观地面对基督信仰在中国的存在和成长这一既成的事实。
海外的评论家们认为,《呼吁书》正试图向当局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不论当局的意愿如何,数千万的中国人已选择了基督信仰;不论外在压力如何,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选择私下在家里聚会崇拜。这些基督徒已在中国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与其因打击压制而失掉民心,不如承认现实,给予人民中国宪法所保障的信仰自由,因而取得他们的支持。
《呼吁书》还指出,历史证明了一个事实:当权者越是压制基督信仰,基督信仰就发展得越快。而国家若能确保人民的信仰自由,基督徒必对社会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呼吁书》也指出:当权者若违背上帝旨意,就会“使自己受亏损”。相反地,一个国家若保障教会的信仰自由,就“必蒙上帝祝福”。
该《呼吁书》的发表,首先标志着中国家庭教会已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它是有史以来,首次公开以“中国家庭教会”的名义联合发表的文件。
另一方面,《呼吁书》也显示了教会领导人对政府的尊敬。它没有呼吁外国政府或国际人权团体,给北京施加压力或终止与中国贸易,而是要求对话,以便与自己的政府“互相增进理解”。言下之意,固然政府不够理解教会,教会也不够理解政府,所以教会也有责任。这可被视为以一种谦虚的态度表达的诚意。
《呼吁书》中更有“寻求和睦……实现良性互动……教会是中国受上帝祝福的渠道”等表白,表达了家庭教会有诚意为国家社会的稳定起建设性的作用。海外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回想过去几十年来基督教会在中国大陆的沧桑经历,这些教会人士能不咎既往而着眼未来,以及整个国家的利益,的确体现出相当的宽恕胸怀。
更有观察家认为,《呼吁书》的发表反应出,中国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已为落实中国宪法中的信仰自由提供了必要的环境。中国国内的经济改革进行到了紧要关头,因而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相当突出。中国国内经济运作所面对的棘手问题,包括缺乏健全的独立司法体系和政府官员的腐败现象—-其中特别是因官员的腐败而导致银行不负责任的贷款和负债,这些问题是政治体制的问题,也是中国经济最根本的危机,目前已经严重地干扰市场的自由运作,严重地损害了执政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国际方面,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地的人民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要求执政者通过法律等渠道提供保障。国际舆论界越来越关心人的基本权利、宗教信仰自由、环境保护这一类的问题。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如果北京可以因外交的需要而愿与达赖喇嘛会谈,相信今后北京会有更多的理由与家庭教会进行对话。
就中美关系方面而言,由于美国以基督信仰为立国根本,因而宗教自由的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障碍之一。两国政府高层的接触,包括江泽民与克林顿的高峰会议,都讨论到该问题。美国政府今年特别在国务院设立了专门关注宗教自由的部门,使宗教自由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宗教自由,不再是某个特殊时期某个政客为了拉选票所玩弄的政治把戏,而是国务院系统的常规部分,是美国政府今后长期关注的问题。因此,如果中国宪法所保障的信仰自由没有得到具体落实,很难期待中美关系有新的突破。
观察家们亦指出,面对国内的需要以及国际的潮流,有足够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愿意明智地跟着这股潮流,而以正面的国际形象跃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于1998年10月5日签署了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成了第六十个签署国,嬴得了许多国家的赞赏。秦说:“实现人权是全人类的理想,也是中国政府争取的目标。”若中国按该公约而行,中国人享受的信仰自由将不亚于其它国家的人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