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同理心——电影《小丑》(Joker)

文 / 呓鸣

10月初在美国上映的由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编导的电影《小丑》(Joker),其时代背景是20世纪的80年代,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脱口秀喜剧演员渐渐走向精神崩溃,在高谭市开始了疯狂的犯罪生涯,最终成了蝙蝠侠的宿敌“小丑”。

摘不下的面具

即使脸上涂着小丑的彩妆,他并不像那位戴着面具的英雄(蝙蝠侠),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身份或是情感。真正摘不下的,是他的笑容——穿着破烂的衣服,顶着球状的红鼻子,整张脸涂成白色,再画着嘴角向上弯曲的大红唇。他在肯尼音乐商店前,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跳楼大拍卖!”

小丑,正是他的工作!

在小丑工作之外,亚瑟一直照顾母亲。而母亲一直重复交待他的任务是“给世界带来欢笑和快乐”,这是亚瑟的生活目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其实是一直被霸凌的。他特殊的疾病,带给他许多难堪,以至他需要带着一张小卡片,上面写明:“原谅我的笑声。我有病,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突然的、频繁的、无法控制的放声大笑。此病是由于脑损伤或某些有神经系统的疾病。”

其实,不仅是亚瑟有一副摘不下的面具,高谭市的其他人又何尝不是?整部电影围绕着社会大量问题做探讨,包括:仇富、歧视、欺压等。而人们如何对待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以及所引发的反弹,我认为,当纳入今日犯罪心理学的新课题!

悲喜剧的转换

相对小丑亚瑟的卑微,托马斯·韦恩(Thomas Wayne)则是一个典型的富人代表。亚瑟一直试图按照母亲潘妮的吩咐,送一封他妈妈写的信给托马斯。只是托马斯最近有意在高谭市内做竞选市长的宣传,所以安保工作格外严格,以致亚瑟一直没有机会将信送达他的手中。

在阴错阳差之下,亚瑟偷看了妈妈的信,得知潘妮宣称他是托马斯的私生子。亚瑟经过几番寻访,终于得知,精神不稳定的潘妮其实不是他的亲生母亲,自己在小时候因潘妮男友的虐待,造成了他头部的严重创伤。最后,震惊的亚瑟来到医院,用枕头杀死了他的养母潘妮。这是他犯罪的开始。

亚瑟的人生大转折显示在其独白上:“我以前认为,我的生活,只是一出悲剧,但现在,我意识到,这他妈的是一出喜剧。”

圣经上也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参《传道书》1:2)当人生的意义变为虚无的时候,人性中的黑暗面就再也不受控制了。

罪犯小丑的诞生

在地铁里,当杀人后的亚瑟逃走时,电影正放着波比·肖特在卡莱尔咖啡馆现场演唱的《小丑进来(Send in the Clowns)》。这似乎暗示,亚瑟双重人格中的“小丑”出现了。正如在他这次杀人之后,随着脸上油彩的剥落,他与镜中自己的对话;此刻,小丑——人格中的另一个亚瑟诞生了,他们彼此问好。

得知自己的真正身世,竟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使他原来的幻想全部落空,并迁怒于自己的母亲!导演似乎想引导我们同情这一位罪犯?

我自己能够体会这种感觉,在我牧养的教会中,有人长时间照顾精神障碍的家人,彼此深深地依赖对方,到了父母年迈时,无力照顾,只好将其送往疗养院,而他自己也搬进老人公寓,一方面对双方都是解脱,但也同时造成双方重新适应环境的难处。

没有人天生就是罪犯,其实也许我的心里也有个小丑,只是没有像亚瑟的悲惨遭遇去诱发罢了!

高谭市的暗夜哭声

地铁谋杀案无意间引发针对高谭市富人的抗议运动,抗议者纷纷戴着杀手作案时所戴的小丑面具。而当亚瑟有机会上著名的莫瑞(注1)节目时,他要求莫瑞以“小丑”介绍他出场,呼应莫瑞过往对他的嘲笑。虽然亚瑟出场时受到热烈欢迎,但他却开始讲病态的笑话,承认自己犯下地铁谋杀罪,大声控诉社会如何抛弃和嘲弄他。接着,亚瑟当场射杀了莫瑞并被捕……高谭市因此爆发骚乱。

当一名戴着小丑面具的不知名暴徒在小巷中射杀托马斯和他的妻子玛莎,使其双双毙命时,见证者是他们年仅8岁的小儿子布鲁斯·韦恩,即日后的蝙蝠侠。另有暴徒驾驶救护车撞上载有亚瑟的警车,将亚瑟释放。被暴民誉为英雄的亚瑟因群众的欢呼而手舞足蹈。他用嘴里流出来的血在脸上画出一个笑脸。

小丑的性格转变,几乎都与心中仰慕的对象对他的羞辱有关,幻想的幻灭惹动了杀机;当他狂笑的时候,其实心中在流血。本片不仅仅是描写个人犯罪心理的转变,甚至引起了社会的集体癫狂。其实对照当下,我们也就是高谭市民,无论在世界哪一个角落,都确确实实存在着仇富、歧视、草根阶层受压迫等社会问题。

高谭市暗夜里的哭声,我们可曾听见?

疯癫与文明

法国哲学家福柯提到:“疯狂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疯狂被视作一种人为附加在现象上的标签,本质上疯狂是人文的。所以没有对现象加以定义并且称其为疯狂的文化,就没有疯狂的历史。”(注2)

21世纪初,疯癫早已经除罪化了,人们见怪不怪,其实并没有药物或是矫治的方法可以完全治愈,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人,人性中所潜藏的疯癫基因,都有可能被引发。也因为如此,精神疾病越来越普遍,也成为社会的不定时炸弹。

2012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的电影院发生了“奥罗拉枪击事件”,造成12人死亡。因此,《小丑》中犯罪王子的形象,引发人们对电影是否会对公众造成暴力影响感到担忧。美国军方9月18日对网络上有激进分子扬言在电影院展开枪击的消息,对电影上映后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等发出警告,表达了对激进分子“崇拜小丑形象”的担忧。因此,包括联邦调查局等当时都严阵以待。

而导演陶德·菲利普斯表示,将电影和现实世界的暴力联系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奥罗拉抢击事件”是可怕的,但是不能怪罪电影,并强调《小丑》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世界,而更多电影甚至更暴力,因此不满外界用不同标准来审视。他举例《捍卫任务》,其中“一个白人男性杀死300人,每个人都大笑欢呼,为何对此有不同的标准?”(注3)

然而,恐惧的存在是很真实的。我们所谓的正常人,似乎无法忍受疯癫的存在,然而惧怕本身却很可能会引发另一种疯癫,就是戴上另一种摘不下的面具,道貌岸然地欺压迫害精神病患者。

圣经上说:“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翰一书》4:18)失去爱的城市,就只能被恐惧辖制。由仇恨出发的正义英雄(蝙蝠侠),也不过是疯癫的另一种形式罢了!我们应该戒除恐惧的根源,是自以为义的本性,这也是耶稣指责法利赛人的原因。

幻想与现实

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是出自亚瑟的想象,与事实无关。例如,他与邻居之间的爱情,或是他在自己偶像莫瑞的节目中被称赞与肯定……甚至他一度以为自己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都严重影响到他对现实的认知。这是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相后不能接受,甚至将养母杀死。他也开枪射杀了嘲弄他的莫瑞,甚至间接害死了托马斯。

这部电影不像其他DC的英雄电影,有许多特效。严格说,这甚至不是反派电影,更多的可能引起观众对小丑的同情。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禁想起周星驰编导的《新喜剧之王》:一样是被霸凌的喜剧演员,一样的幻想幻觉,只是没有成为黑色喜剧罢了,女主角在片尾的得奖可能也不是真实的。同样,“小丑”的片尾也回到疯人院内的场景,会不会这一切都只是他的幻想?

在一个崩坏的社会中,其实不需要更多带着面具的英雄去杀死罪犯,而是需要更多的同理心。这部电影所控诉的,不是人性中的疯狂,反而是那群道貌岸然的富人,他们的真面目才是崩坏的起因。

耶稣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参《马可福音》2:17)觉察自己的疯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药物也不一定有用,只有得着灵魂的救恩,脱胎换骨作新人,才是人性唯一的出路。

注:

1.莫瑞是著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是《小丑》电影中亚瑟的偶像。

2.米歇尔•傅柯《疯癫与文明》 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9年5月),1-5。

3.https://io9.gizmodo.com/joaquin-phoenix-couldnt-answer-the-most-obvious-questio-1838368694

(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